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礼刚
磨笄山,在市南郊,黄鹤山东北,海拔100.1米。《丹徒县志》记载,南朝宋戴颙,曾隐居磨笄山、黄鹤山一带。戴颙女儿曾在山顶石上磨笄,誓志不嫁,因而得名。磨笄山千古闻名,除却戴颙女儿磨笄誓志,还有就是因鹤林寺而闻名。鹤林寺在磨笄山脚下,原名竹林寺,因刘裕位尊九五而易名鹤林寺。
千古磨笄为誓志
磨笄山顶那块磨笄的石头,千百年来被称为磨笄石。《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曹学佺名胜志》云:“润州戴公山东北有磨笄山,相传戴颙女于顶磨笄誓不适人。景平元年舍宅为招隐寺。”此记说的是戴颙女儿是一位烈女,她要将她父亲创作的曲子整理成乐谱,代代相传。因而在磨笄山磨笄石上磨笄誓不嫁人。舍其招隐山宅院为招隐山寺庙,立志完成父亲遗愿。
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戴颙女儿磨笄,千古相传。磨笄石在磨笄山顶,是戴仲若女儿磨笄守贞处。
戴颙(377-441),字仲若,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东晋戴逵之子,善琴工书,精通雕塑。初与兄戴勃隐居桐庐,兄死后即周游于江浙一带。他既善绘画,又崇尚佛教,首创佛教雕塑藻绘,一改汉时形制古朴为“范金赋采,动有楷模”的佛像雕塑艺术。
衡阳王刘义季镇守京口,筑“竹林精舍”,长史张邵把戴颙接来,住在黄鹄山。山北有大片竹林及僧人、道士居住的房屋,竹林山涧非常优美,戴颙就生活在这条山涧里,刘义季很快就和戴颙交上朋友。戴颙穿着他那普通百姓的衣服,不改往常的仪度。戴颙为刘义季弹琴,都是经过改编的新曲子,他弹奏的《游弦》《广陵》《止息》等曲目,都和世人的奏法不同。宋太祖常常想去看他,曾对黄门侍郎张敷说:“我到东方视察时,将在戴公住的山上欢宴。”因戴颙爱好音乐,宋太祖刘裕长年配给他一支正声乐队。戴颙将《何尝》《白鹤》二调整合起来,形成一支新的曲调,称为《清旷》。所传《戴氏琴谱》4卷,是记载中最早的谱集。他还著有《逍遥论》《月令章句》《丧礼杂义》《礼记中庸传》。
《宋书·隐逸传》记载,戴颙与兄戴勃创作的新曲,在女儿的传承下,戴颙、戴勃二人“各造新声,勃五部,颙十五部,颙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戴颙父女音乐才艺,和那崇高的道德品质,把那磨笄山、黄鹤山、招隐山名扬千古。明朝释超位《又过鹤林》诗云:钟沉夜月僧眠早,木落霜寒客泪迟。试问磨笄山上石,千秋虽忆马玄师。
千年古刹鹤林寺
《至顺镇江志》记载:金、焦、甘露、鹤林、寿邱,皆古刹也。鹤林寺历史古远,历代的皇王卿相,文人墨士,多曾与鹤林寺有着相得益彰的典故和传说,遂使寺院胜迹佳话,传于千古而不朽。鹤林寺是镇江南郊最古老、寺院规模最大,古迹、典故最多的寺院。
千年古刹鹤林寺,《至顺镇江志》记载:鹤林寺在黄鹄山下。翻开历史,鹤林寺最初建在黄鹤山下,明永乐年间,鹤林寺才重建在磨笄山下。
史志是这样记载鹤林寺千古变迁的。鹤林寺,东晋大兴四年(321年)建。初建时,在黄鹤山北。东晋时,鹤林寺原名叫竹林精舍、京口竹林寺。那时,黄鹤山叫黄鹄山。刘裕当时在黄鹄山下农耕,刘裕有天子之份,潜龙游息竹林寺时,黄鹤飞舞之上。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南朝宋。永初年(420-422)中,遂改竹林寺名为鹤林寺,黄鹄山为黄鹤山。
当涂县令缪君珤曾记曰:鹤林山报恩光孝禅寺,古竹林寺也。宋高祖微时,尝游息寺中,既即位,改曰鹤林。至唐开元(713-741),法照师来主法席,始为禅寺。咸通十一年(870),夹山会师由此往参船子和尚,故寺有夹山丈室。
据《嘉定镇江志》称,黄鹄山、竹林寺更名,不是刘裕所为,而是文帝元嘉九年(432)以后,后人所改。唐天宝年间(742-755),鹤林寺名古竹院。宋绍兴(1131-1162)中,易名报恩光孝禅寺。鹤林寺几经兴废,唐末毁于薛朗、刘浩之乱。宋咸淳丙寅(1266),当涂隐静山僧庆清来居之,重修寺院在黄鹤山南,“楼阁殿庑,空翔地涌。”鹤林寺已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寺院。明永乐(1403-1424)中,寺烬废,僧得月稍葺治于磨笄山下,就是现在鹤林寺所在的地方。
弘治(1488-1505)中,僧了心开始建殿宇。万历年间(1573-1620),秀水钟庚阳招僧德乘居之。吏部尚书陆光祖捐金复寺,傍侵地重建天王殿、方丈、僧寮、莲亭、竹院。康熙乙巳(1665),僧净能无怠重修寺夹山丈室。乾隆十二年(1747),鹤林寺被毁得以修复。鹤林寺有桐城文宗方苞的重建鹤林寺的碑记。
明永乐年间僧得月以后始建了天王殿、方丈室、僧寮、莲亭、竹院、夹山丈室、碑林等等。屈指算来,鹤林寺在磨笄山下今址已经600年时间。
因黄鹤山与磨笄山两山相接,东晋时鹤林寺最初建在黄鹤山北的地方,与得月葺治于磨笄山下地方位置相差不是太大。鹤林寺相传的寄奴泉、米芾墓、逢僧处、香花桥、杜鹃台、濂溪祠、马祖塔、太傅松许多典故遗址景观与宋咸淳前尽同,古迹景观在现址鹤林寺仍有据可数。
鹤林寺碑林和祠
鹤林寺历史痕迹还有“古墨林”,即鹤林寺碑林,不幸的是毁于咸丰战火。清同治初,僧锦峰结茅数椽来守荒寺,稍拾旧碣嵌于壁,然百无二三也。清末,鹤林寺壁间石刻很多,有宋高宗书籍田诏;苏东坡书所作鹤林、招隐寺呈刁景纯诗;米芾书“城市山林”四字;绍兴二十六年(1156),僧法永书“黑漆光菩萨赞”;嘉定甲申(1224)八月,岳珂题古竹院僧房诗;绍定元年(1228),冯多福次韵诗;淳祐乙巳(1245)三月,王野鹤林寺二绝句;景定五年(1264),陈均二绝句;唐李华撰故径山大师碑铭等等。
明董其昌书元素禅师《简友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少,能得几时为弟兄。”碑刻立在屋中。1958年,这些碑石迁移到焦山碑林予以保护。
鹤林寺,佛家净地,清时寺侧还有尹和靖先生祠。尹和靖开封人,建炎中奉诏赴绍兴,经镇江辛丰镇,夫人郭氏亡故。后尹和靖殁,子孙家于丹徒,立尹和靖祠,春秋致祭。
清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张文贞公祠也在寺侧。张玉书,字素存,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贞。赐额“风度端凝”。祭文称张玉书:巷哭路哀,人心不泯。生为硕辅,后为明神。
陆秀夫祠在鹤林寺东竹院中。《光绪丹徒县志》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郡守许国诚由金山移建而来。《京口山水志》说是乾隆九年(1744),由金山移建而来。《鹤林寺志》曰,由唐颓山迁鹤林寺。
明永乐后,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濂溪祠在鹤林寺西,万历甲申(1584),陆光祖赎其址。庞时雍增修石莲池和光风霁月亭。郡守张岩将光风霁月亭重建于日精山上。
明朝周重润有《鹤林寺》诗:“翠微层薄梵王宫,秋气阴森落净丛。雨带林花鹃血染,凤鸣松叶鹤声同。闲寻米迹隃麋蚀,漫访苏题竹院空。惆怅不堪回首处,万山红紫夕阳中。”此诗写景写情,写出了鹤林寺千古变迁。
磨笄山顶纪念塔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据资料显示,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百业待兴。民国政府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抗战胜利后进行了包括军事复员、经济复员、农业复员和教育复员等等在内的一系列复员工作。
为庆祝抗战胜利和促进战后各行各业、各项工作的恢复、振兴。民国省政府在磨笄山顶竖立了“江苏省胜利复员纪念塔”,以激励、促进复员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磨笄山近城,在大市口附近就能直接看到磨笄山,可能就是将纪念塔建在磨笄山顶的缘由吧。
前几年,不少市民发现磨笄山有塔倒伏在山顶,具体是什么塔不知道,什么时间倒伏也不知道。因字面朝下,塔的自身太重,难以翻转,究竟是什么塔?市民心存种种疑问。
2014年9月16日下午,笔者与镇江文化之旅二十几位网友携带工具上山。因为塔身太重,只将塔身翻成斜角,终于看清楚了塔上文字。《京江晚报》记者与我们一起上山,《京江晚报》对这次探寻塔名作了专题报道。
明朝唐文献《鹤林寺》云:“每逢山水地,便有卜居心。终岁风尘里,何年沧海浔。林寒泉细滴,花暝石房深。青壁须留姓,他年好共寻。”磨笄山彰显了山、寺的古朴、幽静。故惊叹曰:磨笄山,古城之南第一山。鹤林寺,南山第一寺也。
编辑:金凯
审核: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