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最近一段时间特别忙,特别是全民艺术普及和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记者采访当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龚莉莉刚刚参加完名家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看着孩子们对戏曲渐渐产生兴趣,我打心眼儿里觉得开心,扬剧既是镇江的地方戏曲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希望这样的传统文化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也希望能通过扬剧这样一个媒介,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镇江故事。”
龚莉莉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作为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她一直坚持着用扬剧讲述镇江故事。“因为扬剧就是镇江的地方戏曲,用地方戏讲好地方故事,我觉得十分有意义。”从《当家花旦》《完节堂1937》到《红船》《茶山女人》,龚莉莉细数着这么多年来,她表演过的含有镇江元素的扬剧曲目。“现在我们团队也吸纳了很多新鲜血液,我和他们说,要用百姓声音,讲好镇江故事。”龚莉莉说,扬剧就是用地方方言进行表演的,用这样的表演方式来演咱镇江的故事,再合适不过了。
谈及此,龚莉莉和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大约十年前,剧团去北京演出,第一场演出时,上座率大约只有60%,第二场观众又会多一点,到了第三场演出开始时,全场爆满、座无虚席。“当我看到观众席几乎没有空座位时,我们坚持唱好扬剧的信心更加强烈了。”龚莉莉说,事后也向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观众表示虽然此前没有接触过扬剧,但是看过一次表演后,灯光、舞美还有演员的表演,都让他们感受到了地方戏曲的魅力,所以愿意再来看第二场、第三场,并且介绍周围朋友一起来观看。
“北京如此,我想每个城市的市民大约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准备好。等机会来的那一刻抓住机遇,让扬剧‘绽放’,让更多的人听到镇江声音。”无论是团队编剧还是演员,几乎都听过龚莉莉的这句唠叨“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从业二十多年来,龚莉莉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然而,一旦聊到扬剧,她眼神里透露出的坚定与热爱,仿佛她一直都是那个1999年刚从艺校毕业的少女,一直抱着“做好一名扬剧演员”的初心,坚持在舞台上摸爬滚打。
“辛苦是真的很辛苦。”谈及自己的演艺生涯,龚莉莉表示,虽然扬剧是地方戏曲,但是在学习和练功的过程中,吃的苦一点都不比京剧、昆曲等戏曲演员少,“其实除了表演语言不同,表演形式都和其他剧种是一样的。”龚莉莉告诉记者,无论是哪个剧种,演员都需要扎实的“手”“眼”“声”“法”“步”基本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早已成为了团队中的“台柱子”,但龚莉莉丝毫不敢放松练功这回事,“唱肯定是每天都要练的,戏曲的其他基本功再忙也要抽空练一练。”
自从2013年《当家花旦》一剧与镇江结缘后,龚莉莉就格外珍惜在舞台上的每一次演出。同时她也表示,镇江给了她扬剧表演的舞台,她也要回馈镇江,用自己的力量讲好这座大爱之城的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传承前辈留下的艺术形式的同时,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更能与时代互动的创新方式,让戏曲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谈及扬剧未来的发展,龚莉莉说,扬剧演员的服装、道具、化妆会更加适应年轻人的审美,再加上现代的舞美设计,扬剧音乐也有了管弦乐的加入,舞台呈现会更美,音乐会更加动听,“舞台好看、音乐好听,希望能吸引到更多年轻人感受非遗之美,扬剧魅力。”(全媒体记者 单杉)
编辑:黄昕彤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