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这样的案子,就该搬到村里来审,让大家都来听听道理……”
“看法官审案子,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法律知识。”
这是日前开在扬中新坝镇联盟村文化礼堂的一起赡养纠纷案中,现场群众对扬中法院新坝法庭庭长常红巡回庭审的印象与评价。扬中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职能作用,不断汲取“枫桥经验”的思想精髓,创新“枫桥经验”新实践,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跑出溯源治理加速度
在新坝法庭,赡养纠纷等家事案件占比较大,为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常红决定前往当事人所在村进行现场审理,这才有了刚开始的那一幕。
“巡回审判最终目的不在于‘判’,而在于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巡回审判中,常红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能调则调、当场兑现,使矛盾纠纷彻底解决。
贴近群众、深入诉源治理一线是人民法庭的优势,扬中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准确把握群众诉求,聆听群众呼声,将巡回审判作为司法便民的新窗口,构建常态化巡回审判机制,在17个村(社区)设立人民法庭巡回审判点,将执法办案与法治宣传相结合,既治“已病”,又治“未病”,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此外,扬中法院71名法官、法官助理按照“一员多格”配置对接联络全市85个村(社区)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常态化开展走访排查、法律咨询服务、诉前调解等活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络,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
打造诉源治理新模式
“太感谢你们了,有了这个调解协议,如果黄某到时候不给钱,我就申请强制执行!”日前,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当事人给承办法官打来电话,连声表示感谢。
原来,张某在八桥镇某服装厂打工,活干完却只要到了部分报酬,剩余的一万元对方迟迟不给。无奈之下,从未打过官司的张某一纸诉状将对方告到法院。案子很快被引入诉前调解程序,最终达成协议,约定了付款时间。
办案中,承办法官还了解到,和张某打工的还有二十几名劳动者,也一直未拿到报酬,为将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承办法官一并联系了这些人。之后,扬中法院联合八桥司法所组织张某等24人和被告就相关事项进行多次调解,并上门集中为双方调解,最终全系列案如期签署了调解协议,约定被告分期支付欠款。
这是扬中法院坚持多元调解,化“纷”于诉源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扬中法院受理民商事案件2593件,结案1630件,其中调解撤诉827件。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扬中法院在学习“枫桥经验”中摸索出了一条具有法院特色的诉源治理之道,将纠纷解决由法院的“一元化”变为以法院为主导的“多元化”,形成新的治理格局。
“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联动化解,大家互补长短,对纠纷的调解、矛盾的处理力度更大。”扬中法院副院长王祥远表示。在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过程中,扬中法院联合司法局、人社局、总工会、妇联等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积极聘请退休法官、道德模范、乡贤名人加入调解队伍,适时邀请代表委员、基层干部、专家学者、“五老人员”协同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大调解”格局,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画好多元解纷同心圆
“让我们一起在花园里挖呀挖呀挖,种出美丽的花朵送给妈妈。”当魔性的歌声“挖呀挖”响起,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由自主跟着哼起节拍。日前,扬中法院开发区法庭门口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活动。这是今年开发区法庭“法中有情 家国安宁”家宁行动项目启动后的第一场主题活动。
实施家宁行动项目,正是开发区法庭创新司法服务方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据开发区法庭庭长林星介绍,近年来,法庭受理家事纠纷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案件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新趋势,其中不少案件都涉及离婚、房屋、财产、抚养权、赡养权等问题。
为最大限度化解纠纷矛盾,今年4月,扬中法院启动了家宁行动项目,通过开设家事法律讲堂、家长课堂、开展巡回审判、亲子研学、模拟法庭等活动,加大对老人、妇女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司法保护力度,着力提升家事纠纷化解满意度。
婚姻家庭是情、理、法交织融合最为紧密的领域,家事纠纷案中,当事人之间往往矛盾尖锐,利益冲突较大,家事纠纷审判任务重、风险大、审理难度较高。扬中法院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完善婚姻家庭案件审判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构建司法、行政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新型家事纠纷综合协调解决模式,搭建“康乃馨家庭工作室”“朱沪生调解工作室”等平台。新坝法庭联合辖区妇联组织签订《关于建立妇儿维权新型联动机制的备忘录》、联合辖区司法所及派出所签订《庭所共建协议》,提前介入家事纠纷化解。开发区法庭还联合民政局、教育局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指导站,推动家庭纠纷源头治理。(通讯员 扬法萱 全媒体记者 翟进)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