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巧生
我的老家句容边城镇青山村,现在村里有195户,510人。这个村有近千年的历史,昔日的战乱给青山村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多少代人过着忧愁的生活。整个村庄曾在战乱中被毁,民居、商铺、群楼处处留下破碎,大门、水井、石街只能在老人心里头,唯有一棵千年的银杏树在村中央坚守。村民们一代一代在此繁衍生息,未能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疲惫。
四十年改革开放,全国大地波澜壮阔,党的好政策让村民们只争朝夕,古村落才处处呈现勃勃生机,家家户户生活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大变化,正在小康路上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行进。我走村串户做了一些统计,也用朴素的文字,从老乡们衣食住行各个生活细节方面,写一写老家青山村这40年的变化,也借此献给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
衣:从自织的淡色粗布衣、补丁加补丁的御寒衣,到凭票供应的化纤人工自制衣,多少年都是“老大新、老二旧、缝缝补补给老三”。现如今,服装市场琳琅满目,乡亲们也是可以随时选择舒服时尚的衣物,一点也不输城里。
食:在旧社会,村民们吃糠咽野菜填肚子,或者以瓜菜代充饥,计划经济时代靠救济粮也不能完全吃饱,分田到户后村里很快就全部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早就不仅仅只追求吃饱了,越来越多人家开始选择有营养又健康的食品,绿色、无公害成了大伙共同的追求。
住:乡亲们的住房可以说是“四级跳”:土坯房——茅草房——平瓦房——小洋楼(别墅)。村民们不仅在村里家家有着小洋楼,而且大多人家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这么说来早就实现了早年间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点灯电话”的目标。
行:乡亲们的出行方式变化也非常明显,从靠两条腿到人推车到牛马车,渐渐开始有了自行车、拖拉机,最近这些年摩托车、电瓶车、小汽车走进了村村寨寨,现在青山村家家有电瓶车,大部分人家有小汽车。
路:相对应的,村里的交通条件也是天翻地覆的改变,早年全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后来好一点也就是狭窄的沙石路,改革开放后村里开始修起了能通拖拉机的水泥路,再后来又升级换代修了柏油路,实现了村村通,小汽车可以开到家家户户的大门口。
水:吃水问题,经历从河里挑水吃到井里打水吃,再到水泵抽水吃,现在是达标的自来水送各家,省心省力又健康。
照明电器:村民照明从纱油灯到蜡烛到洋油灯到汽灯再到电灯,因为有了电,各种电器就多了,如今村里家家有冰箱、洗衣机,除了极少数人家,家家几乎都装有空调。
医:旧时困难,村民是小病扛着、大病拖着,许多人有病就在床上躺着熬,现在小病在村里治、大病到城里治,大小病的治疗费按比例报销,实现了病有所医。医疗条件好了,人也长寿了,村里80至90岁的老人占总人口的5%,9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8%,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教育:旧社会村里绝大多数人是文盲,后来政府组织扫盲,有不少人也最多能写写自己的名字。如今教育发展了,义务教育早已普及,多数青年曾读过高中、中专或大学。
信息: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农村也没有掉队,早年村里办起有线广播就很不容易了,然后才开始有半导体、电话、电视,21世纪以来从BP机换成了手机,如今村里智能手机已经十分普及,做到了通话不用线,出门不带钱,不出村能知天下事。
收入:以前村民收入来源很有限,无非靠养鸡下蛋、上山挖草药和砍柴火卖点钱之类,现在,吃不完的粮食可以卖、种田不交税、不交粮政府给补贴、出租土地分租金、出门打工挣工资、困难户给低保、残疾人给生活补贴、老人有养老、独生子女还有奖励,2017年青山村人均收入达到21600元。
环境:改革开放40年,青山村真正是旧貌换新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禽居所分开了、旱厕彻底改造了、垃圾有人统一收管了、污染的事有人管了、树木花草多了、河里的水变清了……
叶落归根,退休归乡的我,时时为家乡感到欣慰,感到骄傲。
(编辑 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