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朱晶晶)人间烟火,最抚人心。人生在世,不可辜负的,唯有爱和美食。一年四季,您最喜欢的美食究竟是什么?您的味蕾里一定藏着许许多多的美食基因和美食背后的情怀故事。
“创意写作 全城接力”第十二季现已启动,邀您写出喜欢的镇江美食,一起分享舌尖上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希望您以实际行动落实《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文件精神,与亲朋携手,和美食作伴,尽情“饕餮一夏”。(投稿要求详见文末海报)。
73.记忆中的肖家饺面
□ 吴明宝
上世纪50年代,在如今的人民街(当时的天主街)老宴春酒楼的南侧,有一个店堂敞亮、放了10多张桌子的肖家饺面店。
饺面当然是这家店的主角。饺面将馄饨、面条一锅煮、一碗盛。当然,馄饨的个数和面条的分量是基本不变的。吃一碗饺面,既品味了鲜美的馄饨,又体验了劲道的面条,一举两得,妙不可言。
据说,肖家饺面的肖老板是淮安人,该店的馄饨皮制作可谓独门绝技,选用韧劲十足的面粉手工制作,薄而透光,点火即燃。如果放一张报纸在面皮下面,都可以看到字迹,那面皮里粉色的肉馅,清晰可见,更让人垂涎欲滴。
红汤饺面的汤也十分讲究,酱油是由虾籽与镇江恒顺酱油熬制而成,馄饨与面条吃完,面汤喝尽,碗里总有一些粘在碗底的虾籽,此时,口鼻里残留的鲜香,令人欲罢不能,总想再来一碗!
该店的红汤饺面在镇江火爆了数十年,直到约2000年,才逐渐淡出餐饮市场。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制作比较麻烦,馄饨与面条不能同时下锅,火候也很难掌握,一锅同时下馄饨与面条,往往顾此失彼,乱了分寸。
想念那一碗红汤饺面的味道!
74.天下第一响
□ 果泉
这天下第一响,说白了就是番茄锅巴,以往家中烧大灶,常有锅巴留存。想当年,看母亲在家操作,将锅巴弄成碎块,少量油锅一炸,大碗上桌,即刻用碗热菜汤一浇,谓之汤汁锅巴。热气直冒,嗤嗤作响,香气四溢。后来看见饭店多用番茄、虾仁、蘑菇、鸡脯等调汤汁,汤汁锅巴的品味在不断上升,成了镇江的一道名菜。
据说“天下第一响”的名号是皇帝的御赐,在镇江有个传说:当年乾隆爷下江南,一天带了一随从,微服私访至南乡,时过中午,饥渴难耐,到一农舍求助。农妇因米饭中午吃完,就将锅中剩下的锅巴炕至焦黄,浇些香油,中午剩下的菜汤煮沸,招待上桌。乾隆品尝了农妇烹调的油炸锅巴浇菜汤,称赞很有特色,即封其为“天下第一响”的美名。回京后乾隆命御厨如法炮制,从此天下能者纷纷仿效并从中发挥,遂闻名天下。
如今这道菜肴已是淮扬菜系中的名菜,镇江很多酒店的看家菜肴,各家的口味大同小异,任吃货们选择。
果泉 拍摄
75.关于“开口笑”的一点回忆
□ 莲叶下的浮萍
我曾经一度认为,“开口笑”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点心。
我的童年,家中除了一日三餐,很少备有零食,偶尔得之,除了亲戚给奶奶的礼包,大多数来自我母亲。母亲每次外出,哪怕只是去了一趟几公里外的小镇,也会带点小吃回来,这习惯,让我对母亲每次外出的归期充满了期待。
父亲到底是男人,虽说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回不了几趟家,但极少想到带食物回家,因为这一点,我都不怎么喜欢父亲……
有一天,母亲从市区糕点厂买回来一包茶食,我接过来,打开被油脂浸渍出许多斑点的油皮纸,一大袋圆滚滚的食品出现在我眼前,我拿出一块,放入口中,一嚼,那种酥脆中夹着芝麻香味的爽快,让我立马喜爱上了它。
其实“开口笑”的做法并不难:将黄油、猪油放入锅中烧化后加入白糖,一边搅拌一边逐个加入鸡蛋、打匀。再倒上面粉拌匀,揉搓至一个个小球,放入油锅中炸一下,然后裹上一层芝麻,沥干油就成功了。
后来只要让我选择食物,我都会点“开口笑”的名。
温馨提示:
请好友投稿时,尽量提供一至二张和文章主题相关的现场图片或者资料图片,并注明拍摄者或者图片来源。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