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花副刊 | 稻田里的汽灯

2023-06-15 00:24

□ 陈鹏飞

上小学的时候,村里其实已经通上电了,可不知为何,一到晚上就停电,于是,大人做家务、小孩做作业就都靠煤油灯,就是上面有个弧线优美的玻璃罩的那种,罩的壁很薄,感觉稍一用力就会捏碎,而且,经常被油烟熏得黢黑。

这油灯昏暗,而且一有风,光线就一跳一跳的,基本无法拿到屋外去用。

这,让父母亲很是着急。

他俩当时还是民办老师,没有正式编制,不过,这丝毫没影响他们十多年如一日地爱岗敬业,成为十里八乡知名的好老师。

正是因为要对得住这个“好”,所以他们从不会缺一节课,于是,当白天村邻们下田插秧的时候,他们则在教室里忙碌,而当他们终于完成一天教学任务的时候,村民们则收工回家吃饭,许多人家的窗户纸已染上煤油灯散发出的昏黄亮光。

然而,农时不等人。

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不只是课教得好,而且在自己小时候的记忆里,感觉他什么都会,以至于有一天,当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不曾见过的玩意并点亮的那一刻,我一下子就呆住了,从没有见过那么亮的家伙,耀眼,夺目,洁白,把整个院子照得透亮,几乎无法直视,可偏偏忍不住,过一阵又转过头去看一下,似乎很有瘾,也很过瘾。

我好奇地问:“这是个啥?怎么这么亮?弄它干吗的?”

老师出身的父亲,习惯了平日里被学生问,而且,好像还挺喜欢我这样的连问,这意味着他的“戏法”变得很成功。

“这个灯叫汽灯,你看,它下面有个T形的小杆子,就是用来向里面打气的,至于弄它来干吗,你过会和我们一起去看看,就知道了。”

那时的我,并不明白灯为什么还要打气,因为只见过自行车打气,不过,听父亲的口吻,既然让自己一起去看看,那应当是件很好玩的事。

于是,便充满期待。

其实,根本不好玩。

天,完全黑了下来,父亲拎着那灯明晃晃地走在前面,母亲拉着我的手紧紧跟着,一起去往村外的田野,陪伴我们的,除了村头三两声应付式的无力狗叫,便是那无边的寂静的纯黑的夜幕。

父亲似乎都忘了向我讲解这灯如何好玩这茬,便一脚踏进水田,一直朝前走,我看得清,在田的尽头,他先是插上一根高挑的带杈树枝,又把那灯挂了上去,而母亲,轻轻摸了摸我的头,叮嘱了一声“自己在这好好玩”,便抱起一大堆秧苗,像父亲那般有力地踏进水田。

那灯亮极了,把家里的稻田照得像是在白天,连泥浆中刺出来的残留麦茬都看得一清二楚,父母亲并排,弯着腰向后退,在黑色夜幕与白色灯光的映衬下,那情形,就像是舞台上锥形的光束环绕着两位演员。

只是,这可爱的演员无声,空旷的田野无声,熟悉的村庄无声,平日里颇具诗意的半夜蝉鸣、蛙声一片和树影婆娑,也都配合般地消失了。

一切都静悄悄的,更让人的心里翻江倒海。

他们手上在忙,可并没忘年幼的儿子还在田头,隔一会就转过身,远远地问上两句,我怕他们听不清,总是腾地一下站起来,大声喊道:“有蚊子,老咬我”。

似乎,水田里就没有蚊子。

我一边拍打抓痒,一边盯着他们和灯看,慢慢觉得,那灯除了特别亮之外,也没啥好玩的,只是适合在夜幕下插秧而已,于是,热情逐渐被困意取代。

第二天一醒,就急着问母亲:“我昨天是怎么回来的?都不记得了!”

母亲又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是你哒把你抱回来的。”

老家一带的人喊父亲叫“哒”,我没深究过为什么这么叫,应当是习俗,不过,我更愿意理解为:“哒”与“答”同音,它饱含着每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对其问题“有问必答”,对其心愿“满口应答”,对其难题“全力解答”,而对自己的付出则“不求报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有一次,同年迈的父亲路过城郊一片稻田,便说起当年他们汽灯下插秧的事,父亲笑着说:“那是没办法的办法,只是那时你还小,苦了你了,在地头上都睡着了,身上还被蚊子咬得全是疙瘩。”

“你插完秧,还把我抱回家,不累啊?”我一直记得这事,想想,心都疼。

“那次你娘怕我累,是她把你一路抱回去的。其实,她比我还累。”

啊?原来是这样!原来,我还欠母亲一个大大的拥抱。

其实,何止是一个!

曾经的艰难生活,留给人淡淡的苦涩回忆,更让人倍感奋斗的力量,激励人不断前进,正如那汽灯下的插秧,一步一个脚印,插下秧苗,种下希望。

父亲当年组装的那个汽灯早已不在,可那团耀眼的白光常常浮现在脑海,而两个并排的弯着腰的背影则始终萦绕在心头。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

142

□ 陈鹏飞

上小学的时候,村里其实已经通上电了,可不知为何,一到晚上就停电,于是,大人做家务、小孩做作业就都靠煤油灯,就是上面有个弧线优美的玻璃罩的那种,罩的壁很薄,感觉稍一用力就会捏碎,而且,经常被油烟熏得黢黑。

这油灯昏暗,而且一有风,光线就一跳一跳的,基本无法拿到屋外去用。

这,让父母亲很是着急。

他俩当时还是民办老师,没有正式编制,不过,这丝毫没影响他们十多年如一日地爱岗敬业,成为十里八乡知名的好老师。

正是因为要对得住这个“好”,所以他们从不会缺一节课,于是,当白天村邻们下田插秧的时候,他们则在教室里忙碌,而当他们终于完成一天教学任务的时候,村民们则收工回家吃饭,许多人家的窗户纸已染上煤油灯散发出的昏黄亮光。

然而,农时不等人。

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不只是课教得好,而且在自己小时候的记忆里,感觉他什么都会,以至于有一天,当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不曾见过的玩意并点亮的那一刻,我一下子就呆住了,从没有见过那么亮的家伙,耀眼,夺目,洁白,把整个院子照得透亮,几乎无法直视,可偏偏忍不住,过一阵又转过头去看一下,似乎很有瘾,也很过瘾。

我好奇地问:“这是个啥?怎么这么亮?弄它干吗的?”

老师出身的父亲,习惯了平日里被学生问,而且,好像还挺喜欢我这样的连问,这意味着他的“戏法”变得很成功。

“这个灯叫汽灯,你看,它下面有个T形的小杆子,就是用来向里面打气的,至于弄它来干吗,你过会和我们一起去看看,就知道了。”

那时的我,并不明白灯为什么还要打气,因为只见过自行车打气,不过,听父亲的口吻,既然让自己一起去看看,那应当是件很好玩的事。

于是,便充满期待。

其实,根本不好玩。

天,完全黑了下来,父亲拎着那灯明晃晃地走在前面,母亲拉着我的手紧紧跟着,一起去往村外的田野,陪伴我们的,除了村头三两声应付式的无力狗叫,便是那无边的寂静的纯黑的夜幕。

父亲似乎都忘了向我讲解这灯如何好玩这茬,便一脚踏进水田,一直朝前走,我看得清,在田的尽头,他先是插上一根高挑的带杈树枝,又把那灯挂了上去,而母亲,轻轻摸了摸我的头,叮嘱了一声“自己在这好好玩”,便抱起一大堆秧苗,像父亲那般有力地踏进水田。

那灯亮极了,把家里的稻田照得像是在白天,连泥浆中刺出来的残留麦茬都看得一清二楚,父母亲并排,弯着腰向后退,在黑色夜幕与白色灯光的映衬下,那情形,就像是舞台上锥形的光束环绕着两位演员。

只是,这可爱的演员无声,空旷的田野无声,熟悉的村庄无声,平日里颇具诗意的半夜蝉鸣、蛙声一片和树影婆娑,也都配合般地消失了。

一切都静悄悄的,更让人的心里翻江倒海。

他们手上在忙,可并没忘年幼的儿子还在田头,隔一会就转过身,远远地问上两句,我怕他们听不清,总是腾地一下站起来,大声喊道:“有蚊子,老咬我”。

似乎,水田里就没有蚊子。

我一边拍打抓痒,一边盯着他们和灯看,慢慢觉得,那灯除了特别亮之外,也没啥好玩的,只是适合在夜幕下插秧而已,于是,热情逐渐被困意取代。

第二天一醒,就急着问母亲:“我昨天是怎么回来的?都不记得了!”

母亲又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是你哒把你抱回来的。”

老家一带的人喊父亲叫“哒”,我没深究过为什么这么叫,应当是习俗,不过,我更愿意理解为:“哒”与“答”同音,它饱含着每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对其问题“有问必答”,对其心愿“满口应答”,对其难题“全力解答”,而对自己的付出则“不求报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有一次,同年迈的父亲路过城郊一片稻田,便说起当年他们汽灯下插秧的事,父亲笑着说:“那是没办法的办法,只是那时你还小,苦了你了,在地头上都睡着了,身上还被蚊子咬得全是疙瘩。”

“你插完秧,还把我抱回家,不累啊?”我一直记得这事,想想,心都疼。

“那次你娘怕我累,是她把你一路抱回去的。其实,她比我还累。”

啊?原来是这样!原来,我还欠母亲一个大大的拥抱。

其实,何止是一个!

曾经的艰难生活,留给人淡淡的苦涩回忆,更让人倍感奋斗的力量,激励人不断前进,正如那汽灯下的插秧,一步一个脚印,插下秧苗,种下希望。

父亲当年组装的那个汽灯早已不在,可那团耀眼的白光常常浮现在脑海,而两个并排的弯着腰的背影则始终萦绕在心头。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