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寄青春——我们的答案】心有所信,做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种”

2023-07-01 15:41

我苏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广大青年回信。尺素传情、言谆意重。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特别策划:《寄青春——我们的答案》,今天聚焦收到总书记回信的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李亚男,看看属于他的“答案”。

走进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一栋古朴雅致的三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曾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居所。后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旧居修缮改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2018年5月对外开放。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陈望道是在一个柴房里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他为什么会在破旧的柴房里工作呢?原来,陈望道觉得家里人来人往,会让自己分心……”展示馆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李亚男,正在为参观者们进行讲解。

娓娓道来的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感人的细节……让参观者印象深刻、格外感动。“眼中有光,身上有力量”,是许多参观者对这支志愿服务队的评价。

李亚男为参观者讲解

2018年,《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对外开放。复旦大学一批青年师生党员自发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活动。取名“星火”,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队员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个人都是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作为服务队首批队员,李亚男说,他第一次与陈望道结下不解之缘是源于小学5年级的一次阅读。从书上,他了解到,陈望道原名陈融,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更名为“望道”,意为追望大道。

“他对真理的渴求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进入复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陈望道旧居参观。那种感觉,仿佛穿越时空,与老校长相遇了。”李亚男回忆,加入党员志愿服务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望道书房:陈望道像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中国的命运。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千秋巨笔,精神不灭。为了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让“百年真理之甘”入脑入心,志愿者们煞费苦心。几万字的讲解稿背后,李亚男学会了“与时间赛跑”,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研读、打磨、练习,和队友们不断地学习、梳理、总结,务求把“真理的味道”讲出来。

李亚男和队友讨论学习

望道的母亲送来粽子给儿子当点心充饥,外加一碟红糖水。过了一阵,母亲来取碗筷,惊奇地发现儿子满嘴乌黑,红糖却原封未动。老人家爱怜又带几分生气:“吃完啦,这糖甜不甜呀?”陈望道仍浑然不觉,头也不抬应道:“甜,真甜。”

——这就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李亚男说,故事常讲常新,总可以让不同的参观者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比如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就对陈望道吃墨水的举动不理解。李亚男就问他:“你有没有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特别忘我,连妈妈喊你都听不见?”小朋友一下子就明白了,还说回家后一定要像陈望道爷爷一样认真学习。后来,孩子的妈妈还把他写的观后感发给李亚男。“感觉给小朋友埋下一颗探知真理的‘种子’。”李亚男觉得很欣慰。

陈望道雕像

从馆内走向馆外,从线下走向线上,从校内走向校外……“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不断创新宣讲模式。如今,服务队在岗队员共78名,平均年龄25岁,覆盖15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院系,已服务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观者近10万人次。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

“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今后,无论我们去到哪里,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行合一,用奋斗的青春投身强国伟业。”李亚男说。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望道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群人的名字。当一代代志愿者、一批批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理想信念的火苗在他们心间燃烧,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奋发有为,为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我苏网

编辑:万嘉

审核:解斐

159

我苏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广大青年回信。尺素传情、言谆意重。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特别策划:《寄青春——我们的答案》,今天聚焦收到总书记回信的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李亚男,看看属于他的“答案”。

走进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一栋古朴雅致的三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曾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居所。后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旧居修缮改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2018年5月对外开放。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陈望道是在一个柴房里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他为什么会在破旧的柴房里工作呢?原来,陈望道觉得家里人来人往,会让自己分心……”展示馆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李亚男,正在为参观者们进行讲解。

娓娓道来的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感人的细节……让参观者印象深刻、格外感动。“眼中有光,身上有力量”,是许多参观者对这支志愿服务队的评价。

李亚男为参观者讲解

2018年,《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对外开放。复旦大学一批青年师生党员自发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活动。取名“星火”,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队员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个人都是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作为服务队首批队员,李亚男说,他第一次与陈望道结下不解之缘是源于小学5年级的一次阅读。从书上,他了解到,陈望道原名陈融,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更名为“望道”,意为追望大道。

“他对真理的渴求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进入复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陈望道旧居参观。那种感觉,仿佛穿越时空,与老校长相遇了。”李亚男回忆,加入党员志愿服务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望道书房:陈望道像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中国的命运。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千秋巨笔,精神不灭。为了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让“百年真理之甘”入脑入心,志愿者们煞费苦心。几万字的讲解稿背后,李亚男学会了“与时间赛跑”,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研读、打磨、练习,和队友们不断地学习、梳理、总结,务求把“真理的味道”讲出来。

李亚男和队友讨论学习

望道的母亲送来粽子给儿子当点心充饥,外加一碟红糖水。过了一阵,母亲来取碗筷,惊奇地发现儿子满嘴乌黑,红糖却原封未动。老人家爱怜又带几分生气:“吃完啦,这糖甜不甜呀?”陈望道仍浑然不觉,头也不抬应道:“甜,真甜。”

——这就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李亚男说,故事常讲常新,总可以让不同的参观者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比如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就对陈望道吃墨水的举动不理解。李亚男就问他:“你有没有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特别忘我,连妈妈喊你都听不见?”小朋友一下子就明白了,还说回家后一定要像陈望道爷爷一样认真学习。后来,孩子的妈妈还把他写的观后感发给李亚男。“感觉给小朋友埋下一颗探知真理的‘种子’。”李亚男觉得很欣慰。

陈望道雕像

从馆内走向馆外,从线下走向线上,从校内走向校外……“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不断创新宣讲模式。如今,服务队在岗队员共78名,平均年龄25岁,覆盖15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院系,已服务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观者近10万人次。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

“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今后,无论我们去到哪里,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行合一,用奋斗的青春投身强国伟业。”李亚男说。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望道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群人的名字。当一代代志愿者、一批批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理想信念的火苗在他们心间燃烧,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奋发有为,为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我苏网

编辑:万嘉

审核:解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