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晓彬 戴芸 孙万玉
在丹阳市城河路61号,有一座青砖黛瓦的优美仿古建筑,就是“镇江红色金融钱币专题博物馆”。这个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1357平方米,展厅面积480平方米,分新四军十大银行货币陈列馆和华东财经委旧址陈列馆两部分,拥有珍贵文献资料和实物近200件。
而新四军十大银行红色货币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以新四军金融斗争为主题的货币陈列馆,展陈重点突出惠农银行历史。
苏南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日伪操纵,根据地金融市场混乱……
1938年夏,粟裕、陈毅、张鼎丞等率新四军进入茅山地区,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与汪伪政权的政治中心南京相连,又紧邻日寇在华的重要占领城市上海,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建立独立的财政金融体制。1935年国民政府规定以国民政府“四行”发行的“法币”为流通货币,禁止银元市面流通,法币成了根据地的主要流通工具。1940年3月,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政府,并很快成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中央储备银行券”。
日伪操纵金融市场后,就开始在沦陷区大肆滥发货币,疯狂进行经济掠夺,导致大量伪币和法币同时涌入根据地,法币币值大幅下跌,造成根据地物价上涨,诱发通货膨胀,金融秩序失控,重创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
惠农银行旧址
惠农银行,战火中孕育而生……
为应对日伪的金融战、货币战,1941年至1945年,新四军先后成立江淮银行、鄂豫边区建设银行、淮南银行、盐阜银行、淮北地方票号、淮海地方银行、惠农银行、大江银行、江南银行、浙东银行等十大银行,发行自己的抗币,保障我军的供给,阻止敌人掠夺物资。这就形成了根据地内有我方发行的抗币、国民政府法币、敌汪伪币,还有日本军用券,四种货币的错综复杂关系。
这其中的惠农银行,就诞生于镇江丹阳的延陵地区。
经过精心筹备,1942年12月的一个夜晚,江南财经局在丹阳延陵以西今金坛登冠的一个祠堂里,召开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开明绅士五六十人参加的惠农银行集股会议,以每股10元进行劝募;宣布由江南财经局局长李建模兼任惠农银行行长,孔朗任副行长。会后,惠农银行即在延陵镇上的一家盐栈挂牌办公,当天还展出不少金锭、金条、银锭、银元和珠宝,宣告银行资本金雄厚,借以提高惠农币信用。同时,在金坛西旸、高淳桠溪港分设兑换处。惠农银行是共产党、新四军在江南敌后创办的第一家银行,发行的惠农币是苏南根据地最早发行的“抗日货币”。
拾圆惠农币正面
惠农银行以粮食和金银作保证,发行10元、5元币值的惠农币和1元、5角的惠农银号流通券,共20万元;主要流通于茅山东部和金坛、溧阳、溧水、江宁、句容、丹阳、丹徒、武进等地区,即当时的苏南行政委员会第五、第六行政区辖地一带。
在筹建惠农银行时,经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批准,从师参谋处作战科测绘组调来咏铁、彭城、吴进3人,从东路澄锡虞地区运来印《大众报》的脚踏圆盘印刷机;为保证图案设计美观,特意从上海请来技术人员李青云绘制票面,并通过上海地下党微缩制版,于五六月份开始印制。为躲避日寇的“清乡”,茅山印刷所隐蔽设在延陵镇西高庄南边的一个小湖荡里,印钞机安装在村上的柴房内,工作地点不固定。印刷所有一个小木船,白天在这个村上工作,晚上就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不少银行同志在转移过程中为保护公款、公物不幸牺牲……延陵北部的上塘门村张志林家一度也曾经设过惠农币印刷所。
因当时惠农币发行量不大、流通区域也不广,造成现存世极为罕见,十分珍贵,收藏在官方博物馆的只有三张,两张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一张在溧水博物馆。丹阳馆内的尽管是仿真件复制品,但也照样展示着惠农银行的过往和辉煌。
惠农银行拾圆币,色调为蓝色,票面尺寸142×8毫米,正面上方印有“惠农银行”四字,行名两侧是红色阿拉伯数字号码;中间的主景图案是典型的农村劳作场景,有农民背粮、扬稻、房屋和树木等,两侧均有中文币值“拾圆”两字;下方有“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印” 字样,左右下角有行长红色英文签名。背面主景图案为池塘、宝塔及房屋,两侧有阿拉伯币值“10”,下方有英文“TEN YUAN”及“1942”字样。
惠农银行伍圆币,色调为红色,票面尺寸为132×76毫米, 正面上方印“惠农银行”四字,行名两侧是蓝色阿拉伯数字号码;中间右侧主景图案为农村典型的日常街景,有远山、稻田、房屋、人物、鸡鸭等,下方是行长蓝色英文签名;左侧为中文币值“伍圆”两字,下有“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印”字样。票面四角有“伍”字,下方花边框内满印“惠农银行伍圆”字样。背面印有花纹图案,四角及左中印有阿拉伯币值“5”,下方有英文“FIVE YUAN”及“1942”字样。
惠农银行壹圆流通券,色调为紫色,正面主景是河、桥,河两侧有瓦房、树木,河上空有飞鹰,呈江南农村画面;两侧印有蓝色号码,四角有大写“壹”字,下部有“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印”字样。背面主景为杭州六和塔,左侧圆圈内是“壹圆”,右侧是阿拉伯数字“l”,下部印有“代币券”及“1940”字样。
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拾圆币、伍圆币的印制年份都是“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印”和“1942”,而壹圆流通券却是“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印”和“1940”。怎么会不一样,怎么会提前“早产”两年?原来这是有意而为之,目的是为了混淆视听,便于隐蔽斗争。
坚守惠农初心,服务一方百姓……
银行取名“惠农”,寓意民主政府成立银行的目的是支持当地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给农民以真正的实惠,是共产党、新四军厚重而博大的为民情怀。
惠农币发行后,抗日民主政府规定根据地辖区内的市场交易和税收一律用惠农币结算;最开始惠农币与法币比价1∶1,后法币贬值,比价调整为1∶5。为维护惠农币信用,保证币值稳定,根据地联合法币共同抵御伪币入侵,限制其流通。
成立了自己的银行,流通着自己的货币,这给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还帮助贫苦农民发展生产,贷款给他们购买农具和种子。仅西旸办事处就累计发放农贷10万元,还贷款1万元给句容县政府修建引水渠,解决耕地灌溉用水,受到农民的拍手称赞。各项农贷的及时发放,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这对稳定民心、提升民主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3年5月,日伪军疯狂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和“清乡”。苏皖区党委考虑敌我力量悬殊、战斗充满变数,遂于5月6日作出《关于五、六两个月财经工作的紧急决定》,规定“惠农币由财经机关定期收回,至于一元、五角惠农流通券则仍然保持流通,但不得公开宣布。惠农银行不取消,名义仍保留。”至10月,日伪军开始在茅山东部区进行“清乡”。为应对南北夹击的险恶局面,新四军决定撤销惠农银行,撤出延陵地区,停止发行惠农币,并按原值兑换收回流通的惠农币。1945年日军投降后,新四军奉命北撤,并在撤离前用银元和实物回收了惠农币,没让老百姓吃半点亏。
惠农银行和惠农币存续不到一年,虽然时间较短,但对打击伪币、限制法币、稳定物价、防止法币贬值而损害根据地群众的利益,促进根据地的生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钱袋子”和“枪杆子”“笔杆子”一样,在经济上与敌人展开反“掠夺”、反“封锁”斗争,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抗战事业全面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中国红色金融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编辑:毛蕴劼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