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王礼刚
戴三锡(1758-1830),字晋藩,号羡门,原籍丹徒,后为顺天大兴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顺天乡试。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潘世恩榜)登进士第,二甲十五名,直隶籍,以知县用,署山西潞成县,乾隆五十九年(1794)补临县知县,由山西临县知县仕至四川总督。
戴三锡曾祖京鸾、祖士鹏、父纪,累赠荣禄大夫、四川总督;曾祖母李氏、祖母蔡氏、母张氏、凌氏,累赠一品夫人。嘉庆三年(1798),因父母年老,不能就养,戴三锡因病回丹徒侍奉父母。大约半年时间,父母相继去世,连丁父母忧。嘉庆五年(1800),守丧期满除服,戴三锡赴京,奉旨往四川任职。
戴三锡到了四川,在营山县、南充县、绵州知州任职期间,时“营山县当四达之冲,供帐络绎,公筹备无误。”戴三锡由于勤奋尽职,即升迁峨边厅抚夷通判。戴三锡在绵州知州勤政惠政,当离开绵州时,绵州父老感激他恩德,“遮道哭,请建生祠。”戴三锡再三推辞,绵州父老方才作罢。但成为戴三锡在绵州为官的一段佳话。
戴三锡碑作为渡水桥使用
戴三锡还历任资州、眉州、邛州各直隶州知州,成都府通判,保宁、顺庆、夔州、成都各府知府。
嘉庆二十一年(1816),戴三锡再摄邛州时,当地百姓黄子贤以治病为名,倡立鸿钧教,啸聚亡命千人,约以州试文童日乘间发事。戴三锡侦知聚谋之所,届期仍扃试如恒,密遣民壮数百人前去抓捕,结果全部抓获。在处理这个案件上,戴三锡只戮首恶一人,其余充军流放。由此得到朝廷嘉奖,戴三锡也升迁茂州知州。
嘉庆二十三年(1818),戴三锡升宁远府知府。道光元年(1821),升建昌兵备道。时云南永北厅夷匪启衅,与宁远界至金沙江,川民骚动。戴三锡募乡勇数百人,整天练习防卫。永北难民沿江就食宁远,宁远兵弁欲禁,不使渡江。戴三锡谓避难都是对故土怀有纯真感情的人,悉妪抚之,全活数万人。兵既息,难民感戴三锡恩德,不愿离开,由此都加入了四川籍。
从桥下水面拍摄的戴三锡部分碑文
戴三锡“略能御疆,仁足抚众,牍荐甚力。”道光元年(1821),升迁四川按察使。道光二年(1822),升迁江宁布政使。由于戴三锡是丹徒籍,朝廷有引避原籍规定,调四川布政使。道光三年(1823),奉旨,戴三锡以二品顶戴署理四川总督,屡署成都将军。道光五年(1825),奉旨,实授四川总督。
戴三锡在四川任职二十余年,尽知蜀情,民立慬好勇。于是整顿通省书院,在各地添设义学3000余处,拓考舍一千余区,使士表其民,民化于士。
四川旧日遗留的社会矛盾比较多,时乃生事,招致祸患,戴三锡以治兵定乱。道光七年(1827),新都奸民杨守一等倡邪教,刊书立教,戴三锡以系有绳子的短箭将其抓获,立正典刑。
越雟地方上的人比较凶蛮,时常恃险入劫商旅、掠妇女。府衙众人意见加兵抓捕,戴三锡命令抓捕狡黠者数十人加以治罪,由此震慑越西那些凶恶野蛮不讲文明的人。
云阳盐贩拒捕,守令以伙枭论。戴三锡告诉官吏:“售由官肆则非私,贩止十人则非伙,当以重辟过矣,惟当治拒捕罪耳。”官吏称允。
道光七年六月,戴三锡上书朝廷,要求在成都一带兴修水利,获得朝廷批准。《传》云:“‘公家之利,知无不为。’惟公有焉。”七月,戴三锡七十大寿,道光皇帝御书“敷猷笃庆”额以庆贺。
道光十年(1830),戴三锡奉旨致仕,准备入秋回归故里丹徒。遗憾的是七月初二日薨于京邸。戴三锡的去世,奉旨加尚书衔,照尚书例赐恤。七月二十三日,遣礼部尚书汤金钊,奉赐全葬致祭银两,道光皇帝谕祭文一道。祭文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忠;时举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戴三锡心性纯良,才能称职。方期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呜呼,宠锡重壚,殊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允昭不朽之容。尔如有知,尚克歆享。”又奉特旨入祀名宦祠。戴三锡的功德,道光皇帝给予很高的评介和待遇。
戴三锡归葬镇江。《光绪丹徒县志》卷八·與地十七·陵墓记载:“四川总督戴三锡墓,在城西留山,奉旨赐葬。”戴三锡3米多高的墓碑,现在还在蒋乔东山村。遗憾的是,戴三锡墓碑却被置放在溪流上做了桥面板。
编辑:毛蕴劼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