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东方大国创新活力的律动。
5G建设和应用领跑世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上榜总数多年蝉联第一······从一穷二白到建成全球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从互联网的后来者到勇立数字化发展潮头,这个曾诞生过四大发明的东方国度,在千年之后的信息时代依然能为天下之先。
放眼全球,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日益成为改变世界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成为大国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福祉。
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新时代的中国不能等待,更不能懈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敏锐把握信息革命发展机遇,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持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昂首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牢牢抓住数字技术变革新机遇
当东方大国跨越沧桑岁月走向复兴,当数字技术加速发展引领未来,如何聚力创新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中国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2013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来到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五年后,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历史性交汇期”,指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强调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历史机遇稍纵即逝,使命在肩时不我待。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算学、医学、农学······回望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然而,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不如己的国家打败。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揭示历史演进中蕴含的深刻逻辑。
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如何解局?“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科研院所、高校,到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这步先手棋,总书记长远谋划、亲自部署。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提出科技、人才、创新“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
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引领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大战略抉择,指引中国进入新一轮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周期。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是一次认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当前,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数字技术跻身全球科技创新第一梯队;信息领域研究前沿核心论文份额和施引论文被引频次份额位居世界第二,计算机科学论文被引次数持续位列世界第一;5G实现技术、产业、网络、应用全面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网络基础设施;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首位······我国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神州大地激荡着“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阔步迈向网络强国、科技强国的中国,正行进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
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抓住“先机”事关写好中国梦这篇大文章,事关找回“失去的二百年”。这一次,中国走在了时代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信息革命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脉动,敏锐感受时代声音,科学回答时代命题。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数字技术创新由跟跑为主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转变。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图/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不断强化关键领域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把发展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陕西梁家河,青年习近平带队到四川学习沼气池建设技术,带头建起陕西省内第一口沼气池;河北正定,在时任县委书记习近平的大力推动下,1984年正定县建立信息中心,同年,全县手摇电话升级为程控电话,并成功举办了全省第一个县级“技术信息交易大会”,推出科技项目1500项;福建岁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总结“南平经验”,科技特派员试点扎根八闽、走向全国;主政浙江,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通过狠抓“第一生产力”来落实“第一要务”······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中国“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神州大地上,一幅幅创新奋进的多彩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突破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关键核心技术日益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互联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饱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是深刻洞察和敏锐把握信息革命发展大势作出的重要判断,既是明确要求,也是殷切期待,为我国加快突破核心技术指明了前进方向。
什么是核心技术?在这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指出,“可以从3个方面把握。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核心技术提供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寄托着对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科技强国的关心和厚望。
移动通信是创新最活跃、渗透最广泛、带动最显著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对材料、芯片、器件、仪表等领域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2019年6月6日是我国5G商用进程中意义非凡的一天。这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历史从不辜负搏击者、奋进者。多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开放促竞争,以竞争促创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领跑的重大跨越,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
当前,6G发展正处于愿景需求形成及关键技术遴选窗口期,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布局6G发展。我国早在2018年便成立6G工作推进组,推动6G愿景需求和关键技术的研究。经过不懈努力,全球6G技术专利申请量中,我国以40.3%的占比高居全球首位。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通常具有开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等特点,难以单纯依靠单方面力量实现突破。
2021年10月1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会议指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
这是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起步晚、底子薄,独立建成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中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硬是凭着一路奋起追赶,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从1994年立项到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从2012年开始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到2020年服务全球······26年间,中国北斗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在导航领域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
这是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缩影。北斗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万余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构建了两家卫星总体、多家单机研制定点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彰显出中国优势的强大竞争力。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前沿技术多次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
量子技术的潜力令人难以想象:经典计算机需要100年才能破译的密码,量子计算机可能在几秒间就突破。2020年10月16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从多次刷新光量子纠缠世界纪录,到“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面世、建成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再到发射“墨子号”量子卫星回答“爱因斯坦之问”······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不断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
2022年5月19日,安徽合肥,工作人员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工作。
仰望星空,北斗指路、“墨子”探索宇宙奥秘;俯瞰大地,智能高铁奔驰、5G基站拔节而起······从浩瀚星空到神州大地,留下了无数中国人追梦的足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数字技术“无人区”的探索日渐成为常态,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牢牢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快核心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数字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2023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深化了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新型显示产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
2016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京东方考察,在柔性屏、超高清显示屏等产品前观看演示,了解8.5代液晶显示生产工艺流程等。总书记指出:“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制胜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京东方不负使命重托,始终把“创新”摆在第一位,不断书写创新“答卷”新篇章。如今,京东方自主设计的第六代柔性屏成功投入量产,广泛应用于折叠屏手机和智能汽车等领域。同时,第8.5代TFT-LCD生产线成为全国极具盈利能力的半导体显示生产线之一。
近年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不断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京东方、TCL华星等一批企业迅速成长,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显示面板年产能达2亿平方米,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扭转了液晶显示面板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国实现由“少屏之痛”到“产屏大国”的华丽转身。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察看公司产品展示,走进企业车间,了解精密设备生产等情况。“现在就看谁能抢抓机遇,谁有这样的担当和使命感,谁有这样的能力做好。”在同企业员工代表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都会全力支持。”两个月后,“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而“天问一号”上搭载的多套光学系统及镜头,正是由福光股份有限公司制造。
创新不问“出身”,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至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4万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四分之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截至2022年2月,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在中国有300多家,数量仅次于美国,企业活力与竞争力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要采取特殊政策,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在这场座谈会上,人才成为焦点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时而插话,时而记录。他说:“我们是感同身受的!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总书记思虑深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步子还要再大一点。步子大一点也是胆子大一点,引入更开放、更灵活的机制。”
打破“藩篱”,引来“凤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43项改革措施,为科技体制改革画出“施工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在前沿探索项目中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破除体制机制瓶颈,科研人员吃上“定心丸”。
“我原来在正定工作时,就知道这里是咱们国家科研院所里很重要的一个,久仰大名啊!”2023年5月12日上午,正在河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石家庄的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刚一抵达,习近平总书记就同研究院的同志们亲切交流起来,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科技工作者说:“科技强国,离不开一个个科技尖兵、科技方阵。”
从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不足500人,到如今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加速形成。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龄32.5岁;北斗导航卫星的“专列”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越来越多青年人才在技术创新的第一线茁壮成长,汇成建设网络强国、科技强国的澎湃“后浪”。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永葆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推动我国不断攀登科技高峰。
——推动数字技术向上向善
当前,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5G通信、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让生产生活更加便利;网络购物、移动支付、云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在工厂车间,人工智能高效协调任务、管控过程,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走进茶园,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提示着茶园的光照度、风向、风速等信息,为管护工作提供信息支撑······放眼大江南北,数字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一大批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但与此同时,侵害个人隐私、平台垄断、数据泄露、算法滥用等问题也时有出现。发展与规范成为数字技术的“两翼”。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加强对区块链安全风险的研究和分析,密切跟踪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发展规律”“要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防范风险挑战的战略自觉。
近年来,我国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推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出台,积极引导数字技术向上向善,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治理路径,我国数字技术发展环境逐步优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服务、支撑和保障。
构筑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各国带来的机遇更加广阔,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2023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国家为巩固在科技领域的垄断优势,把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构筑“小院高墙”,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打造所谓“芯片联盟”“清洁网络”等科技“小圈子”,强推“脱钩断链”,无端阻断正常的科技、人文交流······
“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违背科技发展规律,损害全球共同利益的做法,最终只会堵自己的路。
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人间正道、大势所趋。
从巴基斯坦的港口管理到泰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从莫桑比克的植保无人机服务到中欧班列的定位导航,全球半数以上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6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启动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成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实施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联合示范项目······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开放的思维和举措融入全球技术创新网络,深入参与全球技术创新治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让技术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今天,中国的技术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技术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国人民从艰难困苦中一路走来,经历过无数次惊涛骇浪,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脚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历史正在掀开新的篇章。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曾经,“李约瑟之问”让无数中国人扼腕深省。
而今,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新时代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和能力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嫦娥五号”完成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前往火星的星际路程,“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这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现的重要突破;人工智能加快应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这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科技冬奥”、远程医疗,各领域数字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数字技术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的重要目标。
一个历史悠久并富有坚韧品质的文明,一个充满智慧且饱含奋进力量的民族,迎来了新时代和新梦想。这一代人,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翻越新的高峰。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道路如砥,行者无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将牢牢把握建设网络强国、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加快构筑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推动数字技术加快突破、应用创新全球领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网信》2023年第6期
编辑:万嘉
审核: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