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用非遗讲述镇江地域文化

2018-11-07 09:19

◎ 罗戎平

非遗保护的力量源泉

镇江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2000年以来,镇江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务院以及省市各级政府向社会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市级64项,这些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镇江特定的非遗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着保护、传承、研究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性质的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对全市的非遗文化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我们常年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品牌活动,每逢 “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传统文化节日,均为市民举办各类非遗文化展演;在每年6月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文化活动中,全力推动非遗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的“三进”活动。据统计,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每年都举办近30场弘扬祖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活动,这既是文化惠民的一项精彩实践,也大力宣传和推介了全市的非遗文化项目。

近5年来,民艺馆利用每年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活动,在本地区的蒋乔镇、华山村等地运用现场考察、蹲点调查、座谈讨论、书面咨询等方式,采用笔记、录音、摄影、摄像等手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走访和调研工作,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和对策,在系列采风活动中还发现了一些如“田歌”“虎头鞋”等新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对镇江地域的非遗文化城市品牌项目进行了重点保护,如我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蛇传传说”,我们采用了跨省、跨市、跨区域的非遗保护方式,会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中国传说——2011海峡两岸白蛇传文化研讨会”,邀请了大陆和台湾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2012年又首次与杭州西湖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千年等一回——白蛇传民间艺术精品展”,翌年又邀请了同样是“白蛇传传说”发源地之一的河南鹤壁市,来镇江共同举办了“2013‘白蛇传传说’城市保护联盟系列活动”,并征文出版了《镇江·鹤壁〈白蛇传传说〉故事汇编》书籍。接着又与省文化厅合作举办了“2014中国·镇江‘白蛇传传说’全国剪纸邀请赛”,全国有25个省市的300多位参赛者的400多件作品参赛,100多件剪纸作品获奖。

为大力提升市民的非遗保护意识,从2015年开始,镇江民艺馆每年一度地开展“民俗文化周”活动,已先后在西津古渡老码头文化园、北固山风景区、焦山公园风景区和南山风景区连续4年举办了该活动。

为大力保护和传承我市唯一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古琴艺术,2013年在市中心建立了“镇江市梅庵派古琴艺术馆”,每年均邀请杭州、常熟、温州、扬州等全国各地的古琴演奏名家前来参加古琴艺术交流,举办名家名曲古琴传承音乐会和梅庵派古琴新人学习评奖活动,以着力打造中国镇江古琴艺术保护传承培训基地。2015年又在全国招收了来自沪浙豫陕桂等14个省市的近50名古琴班学员,开办了短期“古琴流派名曲传承培训班”,我国著名的虞山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朱晞、广陵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马维衡、梅庵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刘善教等分别给学员授课,社会影响广泛。

镇江民艺馆还利用馆内设立的“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白蛇传民间工艺美术展示厅”和“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等展品,向前来参观、访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宣传和推广镇江的非遗文化,借以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大众的非遗保护意识,自2003年开馆以来已接待了美、日、韩、德、俄罗斯等国内外宾朋数十万人次。

非遗传承的有效实践

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队伍建设,去年初,在镇江市人大法工委、市教科文卫委、市法制办的指导下,镇江市文广新局、镇江民艺馆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了《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起草工作小组,经调研走访、座谈讨论、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等,历时半年时间,对起草的条例进行了20余次修改,于2017年7月由省人大常委会批准,10月1日正式施行。该条例是全国首个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地方性法规,在我国非遗保护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对于我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传承保障和监督管理等关键性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传承镇江地方文脉、实现镇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为切实遵照执行国家文化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作的整体部署,我市自2018年正式启动了对我市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筱荣贵(今年10月逝世,享年86岁)的抢救性记录工程,她结合金派唱腔梳妆台,开创了金派女腔梳妆台。我们邀请了专业团队开展了对她的录音录像、文字和图片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对其家人、弟子的声像图文资料等也进行了多方位采录,对过去旧有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数据化处理,预计今年底将完成该项工作。

根据计划安排,明年我们将对另一位70多岁的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恭林进行抢救性记录。姚恭林年逾70岁,是已故扬剧金派创始人金运贵的关门弟子,国家一级演员。后年我们还将对“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贵清进行抢救性记录,乔贵清已近花甲之年,目前为食醋制作高级技师、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对他们的抢救性工作将是对我市优秀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

在全面实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以师带徒”计划中,2016年镇江民艺馆积极与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办学,将我市非遗项目“太平泥叫叫、铜版彩画、乱针绣、扎染画缋”引进高校课堂,在校内开设了“镇江非遗江大传承研修班”,它采用“双师制”教学模式,即非遗项目传承人和高校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的基础上,共同为大学生传授非遗技艺。在历时9个月后,在镇江市美术馆还举办了“匠心传新篇,共承非遗梦——镇江非遗传承江大研修班作品展”,近50幅充满想象和激情的师生作品,赢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称赞。非遗“进课堂”的教学实践,开启了镇江非遗文化在高校中探索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年传承人”的教学新模式。

在对非遗文化的弘扬上,还采用了设立“工作坊”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播,目前我市在西津渡设有“太平泥叫叫工作坊”和“烙铁画工作坊”,在四牌楼设有“梅庵派古琴艺术馆”,在扬中设有“月新竹编工作坊”,在北固山景区设有“扬州评话甘露书场”,在社区还设有“剪纸工作坊”等。同时,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普及全市的非遗文化,民艺馆在建立了“镇江非遗网”的基础上,于去年底推出了微信平台——“镇江‘非遗’微课堂”,对我市的“剪纸、中国结编织”等非遗项目逐一在微信上进行广泛传播,今年还开发完成了镇江非遗数据库系统,方便了非遗资料的存储管理和对文献资料的检索。

近年来,在非遗资料的研究上,民艺馆相继出版了《影响中国的镇江民间传说》《白蛇传传说故事会优秀作品集》《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集》《镇江特色文化》《白蛇传文化集萃》《镇江·鹤壁白蛇传故事汇编》等30多本非遗文化书籍,它们均为我市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建设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单位: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

46

◎ 罗戎平

非遗保护的力量源泉

镇江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2000年以来,镇江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务院以及省市各级政府向社会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市级64项,这些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镇江特定的非遗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着保护、传承、研究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性质的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对全市的非遗文化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我们常年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品牌活动,每逢 “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传统文化节日,均为市民举办各类非遗文化展演;在每年6月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文化活动中,全力推动非遗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的“三进”活动。据统计,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每年都举办近30场弘扬祖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活动,这既是文化惠民的一项精彩实践,也大力宣传和推介了全市的非遗文化项目。

近5年来,民艺馆利用每年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活动,在本地区的蒋乔镇、华山村等地运用现场考察、蹲点调查、座谈讨论、书面咨询等方式,采用笔记、录音、摄影、摄像等手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走访和调研工作,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和对策,在系列采风活动中还发现了一些如“田歌”“虎头鞋”等新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对镇江地域的非遗文化城市品牌项目进行了重点保护,如我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蛇传传说”,我们采用了跨省、跨市、跨区域的非遗保护方式,会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中国传说——2011海峡两岸白蛇传文化研讨会”,邀请了大陆和台湾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2012年又首次与杭州西湖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千年等一回——白蛇传民间艺术精品展”,翌年又邀请了同样是“白蛇传传说”发源地之一的河南鹤壁市,来镇江共同举办了“2013‘白蛇传传说’城市保护联盟系列活动”,并征文出版了《镇江·鹤壁〈白蛇传传说〉故事汇编》书籍。接着又与省文化厅合作举办了“2014中国·镇江‘白蛇传传说’全国剪纸邀请赛”,全国有25个省市的300多位参赛者的400多件作品参赛,100多件剪纸作品获奖。

为大力提升市民的非遗保护意识,从2015年开始,镇江民艺馆每年一度地开展“民俗文化周”活动,已先后在西津古渡老码头文化园、北固山风景区、焦山公园风景区和南山风景区连续4年举办了该活动。

为大力保护和传承我市唯一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古琴艺术,2013年在市中心建立了“镇江市梅庵派古琴艺术馆”,每年均邀请杭州、常熟、温州、扬州等全国各地的古琴演奏名家前来参加古琴艺术交流,举办名家名曲古琴传承音乐会和梅庵派古琴新人学习评奖活动,以着力打造中国镇江古琴艺术保护传承培训基地。2015年又在全国招收了来自沪浙豫陕桂等14个省市的近50名古琴班学员,开办了短期“古琴流派名曲传承培训班”,我国著名的虞山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朱晞、广陵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马维衡、梅庵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刘善教等分别给学员授课,社会影响广泛。

镇江民艺馆还利用馆内设立的“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白蛇传民间工艺美术展示厅”和“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等展品,向前来参观、访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宣传和推广镇江的非遗文化,借以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大众的非遗保护意识,自2003年开馆以来已接待了美、日、韩、德、俄罗斯等国内外宾朋数十万人次。

非遗传承的有效实践

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队伍建设,去年初,在镇江市人大法工委、市教科文卫委、市法制办的指导下,镇江市文广新局、镇江民艺馆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了《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起草工作小组,经调研走访、座谈讨论、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等,历时半年时间,对起草的条例进行了20余次修改,于2017年7月由省人大常委会批准,10月1日正式施行。该条例是全国首个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地方性法规,在我国非遗保护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对于我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传承保障和监督管理等关键性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传承镇江地方文脉、实现镇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为切实遵照执行国家文化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作的整体部署,我市自2018年正式启动了对我市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筱荣贵(今年10月逝世,享年86岁)的抢救性记录工程,她结合金派唱腔梳妆台,开创了金派女腔梳妆台。我们邀请了专业团队开展了对她的录音录像、文字和图片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对其家人、弟子的声像图文资料等也进行了多方位采录,对过去旧有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数据化处理,预计今年底将完成该项工作。

根据计划安排,明年我们将对另一位70多岁的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恭林进行抢救性记录。姚恭林年逾70岁,是已故扬剧金派创始人金运贵的关门弟子,国家一级演员。后年我们还将对“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贵清进行抢救性记录,乔贵清已近花甲之年,目前为食醋制作高级技师、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对他们的抢救性工作将是对我市优秀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

在全面实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以师带徒”计划中,2016年镇江民艺馆积极与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办学,将我市非遗项目“太平泥叫叫、铜版彩画、乱针绣、扎染画缋”引进高校课堂,在校内开设了“镇江非遗江大传承研修班”,它采用“双师制”教学模式,即非遗项目传承人和高校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的基础上,共同为大学生传授非遗技艺。在历时9个月后,在镇江市美术馆还举办了“匠心传新篇,共承非遗梦——镇江非遗传承江大研修班作品展”,近50幅充满想象和激情的师生作品,赢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称赞。非遗“进课堂”的教学实践,开启了镇江非遗文化在高校中探索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年传承人”的教学新模式。

在对非遗文化的弘扬上,还采用了设立“工作坊”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播,目前我市在西津渡设有“太平泥叫叫工作坊”和“烙铁画工作坊”,在四牌楼设有“梅庵派古琴艺术馆”,在扬中设有“月新竹编工作坊”,在北固山景区设有“扬州评话甘露书场”,在社区还设有“剪纸工作坊”等。同时,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普及全市的非遗文化,民艺馆在建立了“镇江非遗网”的基础上,于去年底推出了微信平台——“镇江‘非遗’微课堂”,对我市的“剪纸、中国结编织”等非遗项目逐一在微信上进行广泛传播,今年还开发完成了镇江非遗数据库系统,方便了非遗资料的存储管理和对文献资料的检索。

近年来,在非遗资料的研究上,民艺馆相继出版了《影响中国的镇江民间传说》《白蛇传传说故事会优秀作品集》《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集》《镇江特色文化》《白蛇传文化集萃》《镇江·鹤壁白蛇传故事汇编》等30多本非遗文化书籍,它们均为我市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建设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单位: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