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耕耘、岁月如歌;栉风沐雨、芳华灼灼。自20世纪50年代镇江地委党校、市委党校成立以来,历经停办、中断、恢复办学阶段,80年代两校正式合并成立新市委党校。2023年,镇江市委党校迎来建校70周年。
现选登“话初心·但使命——我与党校的故事”征文活动的部分作品,共同回望党校70年的奋进之路,触摸感知一代又一代镇江党校人,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始终不变的“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初心。
小米山情缘
□王晓明
小米山下洒阳光,
党校学员读书忙。
锻炼党性增才干,
四化建设作栋梁。
——1987年陈伟远诗赠王晓明
我至今珍藏着1987年时任镇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伟远赠予我的毕业诗。往事如昨,在党校建校70周年的日子,许多人、许多事又重新浮现眼前。
1983年地市合并后,我调入市政府办公室秘书处,从事文秘工作。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讲,深感知识和能力不足。于是,我主动向领导表明想上大学深造的想法。1984年底,办公室恰巧有一个学历教育的计划,我欣然报名。那时,我家小孩刚满月。每天晚上坐在床边,一边给小孩换尿布,一边看书复习考试,常常熬到深夜。经参加成人高考,我高分录取省委党校本科班。但考虑到小孩要人照顾,我放弃了去省城读本科的机会,改报了市委党校85级大专班。从此,我与镇江市委党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进党校课堂
当时的市委党校,座落在城东的小米山下。走进党校大门,宽阔的大操场,成排的梧桐树,两侧建有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和食堂。虽然没有名牌大学高大气派,但也不失简约整洁,书香文脉之气。
我们85级理论班学员,分别来自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及部队,年龄都在30岁上下,个个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学员实行住校学习制度,两人一间宿舍,起居设施都比较齐全。我与市钛白粉厂茅以辉住一间屋。他比我长几岁,为人很和蔼。学习中遇到问题,我们都是互相商量探讨,以求共识。
夯实理论功底
我们理论班的教学课程以读原著、炼党性为主线,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学》《经济管理》《大学语文》等12门主课,还开办了《高等数学》《形式逻辑》《行为科学》《英语》等8门选修课。任课老师都是教学水平高,理论功底深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留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老师是:陈伟远常务副校长满腹经纶,石春海教育长才思敏捷,周嘉祥主任严谨缜密,张秋良教授循循善教。老师们的精彩授课,滋润了同学的心田,启迪了同学的思想。
我们在熟读精读原著的基础上,力求弄懂弄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读细读,加强了理论武装,提高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党校干部培养目标是党性强,作风正、业务精、有担当的领军人才。因此,党校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在活动中锻炼党性,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组织学员到企业乡村开展社会调研,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作辅导报告,正确认识宏观形势,加深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理解;邀请先进模范人物和优秀共产党员上党课,增强学员爱党爱国情怀,立足岗位奉献。开展班级读书竞赛和知识抢答活动,激发学员学习激情,浓厚校园学习气氛。
勇于提升自我
我作为一名在校学员,认真学好各项规定课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活动,从四个方面抓好能力培养。一是担任了校办《党校通讯》通讯员,积极把班级动态和个人理论研讨文章在校刋上发表。二是注重向学哥学姐学习,经常到84级干部班看黑板报,学习他们的活动花絮和文笔修养。三是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在比赛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四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赴贫困地区访贫问苦,为弱势群体献爱心。在校期间,我按期转正为中共正式党员,并在单位转为国家干部编制。
依依惜别师生情
两年的学习生活,在人生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通过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现代知识,增强了党性意识,开阔眼界和胸襟,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本领。
在毕业典礼上,学校专门为毕业班制作了毕业纪念册,并合影留念。学员离开学校时,校长、老师亲自到宿舍相送,在学员毕业纪念册上签名赠言。学员之间也互相临别赠言,记录下人生最灿烂的时刻。
毕业后,我从政府办调到市纪委、市外办,成长为一名县处级干部。陈伟远校长赠予的诗和毕业纪念册,我一直保留在身边,时常拿出来阅读和回味,激励我前行不止。(作者系市外事办公室退休干部)
编辑:毛蕴劼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