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从夏至开始气温骤升,湿度增加,如果防护不当,尤其对于特殊人群来说,很容易引起中暑。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伴发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孕产妇及婴幼儿是好发人群。高温下如果感到头晕、眼花、恶心、胸闷、四肢无力等症状,就可能先兆中暑了,备一点藿香正气水可能会有利。
中暑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中暑者经恰当处理后,一般很快可恢复正常。重度中暑又分为热痉挛和热射病,前者是由于大量出汗丢失大量盐分,使血液中的钠含量过低;后者是因为大量出汗后有效循环血量骤减的热衰竭和脑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所致,此类患者病情常较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除了需立即移至通风处进行降温外,还需到医院进行补液、刮痧等治疗。
人体除了生理上会中暑外,情绪也会中暑。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暑气入心,人体内的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继而影响到大脑神经活动和内分泌激素分泌,发生季节性“情绪中暑”,又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传统医学认为,夏季心火旺,火为外阳内阴。据统计,正常人群中约有16%—20%的人在炎热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易感人群一般有室外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年老体弱气郁者、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者、情绪个性脆弱者、内向不善交际者及儿童和青少年等,其中高危人群为青壮年,此时极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情绪中暑”以认知功能下降、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等为其特征性症状,常合并食差、乏力等躯体症状。相比较生理中暑而言,“情绪中暑”的社会危害性可能会更大。
炎热夏季不可贪凉。人体适宜的外界温度是20—25℃,相对湿度为40%—60%。此外需注意多饮水,少食油腻食物及冰镇饮料,保证充足睡眠,静心养生,注意养气。防治情绪中暑,关键在于心理调节。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保持乐观,天气炎热时遇事心平气和,喝一杯花茶,听一段轻音乐,或是林中漫步,都是不错的选择。(刘园园 杨泠)
责任编辑:崔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