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新民
今年六月,时值我市丹徒籍当代著名诗人闻捷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再次重温了由贺敬之先生题签,闻捷纪念馆、丹徒区档案局、丹徒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收集汇编的《永远的闻捷》一书。一位位作者饱含深情撰写的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文字,一首首诗词,还有闻捷幼年、青年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帧帧珍贵的旧照,寄托了对伟大诗人的深切缅怀。
素未谋面的当代诗人,在陕北窑洞里的油灯下,通宵达旦地阅读写稿;跋山涉水的行军途中,在马背上或山林间疾书文稿;枪林弹雨的硝烟战场上,发出一篇篇报道;还有汹涌洪水急流之中,奋不顾身勇救战友;风餐露宿于边疆荒野大漠。他那朴实善良,刚正不阿,宽厚包容的文艺战士的形象一一展示在眼前,我感到他是那么的可亲可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永远的闻捷》一书,成书于2013年,收录了文学前辈、诗人好友与亲属等,先后撰写的40多篇文章及怀念诗词。全书共分“闪光记忆”,“夜莺飞去”,“家乡思念”与“诗忆闻捷”等四辑,约18万字。一一拜读后,深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所赞叹。
闻捷自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底加入共产党,1940年奔赴延安,至1971年1月逝世,在3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党的新闻工作和文化工作之中,先后撰写和创作了大量新闻、通讯和散文、诗歌与小说、剧本。以笔杆做刀枪,为鼓舞和激励人民坚持抗战,战胜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起到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
我年轻时,曾断断续续阅读过闻捷的部分诗词。他在担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采访部主任及新疆分社社长期间,深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边疆牧民地区,撰写的长篇抒情诗集《天山牧歌》,深刻反映了边疆少数民族,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深厚情感和精神风貌,将边疆的风土人情和边民的劳动与生活的情趣,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闻捷多年在西北地区从事宣传和文化工作,其《复仇的火焰》叙事诗集,讴歌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不畏艰险,在进军和解放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种种险恶环境中,与蒋匪军展开生死搏斗的英勇气概。还有《河西走廊》《我思念北京》《第一声春雷》和《翻天覆地》《非洲的火炬》等一首首诗歌,阅读后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在闻捷的诸多诗歌中,让我感受至深的是1962年至1964年,他深入丹徒农村体验生活的两年多时间,脚步踏遍丹徒乡村大地,走村入户,与一位位农民兄弟亲切交谈,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所创作的《长江万里》这部诗集,以细腻的笔触,委婉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将万里长江的磅礴气势和长江两岸的清秀景色及镇江3000名共青团员,满怀豪情在江中新民洲农场,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和艰苦劳动的壮丽画卷,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诗歌热烈奔放,令人心灵震撼。每当我细细品读诗人的一首首诗歌,深为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浓浓墨香和泥土的芳香所陶醉。那篇篇诗歌,刻写着岁月留下的痕迹,透射出时代发展的光芒。一个个章节之中,有震裂山谷的阵阵号声,催人奋进;有劳动者的辛勤汗水与丰收时的喜悦;有孩童幼稚的脸庞和青年人追求的梦想;有轰鸣的机器声响和田野的芬芳。那意境深远,情深意浓的一句句诗词,如广袤大地上富有强力节奏的一首首歌曲,似天籁之音。有时如滔滔江水奔腾,有时似一股清泉静静流淌,有时如雷鸣电闪、暴风骤雨,有时风平浪静,似一习微微春风拂面。祖国大好河山,锦绣如画的情景,尽在其中。随着诗篇中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故事情节,令我心潮跌宕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感受到文学艺术作品的穿透力如此强大。
闻捷先生勤奋刻苦,阅历丰富,文学功底扎实,作品题材广泛,是一位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优秀诗人。他一生所创作的诗歌散文等经典作品,格调高亢,诗境优美,感情丰富,自然流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调,具有清新高雅,含蓄幽默的艺术风格,震撼心灵,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因而广受大众喜爱。
我通过阅读一位位文学前辈和诗人的同事与亲友所写文章,进一步加深了对诗人的性格、品格、作风的了解。闻捷先生对党的新闻和文化事业的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及艰苦奋斗的作风,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对同志的真诚关爱以及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记得,十年前,丹徒高资建立闻捷纪念馆之时,中国作协委员、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文联名誉主席周涛先生为该书作序中所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作家,赵树理、柳青、郭小川、闻捷……这一大批闪耀着时代光辉、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卓越人物,不会被今天遗忘。他们的名字和作品闪闪发光,就像窗外高高矗立的博格达峰那样晶莹圣洁,直立云端,他们正俯瞰着今天的人们,以天才的智慧,洞彻人心,默默无语。”这也是广大文学工作者和读者的心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给人以无尽的感染力,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荡心灵,还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给人以力量。闻捷先生的一部部优秀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重。他虽英年早逝,而流传广泛的诗歌、散文等等,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我为家乡走出的当代人民诗人而倍感骄傲。
编辑:金凯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