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谭艺婷 朱浩 单杉)人间烟火,最抚人心。人生在世,不可辜负的,唯有爱和美食。一年四季,您最喜欢的美食究竟是什么?您的味蕾里一定藏着许许多多的美食基因和美食背后的情怀故事。
“创意写作 全城接力”第十二季现已启动,邀您写出喜欢的镇江美食,一起分享舌尖上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希望您以实际行动落实《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文件精神,与亲朋携手,和美食作伴,尽情“饕餮一夏”。(投稿要求详见文末海报)。
76. 茅山老鹅香火情
□ 刘文玉
每年春节我和父母都要驱车去一趟茅山,买几炷香祷告祈福。上完香,在茅山脚下的镇子里,看到几家店铺门口一溜儿挂着茅山老鹅,空气中弥漫着腌制品特有的咸味和家禽特有的淡淡腥气。
我忍不住买了一只大的,这老鹅表皮暗黄色,似有丰富的油脂,生前大概也是能吃饱喝足的富态老鹅,摸上去滑溜溜腻腻的,指尖能感受到肉的紧实质感,农户将它收拾得挺干净,让人眼见心喜。
回家后,将老鹅放在清水中浸泡,至少需要一个晚上的功夫,将腌制时沁入皮肉的盐分浸泡出来,将咸涩味慢慢渗出,才能还原鹅肉扎实清美的独特风味。
炖汤,清蒸,红烧皆宜。我比较推崇清蒸,放在笼屉里大火猛蒸,等老鹅熟透肉烂,摆上餐桌,那香气浓郁得如有实质,尝一口软烂回甘,在舌尖上入口即化,咽下去更是一本满足,堪称顶顶好的享受。
买过一回,尝到好味,后来我家变成常客,每年都要趁着踏青烧香去农户家里采购美名遐迩的茅山老鹅。
很多游客来茅山风景区游玩奉香,会顺便捎一只老鹅回去尝尝,茅山老鹅传承了当地的香火情,广大百姓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经济辐射功能,挖掘生财之道,用茅山老鹅做文章做特色农产品,将老鹅与茅山捆绑营销,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又能反哺茅山的乡村振兴。
图片:刘文玉 提供
77. 医院门口的馄饨挑子
□ 唐良
四十年前,苏北路上的第二人民医院,附近没有饮食店,病人想吃点什么需上小码头街或走到迎江路口。
不记得从何时起,每天午后一个馄饨挑子准时在医院大门对面出现。卖馄饨的是一对父女,父亲精瘦背有点佝偻,女儿包馄饨像天女散花。他的挑子就和我们现在在景区见的雕塑一个样,一头放煤炉和锅,一头是几层抽屉的柜子,抽屉里放皮和馅,柜面上倒扣着一摞摞白瓷碗,挑子旁边有两个大水桶。他的馄饨没什么特别,一点点酱油荤油、几粒粒味精蒜叶,一毛钱一碗。但他下得特别好,薄薄的皮不破不糊,透出粉色的肉馅,看得见、吃得出。
他的馄饨好吃,人却有点古板,缺少生意人的圆滑。一天,一位病人家属手握一个蛋,请他下馄饨时顺便打进去,他不理不睬,让人好尴尬。等他将一锅四碗下好后,才伸出手。只见他接过蛋,打在勺子里,半浮在滚开的水里,变色后翻个面继续在滚水里烫,然后倒进瓷碗,再继续下另一锅馄饨。原来他要保证汤色。
有人劝他到闹市开一家门面,可他一直摆在医院门口十几年。我那时在医院工作,常光顾他的“馄饨挑子”。多年了,脑海中仍常常浮现自己连汤都喝光的情景。
现在的馄饨且不说品种,光从作料上就丰富得多,有紫菜、蛋皮、虾皮、鸡精、麻油等,可我总吃不出原来的味道,是调料太多还是我嘴刁了?
78. 东乡簿饼
□ 想好没有
昨天收到姐姐托人送来的一袋东乡薄饼。我不太喜欢吃面食,随手便放进了冰箱,尽管姐姐来电说它好吃得不得了。
本着不浪费的生活习惯,我拿它当作今天的早餐。
仔细看了下外包装,又百度了一下东乡面饼,原来这不起眼的饼还挺有名气的,它俗称“烂面烧饼”,是镇江东乡一带特有的民间面食小吃。旧时,每逢中秋佳节,东乡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做烂面饼的习俗,因它形状浑圆,寓意幸福团圆,所以又称“团圆饼”。
“烂面烧饼”制作前需先和面,面团必须和得很软,要不停地撒干面粉才不至于粘手,然后包饼,擀饼。
烂面烧饼用的馅种类有很多种:菜肉馅,全肉馅,韭菜鸡蛋馅,霉干菜馅,萝卜丝馅等,包好后再压平,馅要塞得很满,皮要擀得很薄,制成的饼放在铁锅里慢慢煎,慢慢烤,煎烤出两面金黄,真是一种技术活呀!
这饼从外观上看没啥特色,不过这不起眼的面饼吃在嘴里就不一样了,俗话说,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它外脆里软的面皮很有嚼劲,配上里面的菜末,慢慢嚼就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在唇齿间荡漾,吃后更觉回味无穷。
图片:想好没有 提供
温馨提示:
请好友投稿时,尽量提供一至二张和文章主题相关的现场图片或者资料图片,并注明拍摄者或者图片来源。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