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翔
《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三季开播了。第一集就贡献了“名场面”,好看好玩好笑的同时,却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好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内容。
视频截图
这个“名场面”,就是嘉宾分房。17个明星嘉宾入住3栋小屋,谁和谁住,如何分房,自然要整出一场戏来。貌似很贴心的,节目组推出了一个NO PUSH装置,所谓“尊重个人意愿”的“非强迫”机制,即随机分房结果出来后,大家匿名投票,结果只显示票数,不显示具体投票的人是谁。当结果出现分歧时,重新分房,再一轮投票,直到大家“共同满意”为止。嘉宾们表面上跟谁住都可以,实际上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有评论言:完美上演了什么叫真正的“同屋异梦”。于是,一轮、两轮、三轮、四轮……始终没有“共同满意”,分房进入了死循环。
此时,节目组的画外音出现:“事实证明,少数人的不满意一直存在。匿名加持,当个人倾向隐藏在集体结果之下,做选择就变得更加没有负担。这种责任分散的效应,会削弱群体中的个人责任。虽然我们强调重视每个人的意愿,但事实证明,当大家充分交流意见时,事情却毫无进展。”而这样的画外音却也证明,这个分房“名场面”,恰是节目组的心机,一个小小的“少数人绑架多数人”的社会实验。
正如汪苏珑在节目说:“群体生活是一把双刃剑,你在这里能享受到集体的快乐,但同时你也因为要为集体而牺牲掉一些你自己的舒适感。永远不会有一种方案是17个人都满意的。”但现实的进展是,当多数人都因为迟迟没有结果而心累了,愿意牺牲掉一些自己的舒适感,开始“住在一起有那么难吗”、“随遇而安了”、“随便吧”的时候,依然有人因为“有不想待的人”而坚持投票NO。然后,这个事情就没法被推进下去了。诚如李雪琴之言:“这个机制,看上去每个人的意见都被尊重,实则就是尊重了一部分人,所以这个‘非强迫’保护的还是那些本来就不会被强迫的人。”
政治学中,“少数人绑架多数人”亦被称为“少数人的暴政”,它可以是少数人利用全体意志规则(即“一致同意”原则)下的“一票否决”敲众人的竹杠,也可以是因为少数人的立场正好可以影响结果而成为“关键少数”来敲竹杠,还可以是唯少数人才会“极端行为”,却由此让他们的非常规利益表达代替了多数人的意见结果。2013年7月,《南华早报》文章《民主不能带来保证》中就有:“尽管西方国家已成功解决所谓‘多数人的暴政’问题,但他们中大多数甚至全部都在遭受所谓‘少数人的暴政’的困扰。”
“少数人绑架多数人”的现象,现实社会中颇多。网络舆论场中甚为流行的“地域黑”,正是“少数人绑架了多数人”。
许多著名的良心大V、知识大咖,即使是成千上百万人支持,但寥寥几百人的谩骂却会使其耗费心神不停地辩解甚至噤声退网。还有“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少数人制造的混乱与漩涡,却让大多数人在“见义勇为”面前颇有些裹足不前;“潜规则越来越流行”现象,少数人以越轨手段获取了利益,却裹挟了大多数人无奈屈从潜规则行事……
综艺节目中,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由汪苏珑站了出来,建议每个房子先选出一位长老,由长老来选成员。尽管并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分房。这也恰恰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一需要有人勇于担当,二需要对规则重新制定。
其实,桃花坞分房这个“名场面”,用经济学的视角看,亦是一个经典的博弈论模型“囚徒困境”的简单运用,反映出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或者损害集体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少数人之所以能够绑架多数人,利用的正是这个“囚徒困境”。
“名场面”中,还有看点。比如两组相反的声音。关于“尊重个人意愿”,徐志胜说:“当所有人都‘非强迫’的时候,这个事情就没法被推进下去了。”王鹤棣却认为:“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关于“匿名”,王传君说:“它似乎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你,然后匿名的干了很多事情,但是匿名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常危险和恐怖的。”周一围却觉得:“但是这个机制很好地避免了,让大家能够真实地暴露自己的想法,如果在这方面有隐私需求的话,这个机制是不错的。”
突然感觉,《五十公里桃花坞》这个社交实验的观察类综艺,还是可以追一追的。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