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七成,秋收美景正在各地徐徐铺开。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同为丰收在望而喜悦欢庆。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年来,通州区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这一主线,高位推动、统筹整合,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全区现有耕地78.34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6.3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71.9%。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为农民减轻了劳动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夯实了乡村振兴“耕”基。
小田变大田 增产又增收
在通州区石港镇高标准农田里,水稻迎来丰收,秋风拂过,稻香扑鼻,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掀起层层金色稻浪。“原先我们田有四亩左右,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了土地,现在有五亩多了,加上今年优选的稻种,‘吨粮田’不是梦了!”石港镇花市街村农户丁建国乐呵呵地说。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小田变大田,像丁建国家这样,“长”出来的耕地不在少数。2022年,通州区万顷良田项目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项目的实施,基本农田地平整、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项目区增加耕地面积约500亩,种植总面积达6700亩。
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通州区刘桥镇极孝村党总支书记丁传东感触良多:“以前田块小而分散,道路坑洼,大型机器没法下田,经过高标准农田提标改造,田平了、路宽了、渠通了,这样的土地很受种植大户的欢迎。”他现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极孝村和种植大户通过通州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签订了500亩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费加上服务费和土地溢出,村里三年增加集体收入35万元左右。而农户除了可以拿到每亩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解放了劳动力,可以创业、打工,增加收入。
大田成良田 生产现代化
近日,记者走进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连绵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微风吹过,阵阵稻花香,“丰”收在望。
育民村位于通州区十总镇西北部,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6243亩。自2016年以来,育民村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59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4.5%。
由于高标准农田实施早,占比高,为该村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育民村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先后投入2500万元购置了农机近80台,在全区率先建成江苏省无人化农场,每当收获季节,村里只闻机械响,少见人奔忙。
村党总支书记许宏飞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的粮食收割方式,无人驾驶收割机不但省工省力,还能提高劳动效率。同时,通过优化作业路径,让收割机少跑‘冤枉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油耗,降低了机具损耗。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育民村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种植,延伸稻米加工生产产业链,成功招引南通万家顺米业有限公司落户,2021年育民村成功创建南通市级产业兴旺先进村,村营收入181.21万元,今年有望突破200万元。
目前,通州区已建成省、市、区各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6个,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1个。2022年,以十总、金沙、石港、刘桥、平潮、兴仁等6个水稻生产镇(街道)为核心,开展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通过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审核,面积达11.6万亩,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提升到66%以上,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有“耕”基
金秋时节,走进通州区东社镇东平村,千亩生态农业园里,一栋栋白色温棚交错排列,村庄和设施大棚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大棚外,秋风萧瑟、落叶泛黄;大棚内,满眼绿意、生机盎然。在这片芬芳的泥土地上,一首产业兴旺村庄美的时代曲缓缓流淌。
近年来,东社镇东平村借助省投土地整理项目,平整土地5000多亩,村里高标准农田占比超90%以上。目前流转了4800多亩,重点发展高效设施蔬菜和生态林,为农业产业兴旺奠定了基础。
农民姜朝晖已有十多年的芦笋种植经验,作为东平村现代化芦笋育苗基地的创办人,他通过芦笋新品种实验试种示范、大棚内套小拱棚加铺地膜等技术,优选出早生优质高产芦笋新品种。“早生品种的产量达每亩4000多斤,一亩地我们可以有1.2万元左右的纯效益。”姜朝晖说。
目前,东平村已建成40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主要从事芦笋种子的研发培育研究。棚内采用智慧农业新技术,实现温度、湿度、通风等自动化控制。姜朝晖介绍,目前他们基本实现了基地育苗生产与地头技术服务无缝衔接,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发展芦笋产业。村民曹小华投入了30多万元流转土地种植芦笋,实现了发家致富。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东平村还实施了农业特色产业精致高效化工程。依托创建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投资2000万元建造连栋大棚135亩,配套建有外遮阳系统、内保温系统、降温系统以及排灌沟渠和生产便道。良好的设施条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山东临沂的水果种植大户黄玉华就在这里投资了高端水果项目。“产量一亩地控制在四千斤至五千斤,保证口感。因为是高端葡萄、草莓等品种,市场价每斤45元到50元左右,一年的销售额预计有一千多万元。”黄玉华介绍。
美丽田园 乡村振兴“地”气足
通州区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探索出“高标准农田+”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紧密结合,不断补齐农业发展短板,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打造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标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现在路修好了,田园美起来了。每天晚上,村里的很多人都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感受一下田园风光。”通州区东社镇白龙庙居党总支书记彭玲玲最近在和村干部商讨,谋划在村里建个共富园,带领村民走出共同富裕新“稻”路。
她告诉记者,这一切利益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在2021年前是坑洼不平、灌溉不方便、农机作业难、土地效益低的一方瘠土。后来通过开展土地平整、机耕道硬化、灌溉水渠修复等工作,原本杂乱无章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高效的“美丽田园”。
东社镇农社局姜俊洲介绍,东社镇计划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地方特色塑造景观田园,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新业态,助推东社“美丽经济”建设。
据了解,2024年,通州区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56万亩,其中新建项目1.62万亩,改造提升项目1.94万亩。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坚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实际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高颜值’现代农业,让农田真正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
来源:通州融媒体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