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信仰·力量·希望 | “话初心·担使命——我与党校的故事”征文选登

2023-09-14 22:31 今日镇江  

感恩于心 学习不停

□ 郑宏章

作者简介:

郑宏章,1945年出生,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7月参加工作,从1983年开始,先后担任镇江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期间因反贪工作的突出表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个人二等功。目前担任镇江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1982年3月,组织上通知我到镇江地委党校(1983年地改市后镇江地、市委党校合并并更名为镇江市委党校)参加为期两个多月的中青年干部轮训班学习,当时我是镇江地区检察院的一名科级干部。这是我入党以来,第一次获得进党校学习的机会,感觉就像当年被大学录取一样激动不已。

坐在地委党校的教室里,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的课堂。虽说地委党校教学、办公用房以及附属设施都比较简陋,但她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功能毫不逊色。来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男女学员,大都是年轻的党员,也是各单位的骨干,在学习上都有自觉性,且有一股拼劲。几十个人坐在教室里,听不到喧哗声。大家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把教员在黑板上书写的提纲和重点,认真抄录下来,课后对照讲义认真复习,甚至在课间休息时,大家还三三两两地在树荫下交流学习心得。

地委党校给我们开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其中着重讲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著,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建设等。讲课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听了深受启发。课讲完后还有“串讲”,以帮助学员连贯思考,加深记忆。许多内容至今我还能背得出来。课程讲完还要考试,考试实行百分制。政治经济学的考试交卷时,我本来是有信心拿高分的,但考卷发下来傻了眼,其中一道叙述题被扣了7分,总分只有93分。眼睁睁看着不少同学得了满分,心里真有一丝委屈和不服气呢。

两个多月后,当我带着合格的成绩,满满的收获,走出地委党校,回望绿树掩映的校园,告别辛苦授课的老师和两个多月来朝夕相处的学友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改革开放铺就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这次到地委党校的培训学习,使我受到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教育和党性教育,从而激发了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1983年3月,我被选送中共中央党校司法干部培训班学习半年,在那里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原著。结业时,经过考核,我不仅拿到了中央党校的结业证书,而且还拿到“哲学单科合格证书”。从那以来的工作岁月里,我还先后四次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进行培训和进修。应当说我在人生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与各级党校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的。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与感恩的,当数给我马克思主义理论启蒙教育的镇江地委党校。

回顾以往,我深深感到,党校是我理论学习的“加油站”、淬炼思想的“大熔炉”。经过党校的淬炼,我不仅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增强了实际斗争的本领,从而使我能够在为党的事业长期奋斗中,初心不改,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三次上党校 收获惠一生

□ 王玉国

作者简介:

王玉国,1953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参军,1981年1月退伍回到镇江,一直在文化系统工作。退休后,继续从事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长三角(沪、苏、浙、皖)文物专家库成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镇江分会会长,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我在1971年高中毕业的那年,人生的道路怎样选择?思绪万千。最终选择了两个梦想:一是当兵,二是上大学。第一个梦想于1972年12月至1981年1月在上海警备区实现了;第二个梦想于1982年至1994年12月在中共镇江市委党校实现了,先后获得了结业证书、大专文凭和本科文凭。

第一次上党校,是1982年2月15日至1983年1月18日的“第一期中青年培训班”。

1981年1月我退伍回到镇江,到镇江地区新华书店当上了一名营业员。由于工作认真,我被镇江市文化局党委授予1981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2年2月9日,我到南京江苏省新华书店参加“进货工作学习班”,2月13日朱新樵副经理告诉我,你单位邬善毅书记来电话让你回去参加党校学习。2月15日我从南京回到镇江,邬善毅书记等人与我谈话。邬书记说,这次培训班是市委决定举办的,名称叫“第一期中青年培训班”,旨在培养后备干部,文化系统只有两个名额,组织上推荐你参加,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要谦虚谨慎,要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要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当天下午,我到地市合并前的市委党校报到,与84名学子一起住校学习,历时11个月,完成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等课程,获得了结业证书。1983年元月18日上午,召开结业典礼大会,车忠副校长(主持工作)主持大会,徐积信主任总结,市委书记吴明正、市委宣传部部长姚杰先后讲话,陈建设、陈冠士、朱玉林、尹竹山四位同学表态性发言。“第一期中青年培训班”亦是最后一期,因为1983年地市合并后,原镇江地委党校与原镇江市委党校合并为新的镇江市委党校。

第二次上党校,是1983年9月15日至1985年7月20日的“第一届党政干部培训班(大专)”。“第一期中青年培训班”毕业不久,经组织决定派我到储运科担任负责人(主持工作),储运科的职能是将全国各地出版社汇集到镇江的书籍发往江苏省各市的新华书店,周转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各新华书店的经济效益,要求我改变现状,争当先进部门。上任后,我利用党校学习的知识,制定规章制度,减少周转环节。短短半年时间,改变了储运科的面貌,受到各地的好评,1983年度被江苏省新华书店评为先进科室。

1983年6月30日,邬善毅书记和许新副经理找我谈话,说市委决定,市委党校要举办“第一届党政干部培训班(大专)”,文化局只有一个名额,局党委推荐我参加。7月12日上午,市委党校进行了“复习迎考”动员会,100余名考生参加住校培训。培训到1983年8月19日结束,计38天。考试时间定为20至21日。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改卷。8月20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常识,包括史、地、数理化、生物、时政,第二天上午考作文,题目是“知识就是力量”。考试之后,在焦急的心情下度过了23个日日夜夜,终于在9月13日接到了《中共镇江市委党校第一期干部大专培训班录取通知书》。晚上,我手捧通知书,心情澎湃,泪水满面,难以入眠,写下了《泪水——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的散文以抒发心情。多年的大学梦如愿以偿了。在两年的全脱产学习中,全体同学认真学习,成绩合格,全部拿到了由沙荣盛校长签名的毕业证书。

第三次上党校,是1992年8月至1994年12月的“九二级本科班经济专业”。1992年3月18日上午,我到镇江市委党校报考中央党校函授学院举办的“九二级本科班经济专业”班,经过一个多月在党校听复习迎考课10余次后,于4月26日和27日下午考试,经过四个多月的审查,于8月份确定录取名单,9月11日首次开学授课。历时两年又三个月,采取的是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的方式。1994年12月13日全体学员到党校拍毕业合影照片,并宣布每位学员毕业答辩时间。12月17日下午,我到党校举行毕业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是《论镇江“名城”内涵》,石春海副校长等3位教授提问,顺利通过。修业期满,成绩合格,每位同学都获得由刘海藩院长签名的本科毕业证书。

我当兵之前虽然获得高中文凭,但那是在“停课闹革命”的“文革”时期获得的,在部队8年期间也没有机会参加系统学习。只有那三次上党校使我系统学习了大专和本科的相关课程。哲学提高了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能力,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提高了我对马列主义原理的全面认识,工业企业管理等课程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大学语文、形式逻辑等课程提高了我的写作技能;不同时期的形势讲座给我带来了与时俱进的理念。不仅如此,在大专班学习期间,还通过暑假期间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结合到社会各个阶层去体验,全班形成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党校理论研究室精选了16篇,于1984年9月汇编成《八三届学员暑期调查报告选》,受到大家的好评,这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对我来说,三次上党校,所得收获,惠及我的一生。2020年5月,我应市委党校邀请,两次到党校做“镇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讲座。两次讲座,感慨良多。一是校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在九里街,现在在大学城,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的教学机构拔地而起。二是学员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年我们的中青年学员现已进入“古来稀”老年阶段,而现在的学员学历起点高,富有新时代的朝气。象征着镇江党校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为镇江党校辉煌的过去而骄傲,为镇江党校锦绣的前程而自豪。

镇江党校,我心中永远的母校、永远的熔炉、永远的殿堂!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

102

感恩于心 学习不停

□ 郑宏章

作者简介:

郑宏章,1945年出生,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7月参加工作,从1983年开始,先后担任镇江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期间因反贪工作的突出表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个人二等功。目前担任镇江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1982年3月,组织上通知我到镇江地委党校(1983年地改市后镇江地、市委党校合并并更名为镇江市委党校)参加为期两个多月的中青年干部轮训班学习,当时我是镇江地区检察院的一名科级干部。这是我入党以来,第一次获得进党校学习的机会,感觉就像当年被大学录取一样激动不已。

坐在地委党校的教室里,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的课堂。虽说地委党校教学、办公用房以及附属设施都比较简陋,但她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功能毫不逊色。来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男女学员,大都是年轻的党员,也是各单位的骨干,在学习上都有自觉性,且有一股拼劲。几十个人坐在教室里,听不到喧哗声。大家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把教员在黑板上书写的提纲和重点,认真抄录下来,课后对照讲义认真复习,甚至在课间休息时,大家还三三两两地在树荫下交流学习心得。

地委党校给我们开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其中着重讲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著,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建设等。讲课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听了深受启发。课讲完后还有“串讲”,以帮助学员连贯思考,加深记忆。许多内容至今我还能背得出来。课程讲完还要考试,考试实行百分制。政治经济学的考试交卷时,我本来是有信心拿高分的,但考卷发下来傻了眼,其中一道叙述题被扣了7分,总分只有93分。眼睁睁看着不少同学得了满分,心里真有一丝委屈和不服气呢。

两个多月后,当我带着合格的成绩,满满的收获,走出地委党校,回望绿树掩映的校园,告别辛苦授课的老师和两个多月来朝夕相处的学友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改革开放铺就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这次到地委党校的培训学习,使我受到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教育和党性教育,从而激发了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1983年3月,我被选送中共中央党校司法干部培训班学习半年,在那里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原著。结业时,经过考核,我不仅拿到了中央党校的结业证书,而且还拿到“哲学单科合格证书”。从那以来的工作岁月里,我还先后四次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进行培训和进修。应当说我在人生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与各级党校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的。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与感恩的,当数给我马克思主义理论启蒙教育的镇江地委党校。

回顾以往,我深深感到,党校是我理论学习的“加油站”、淬炼思想的“大熔炉”。经过党校的淬炼,我不仅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增强了实际斗争的本领,从而使我能够在为党的事业长期奋斗中,初心不改,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三次上党校 收获惠一生

□ 王玉国

作者简介:

王玉国,1953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参军,1981年1月退伍回到镇江,一直在文化系统工作。退休后,继续从事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长三角(沪、苏、浙、皖)文物专家库成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镇江分会会长,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我在1971年高中毕业的那年,人生的道路怎样选择?思绪万千。最终选择了两个梦想:一是当兵,二是上大学。第一个梦想于1972年12月至1981年1月在上海警备区实现了;第二个梦想于1982年至1994年12月在中共镇江市委党校实现了,先后获得了结业证书、大专文凭和本科文凭。

第一次上党校,是1982年2月15日至1983年1月18日的“第一期中青年培训班”。

1981年1月我退伍回到镇江,到镇江地区新华书店当上了一名营业员。由于工作认真,我被镇江市文化局党委授予1981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2年2月9日,我到南京江苏省新华书店参加“进货工作学习班”,2月13日朱新樵副经理告诉我,你单位邬善毅书记来电话让你回去参加党校学习。2月15日我从南京回到镇江,邬善毅书记等人与我谈话。邬书记说,这次培训班是市委决定举办的,名称叫“第一期中青年培训班”,旨在培养后备干部,文化系统只有两个名额,组织上推荐你参加,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要谦虚谨慎,要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要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当天下午,我到地市合并前的市委党校报到,与84名学子一起住校学习,历时11个月,完成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等课程,获得了结业证书。1983年元月18日上午,召开结业典礼大会,车忠副校长(主持工作)主持大会,徐积信主任总结,市委书记吴明正、市委宣传部部长姚杰先后讲话,陈建设、陈冠士、朱玉林、尹竹山四位同学表态性发言。“第一期中青年培训班”亦是最后一期,因为1983年地市合并后,原镇江地委党校与原镇江市委党校合并为新的镇江市委党校。

第二次上党校,是1983年9月15日至1985年7月20日的“第一届党政干部培训班(大专)”。“第一期中青年培训班”毕业不久,经组织决定派我到储运科担任负责人(主持工作),储运科的职能是将全国各地出版社汇集到镇江的书籍发往江苏省各市的新华书店,周转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各新华书店的经济效益,要求我改变现状,争当先进部门。上任后,我利用党校学习的知识,制定规章制度,减少周转环节。短短半年时间,改变了储运科的面貌,受到各地的好评,1983年度被江苏省新华书店评为先进科室。

1983年6月30日,邬善毅书记和许新副经理找我谈话,说市委决定,市委党校要举办“第一届党政干部培训班(大专)”,文化局只有一个名额,局党委推荐我参加。7月12日上午,市委党校进行了“复习迎考”动员会,100余名考生参加住校培训。培训到1983年8月19日结束,计38天。考试时间定为20至21日。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改卷。8月20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常识,包括史、地、数理化、生物、时政,第二天上午考作文,题目是“知识就是力量”。考试之后,在焦急的心情下度过了23个日日夜夜,终于在9月13日接到了《中共镇江市委党校第一期干部大专培训班录取通知书》。晚上,我手捧通知书,心情澎湃,泪水满面,难以入眠,写下了《泪水——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的散文以抒发心情。多年的大学梦如愿以偿了。在两年的全脱产学习中,全体同学认真学习,成绩合格,全部拿到了由沙荣盛校长签名的毕业证书。

第三次上党校,是1992年8月至1994年12月的“九二级本科班经济专业”。1992年3月18日上午,我到镇江市委党校报考中央党校函授学院举办的“九二级本科班经济专业”班,经过一个多月在党校听复习迎考课10余次后,于4月26日和27日下午考试,经过四个多月的审查,于8月份确定录取名单,9月11日首次开学授课。历时两年又三个月,采取的是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的方式。1994年12月13日全体学员到党校拍毕业合影照片,并宣布每位学员毕业答辩时间。12月17日下午,我到党校举行毕业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是《论镇江“名城”内涵》,石春海副校长等3位教授提问,顺利通过。修业期满,成绩合格,每位同学都获得由刘海藩院长签名的本科毕业证书。

我当兵之前虽然获得高中文凭,但那是在“停课闹革命”的“文革”时期获得的,在部队8年期间也没有机会参加系统学习。只有那三次上党校使我系统学习了大专和本科的相关课程。哲学提高了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能力,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提高了我对马列主义原理的全面认识,工业企业管理等课程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大学语文、形式逻辑等课程提高了我的写作技能;不同时期的形势讲座给我带来了与时俱进的理念。不仅如此,在大专班学习期间,还通过暑假期间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结合到社会各个阶层去体验,全班形成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党校理论研究室精选了16篇,于1984年9月汇编成《八三届学员暑期调查报告选》,受到大家的好评,这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对我来说,三次上党校,所得收获,惠及我的一生。2020年5月,我应市委党校邀请,两次到党校做“镇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讲座。两次讲座,感慨良多。一是校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在九里街,现在在大学城,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的教学机构拔地而起。二是学员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年我们的中青年学员现已进入“古来稀”老年阶段,而现在的学员学历起点高,富有新时代的朝气。象征着镇江党校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为镇江党校辉煌的过去而骄傲,为镇江党校锦绣的前程而自豪。

镇江党校,我心中永远的母校、永远的熔炉、永远的殿堂!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