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大志
1977年11月,我出生在一个基本解决了温饱的农村家庭。又过了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可以说,我们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长大的一代人,亲眼目睹了40年来的扬中巨变,深切感受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出生的时候,家里住的是三间瓦房,在当年也算可以了。如今乡下的楼房,楼板是“现浇”的,墙柱是防震的,各种家电一应俱全,数字电视看着,无线信号覆盖每个房间。有的人家楼房翻了好几次,从“将军楼”到大别墅,“折腾”中也折射出扬中人要强好胜、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禀赋。
四十多年过去了,母亲有时还嘀咕,说当时我爷爷奶奶分家时,分给我家1000多元债务,她和我爸省吃俭用多年才还清。父亲是小学教师,当时每月只拿20多元,工资不高;母亲在五金厂做螺丝,生我之后长年在家带我,没有收入。为了还债、改善生活,家里养了几条猪和几只母鸡,父母起早带黑地辛勤劳作,除了上班还要喂猪、养鸡、干农活、做家务,吃了很多苦,委实不易。
那时,很多人家几代农民,对“有班上”的人很是羡慕。我穿上美观的胶底“旅游鞋”和黑面胶底布鞋的时候,很多小伙伴都穿着手工纳底的千层底布鞋,看起来花花绿绿、毛里毛糙。我的衣服也大多是在商店买的,很多同学的衣服都是家长到布店扯一块布找裁缝做的。家里还有商场买的跳蛙、布娃娃等小玩具和象棋、围棋、斗兽棋、跳棋等各种棋。
当时,我在镇上中心校上学,一年级便坐进三层楼的敞亮教室里上课,各种文体设施和课外书籍一应俱全,而乡下村办小学校舍和课桌普遍陈旧简陋,有的连板凳都要学生自己带。放学后,我们几个教师子女,有时还“霸占”学校电教室的大彩电,观看《八仙过海》《济公》《绝代双娇》等电视剧,整部整部地看,十分过瘾,但乡下有时连一台黑白电视机都找不到。尽管过去了三十多年,但那些电视的很多情节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然,电视、玩具并不能替代亲情和友情。小时候,我深深体会到了独生子女的孤单,尤其是父母都上班的时候。我经常跑到孩子多的人家去玩,到天黑了,华灯初上、炊烟唤子的时候,还不肯回家。父母嗓子都快喊破了,经常去邻居家把我捉回去。
父母都是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循规蹈矩的老实人。父亲做老师的,生怕违反政策丢了饭碗。但很多人家,头胎生的女儿,为了二胎能生儿子,甘愿交罚款,甚至丢掉在机关上班的好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中走来,很多商品都很紧俏,布票、粮票、煤球票……见证了一代人的酸甜苦辣。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托人弄票买到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这车在当年算是紧俏货,骑在路上很潇洒,只可惜很多路段都是坑坑洼洼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我小时候外出经常坐在自行车大杠或后面的书包架上,有时我坐前面,妈妈便坐后面。如今,我每天开车上下班,乡下道路也都实现硬化,238省道、扬中大道纵贯整岛,五桥立交、大道通衢,“高速”出行,方便快捷,昔日“孤岛”如今交通通便捷。
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开始下海经商,教师也不例外,但父亲依然如故,也许是热爱他的教育事业,也许是缺少一股闯劲。但他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坚持下来了,直到光荣退休,他的教学成绩在业内也是有目共睹的,学生考试均分经常是全县第一。
父亲19岁从代课教师干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先是转为民办教师,后来上了丹阳师范,并转成公办教师,1995年享受带家属户口的政策,将我和母亲的户口由农村户口转成城镇户口。虽然户籍优势后来并不明显,但这一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心。
邻居家的大哥,也是小学老师,在那个下海如潮的年代,果敢地办了停薪留职,搞起电热管厂,从小作坊做起,在老家隔壁的时候整天敲敲打打、让人心烦,后来做大了搬到工业集中区,至今仍红红火火,年销售数千万元。没有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他不可能停薪留职,更不可能搭上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快车,成为一名“不差钱”的企业老板。
那时,村里很多初中毕业甚至没有毕业的人,一个个都学着“跑外勤”,有一半都发了财。有的从“供销员”华丽转身成总经理、董事长,企业规模也越做越大,他们也成为扬中民营经济的风云人物。成为企业家之后,他们常怀感恩之心、热心公益事业,不忘回报家乡、反哺社会。
四十年来,最让人感怀的是,莫过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就像一股春风吹绿了江洲大地。有对比才有体会,有反思才有收获,亲身经历了春潮激荡的四十年,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编辑 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