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花副刊 | 秋光里的老街老巷

2023-10-07 22:00 今日镇江  

文/朱昌勤

转眼已是秋天,新马路西段两旁的老树上可见黄叶片片,沿街那一溜边炒货铺子开始有了毛栗飘香,水果铺上西瓜已退到后台,柿子、橘子、冬枣等成了主打,糕点店那些新鲜的月饼更是散发着浓浓的芝麻香。

随着新马路东段改造完成,暂且保留原样的新马路西段,以及与它相连的多条老巷子成了老镇江记忆的“活化石”。老镇江人习惯把新马路西段沿街市场统称为小孟湖,以前老城内曾经热闹的市场,除了京口闸、中华路,就要数小孟湖了。如今这里虽不如从前,但依然繁盛,饭店面馆、家具日杂、水果茶食、生鲜水产、五金交化、鲜花祭品,各类商品几乎应有尽有。因为老友住在小孟湖的缘故,退休后我常会到这一带逛逛。


资料图


现在的小孟湖其实是楼房连成的居民小区,在新马路的南边。老友家几代人都住小孟湖,他曾经与我聊起小孟湖的历史:“清代该地曾开设孟湖小茶馆,形成巷道后,取名小孟湖。”以前的小孟湖只是一条宽三四米,长500多米,青石板路面的小巷,它北接新马路,南连劳动路(今中山西路),东边还有一座无名的小山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几家工厂在这里建设、落户,小孟湖的地盘也延展至市第一人民医院、大润发一带。

小孟湖西边与陋园巷连接,据说,这里曾有私家宅院起名陋园,为清代一唐姓商人所建。每每从这里路过我总会想起唐人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过,陋园巷原先却没有那么美,在它西边一墙之隔就是穿越黑桥的沪宁铁路,至今住在这里的老住户提起火车仍心有余悸,那火车到来时烟气四散、鸣笛刺耳、震动剧烈,扰人心烦。如今这里确实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静谧小巷。

在新马路的北面区域,可谓闹中取静、古朴犹存。太平庵巷、互济巷、福安里、新安里,这些听上去就有历史感的巷子,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痕迹:曲径通幽的巷道,石板砖块的道路,青砖小瓦的老房,斑驳雕花的木质门窗,我置身其中就会陡生莫名的亲切感。

太平庵巷由南到北与王家巷贯通。据载,这里曾有两座寺庙,一座吉祥庵,另一座太平庵,分别在王家巷东西两侧,前者是尼姑庵,后者是和尚庙,都建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两者规模都不大,各有僧众七八人,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香火很旺,后来才渐渐冷落,僧众还俗改从他业。太平庵老房子变成火柴厂火柴盒加工场所,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太平庵处建设了楼房,所幸太平庵巷这条巷名依然保留着。

与太平庵巷平行的一条老巷叫互济巷,这会让人联想到“大爱镇江、互助互济”,事实上巷名的由来也是与慈善有关,有着深深的历史印记。据《丹徒县续志》记载: 济良公所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是收留被虐待的妓女、侍女的慈善机构,教以书算女工,并代为挑选配偶。巷子因“济良公所”而得名,新中国成立以后,改成“互济巷”。如今巷内已是楼房为主的居民小区。

宝塔路横街是东西走向贯通这个片区最长的老巷,西边跨宝塔路与山巷、清真寺街、杨家门连接,东与王家巷相通。在它的南边有两条老巷很有历史,一条叫王三园巷,另一条为花华巷。为弄清两老巷的走向,我曾在此寻访,见一位老太正在门前花台浇花剪枝,便试着问一问她是否知道巷名的来历,没想到老太非常热情地告诉我,她已经83岁了,年轻时就到了这里。王三园巷是因为巷内曾有一块很大的菜园,由王氏三个兄弟经营这块菜园而得名,隔壁的花华巷是因为曾经巷内住着姓花的和姓华的两户回族人家。

走进花华巷只见巷道笔直、房屋规整,普遍比较上档次。这让我想到历史上镇江的回族人是在元明时期大量涌入,在元代回民归类于色目人属二等公民,享有特殊的权利,那时回民大多落户在山巷、杨家门、宝塔路横街等城内较好地段,眼前的花华巷或许与此历史有关。

宝塔路横街东头与福安里、新安里相连,这两条巷子在民国时期都曾经有过军队家属大院,现在巷内依然还有几处青砖小瓦的民国建筑,默默地记录着过往的历史……在老巷里穿行,随处可见盛开正艳的串串红,爬满墙头的蔷薇花,还有三五个坐在一起闲聊的老人,秋光里老街老巷的那种闲适,只有老镇江人才能体会。

作者自述

朱昌勤

读书、写作,让我对生活抱有新鲜感,并从中得到馈赠和鼓励。

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


82

文/朱昌勤

转眼已是秋天,新马路西段两旁的老树上可见黄叶片片,沿街那一溜边炒货铺子开始有了毛栗飘香,水果铺上西瓜已退到后台,柿子、橘子、冬枣等成了主打,糕点店那些新鲜的月饼更是散发着浓浓的芝麻香。

随着新马路东段改造完成,暂且保留原样的新马路西段,以及与它相连的多条老巷子成了老镇江记忆的“活化石”。老镇江人习惯把新马路西段沿街市场统称为小孟湖,以前老城内曾经热闹的市场,除了京口闸、中华路,就要数小孟湖了。如今这里虽不如从前,但依然繁盛,饭店面馆、家具日杂、水果茶食、生鲜水产、五金交化、鲜花祭品,各类商品几乎应有尽有。因为老友住在小孟湖的缘故,退休后我常会到这一带逛逛。


资料图


现在的小孟湖其实是楼房连成的居民小区,在新马路的南边。老友家几代人都住小孟湖,他曾经与我聊起小孟湖的历史:“清代该地曾开设孟湖小茶馆,形成巷道后,取名小孟湖。”以前的小孟湖只是一条宽三四米,长500多米,青石板路面的小巷,它北接新马路,南连劳动路(今中山西路),东边还有一座无名的小山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几家工厂在这里建设、落户,小孟湖的地盘也延展至市第一人民医院、大润发一带。

小孟湖西边与陋园巷连接,据说,这里曾有私家宅院起名陋园,为清代一唐姓商人所建。每每从这里路过我总会想起唐人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过,陋园巷原先却没有那么美,在它西边一墙之隔就是穿越黑桥的沪宁铁路,至今住在这里的老住户提起火车仍心有余悸,那火车到来时烟气四散、鸣笛刺耳、震动剧烈,扰人心烦。如今这里确实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静谧小巷。

在新马路的北面区域,可谓闹中取静、古朴犹存。太平庵巷、互济巷、福安里、新安里,这些听上去就有历史感的巷子,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痕迹:曲径通幽的巷道,石板砖块的道路,青砖小瓦的老房,斑驳雕花的木质门窗,我置身其中就会陡生莫名的亲切感。

太平庵巷由南到北与王家巷贯通。据载,这里曾有两座寺庙,一座吉祥庵,另一座太平庵,分别在王家巷东西两侧,前者是尼姑庵,后者是和尚庙,都建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两者规模都不大,各有僧众七八人,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香火很旺,后来才渐渐冷落,僧众还俗改从他业。太平庵老房子变成火柴厂火柴盒加工场所,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太平庵处建设了楼房,所幸太平庵巷这条巷名依然保留着。

与太平庵巷平行的一条老巷叫互济巷,这会让人联想到“大爱镇江、互助互济”,事实上巷名的由来也是与慈善有关,有着深深的历史印记。据《丹徒县续志》记载: 济良公所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是收留被虐待的妓女、侍女的慈善机构,教以书算女工,并代为挑选配偶。巷子因“济良公所”而得名,新中国成立以后,改成“互济巷”。如今巷内已是楼房为主的居民小区。

宝塔路横街是东西走向贯通这个片区最长的老巷,西边跨宝塔路与山巷、清真寺街、杨家门连接,东与王家巷相通。在它的南边有两条老巷很有历史,一条叫王三园巷,另一条为花华巷。为弄清两老巷的走向,我曾在此寻访,见一位老太正在门前花台浇花剪枝,便试着问一问她是否知道巷名的来历,没想到老太非常热情地告诉我,她已经83岁了,年轻时就到了这里。王三园巷是因为巷内曾有一块很大的菜园,由王氏三个兄弟经营这块菜园而得名,隔壁的花华巷是因为曾经巷内住着姓花的和姓华的两户回族人家。

走进花华巷只见巷道笔直、房屋规整,普遍比较上档次。这让我想到历史上镇江的回族人是在元明时期大量涌入,在元代回民归类于色目人属二等公民,享有特殊的权利,那时回民大多落户在山巷、杨家门、宝塔路横街等城内较好地段,眼前的花华巷或许与此历史有关。

宝塔路横街东头与福安里、新安里相连,这两条巷子在民国时期都曾经有过军队家属大院,现在巷内依然还有几处青砖小瓦的民国建筑,默默地记录着过往的历史……在老巷里穿行,随处可见盛开正艳的串串红,爬满墙头的蔷薇花,还有三五个坐在一起闲聊的老人,秋光里老街老巷的那种闲适,只有老镇江人才能体会。

作者自述

朱昌勤

读书、写作,让我对生活抱有新鲜感,并从中得到馈赠和鼓励。

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