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秋琴
在镇江有道菜的名字很特别,叫天地响。乍一听还以为是放鞭炮?放烟火?怎么有火药味?不过这道菜在诸多环节上确实掷地有声。可谓叫的响,走的响,嚼的响,是老镇江人餐桌上喜闻乐见的家常菜。
示意图
天地响它的学名叫茄汁锅巴,也许前者是它的乳名吧。过去的锅巴都是农家锅巴,大灶上煮好饭,主妇们会掌握好火候,把握好时间,将锅里的饭迅速铲出。在铲饭过程中,锅铲不能与锅底接触,必须保持距离。距离方可产生美食,留下那一层还在冒热气的就是锅巴。这看上去很简单,却是技术活,铲出米饭后留下的锅巴首先不能破,其次必须厚薄均匀,看颜色七分焦黄,三分淡黄。看外形中间厚,四周薄。微微翘起,成元宝状,锅边外围的锅巴薄如蝉翼,真是秀色可餐。
那些送到饭店里,等待做天地响的锅巴,多半就是这样出炉的吧。在饭店聚餐这是必点之菜,我们以前吃这道菜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看服务员上菜时走的小碎步。镇江人品尝这道菜以感官中的听觉为前奏,上菜速度即考核标准。第一是听服务员的脚步声,上天地响时,服务员手脚速度要快,一手托锅巴盘子,另外一只手端着滚烫的番茄汁。
为保证天地响在餐桌上发出食客期待的声音,上这道菜对服务员是个巨大的考验。只见其从坐满客人的餐桌边穿行而过,眼睛既要观察周边环境,避免与冒失的客人猝不及防地相撞,又要防止锅巴中途破碎,最小心的是另外一只手中端着沸腾的番茄汁。一般此刻服务员走的是京剧中的圆场,这就要求步小脚疾,既行色匆匆,又稳健敏捷,既身轻如燕,又疾步如风。小时候看服务员从厨房到餐桌上菜的那个过程就是集期待、欣赏、担心、佩服为一体的复杂心理过程,路很短,心很慌。
在天地响上桌的那一刻,当是大戏的正式开演。服务员小心翼翼地放下锅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番茄汁均匀地淋在大圆盘状的锅巴上。刺刺,食客所盼望的天地响在空中迅速碰撞,发出诱人的响声,顿时锅巴刚刚坚硬的外壳,像被电击过一样瞬间瓦解,顷刻间花容失色,众客哗然。“趁热吃”,在扑鼻而来的香气中,食客们开始享用酸甜酥脆、香气四溢的美食,享受视觉和听觉上带来的美感快感。当所有的筷子上都夹着一块锅巴时,舌头在嘴里来回打着滚,以点头表达啧啧称赞。
过去镇江的古运河边有个罐头食品厂,我们家就在附近,天地响的食材配料大多取之于此。我小时候见过农民把一筐筐西红柿送往罐头厂,做番茄汁的原材料。很多人不知道,做天地响的关键是调制西红柿汁汤料,其中不仅是单纯的西红柿汁,还会有虾仁、口蘑、玉兰片、鸡脯肉等食材。当然每个饭店对菜品讲究不同,其中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虾仁是奢侈品,我喜欢那种带口蘑的西红柿汁,这个口蘑就是镇江罐头食品厂加工而成的。至今还记得口蘑和西红柿汁的包装,很精美的样子。一个是圆柱形的小铁罐,一个是扁平的小铁罐,像现在的茶叶罐,罐子里装什么,图片上就印什么,没有美图,没有美颜,一目了然。
都说健康的食品最好是当季的、当地的,天地响的食材完全由本地配料组成,就连名字都是带着镇江人的喜好,夸张而喜庆,且朗朗上口,呼之欲出。过去镇江罐头厂的产品以外销为主,那些住在我们左邻右舍的工人们加班加点是常事,只要接到订单,工人们毫无怨言,在各自流水线上手脚麻利地操作。外销的产品要求高,碰瘪了外包装的产品就算不合格,偶然这类“不合格”产品会与市民相遇,成为舌尖上的出口转内销。
我喜欢吃锅巴,我们那时候去饭店叫下馆子,这种机会少的屈指可数。善解人意的奶奶常会在大灶上煮饭,后来有了煤球炉子,为了让我吃到锅巴,她就去点燃了久未用过的大灶。奶奶会掌握好火候的时间节点,放学后烤出香脆可口的锅巴给我,那是零食也是主食。为了营造出馆子里天地响的氛围,她将浅浅的一小碟菜油淋在即将出锅的锅巴上,金黄色的锅巴有了那一丢丢菜油的激发,顿时油光锃亮,滋润了很多。那小小的响声满足了我对天地响的憧憬,也让我至今保有对美食的执着。
民以食为天,都说这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放下,唯一不能放下的是筷子。我喜欢传统菜肴,爱叫它们的乳名,也结交了几位喜爱镇江传统菜的朋友,有时会满大街寻找那几道菜肴,和忙里偷闲的掌勺师傅聊聊老街、老人、老字号,在品尝佳肴中回到从前的时光。
编辑:金凯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