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竺捷)王家巷口对面的王记鸭血粉丝,是一家开了29年的老店,很多人来这里吃的不仅是记忆中的滋味,更是年少时的青葱印记。从四岔路口的摊子,到宝塔路上的小店铺,再到现在的大门面,不变的是那一口味道。
采访时间约在下午2点半,记者一开始以为这个点中饭都吃过了,门店生意应该不会太忙,可没成想到了那里,各路食客还是接踵而至。偌大的店堂内,只有一位81岁的王继生在忙活,一会下鸭血粉丝,一会下鸭血馄饨,一会下鸭血肝肠面,几次三番要坐下来聊聊都被食客打断。当然,王老抽空也简单介绍了几句,记者一直担心他能否讲出这家店的特色,好在其口齿清楚,双方交流并不费劲。
这当口老爷子也看出了端倪,知道这样子没法介绍,于是,他走到旁边的里屋,叫醒了正在午睡的老伴王玉艳,记者这才见到了这碗鸭血粉丝的灵魂人物。时间回到1994年12月,王玉艳和丈夫在宝塔路岔路口摆出了小摊。当时什么情况呢?王继生从轧钢厂下岗,王玉艳从市第二轻工机械厂下岗,而家中还有两名子女要抚养。双下岗家庭加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这是当年很多创业者面临的实情,摆摊养家确实是无奈之举。
王玉艳为什么会选择鸭血粉丝?记者没有问出来。她今年74岁,有时并不按照记者的问题来回答,而是依照自己的想法来表达。她说,创业前进行了市场调研,也就是将镇江地界上能找到的鸭血粉丝都买来尝了,本意是想博采众长,或者说取长补短。但如今再让她回想这么多家鸭血粉丝有啥长处,却只能换来一声轻轻的叹息:“现在来看,真是取不到长处。”这可能也是经过29年市场历练后的一种自信吧!
王玉艳(左)指挥老伴 竺捷 摄
“王记鸭血粉丝”成长历程可分为三部曲:9年小摊,9年小店,再到现在的大门面。至少从门脸上,这家店在不断扩张,实际情形也正是如此,以店门口的这段宝塔路为例,最红火的时候附近有七八家鸭血粉丝店,如今只剩下他们一家孤独求败。我们可以说,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抑或叫市场选择。不过,王玉艳还是很怀念宝塔路提升改造之前的人气,那时的客人才叫旺,而现在则平淡多了。她将之归结为一部分老居民拆迁搬走了,而新的客人又没有完全跟上来。
对于小吃店而言,29年应该足以自豪和夸耀了。王玉艳举了一个例子,结果让记者脑子短路,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她说:“从一开始快要结婚的小姑娘,再到现在她的女儿带着娃,还是来这里吃。”请注意,这个句子里谈到了三代人,29年一眨眼倏忽而过,从小店里能看到一个时代的起承转合。王老板说,她前几年面瘫了,在这之前记忆力特别好,大部分熟客都能记住。比方说有一位食客总想在鸭血粉丝里再加点料,但又不愿加钱,而王玉艳脾气也倔,硬是不给加,结果双方吵了起来。但吵归吵,下次那位吃货一定还会来,看来人情薄面终究抵不上味蕾的诱惑。
那么,一碗鸭血粉丝的技术含量究竟何在?王老板为记者揭开了谜底。鸭血粉丝的配料无非是粉丝、鸭血、豆腐果、豆芽、鸭肝、鸭肠,这家店紧靠王家巷菜场,前四种都是现成的,只需要保证品质即可。而后两种则必须亲自操刀处理,因为其中有不少关门过节,当然还有她自己卤制的鸭胗、鸭腿,以及熬制的鸭汤。考虑到这么多食材的新鲜度,这其实是一个不断滚动的储备和制作过程。按照王玉艳的说法,只要开门,除了每天几小时睡觉外,整个人的思想状态都跟着店走——只为那一口纯粹。
这份长年累月的辛苦,并非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更要命的是,小店如果没有回头客等同于宣判它的结局。现在小吃为啥难做?王老板连用两个感叹句解答记者的诸多疑惑:现在人的嘴多刁啊!如今小孩的嘴真刁啊!这家不好吃,立马可以找其他家好吃的,这或许就是餐饮业永远的痛点和趋势。在镇江,鸭血粉丝作为一种平凡而有记忆感的美食,伴随了几代人成长,有的味道已经深刻凝结到了个体记忆深处,这其中应该就有王记的贡献。
编辑:金凯
审核: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