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去医院看病是一件令所有小孩都“闻风丧胆”的事,他们大多看到“白大褂”就怕,遇见“燕尾帽”就躲。毕竟,谁小时候屁股上没挨过几针呢?
面对哭闹不配合的孩子,医护人员怎么办?实际上,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已逐渐摸索出一套“独门秘籍”,套路之深、花样之多,往往让小朋友不知不觉就落入“圈套"。我们一起来“曝光”,这些可爱的“骗局”。
套路一:糖衣炮弹型
在哭声此起彼伏的儿科门诊,“哄娃”是每个医生的必修课。儿科医生的柜子,就像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玩具、糖果、贴纸……琳琅满目、应有应有。
3岁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走进江大附院儿科忻悦主任医师的诊室,一瞧见“白大褂”,小男孩就吓得往妈妈怀里钻。忻悦一秒变出玩具救护车,跟眼前的萌娃“拉好感”,见效后立即乘胜追击,取出压舌板检查。
“哇,这个山洞好大好深呀,让阿姨来看一看啊!”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和台词,“骗”得萌娃乖乖“就范”。
套路二:声东击西型
打针输液是每个娃的童年阴影,想让娃娃们乖乖配合,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儿科病房工作的护士,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患儿,早已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江大附院护士郁丽君刚走进病房,就遭遇萌娃一连串的“不要不要不要不要”。看着床头摆放的奥特曼玩具,郁丽君“心生一计”,“我有个魔法药水哦,你要不要试一试?”说着掏出棉签,消毒完交到萌娃手中,让他数个“12345”。趁娃数数的功夫,一针见血,娃刚想张嘴哭泣,一张奥特曼卡片“嗖”的一下变到萌娃眼前。好一招“声东击西”啊。
套路三:戏精附体型
“呜呜呜……我不要看牙,带我回家!”这是儿童口腔诊室里最高频的台词。害怕看牙,是每个小孩的“通病”。而儿童口腔医生必须持双证上岗,一是执业医师证,二是“戏精证”。
“哎呀,你的牙齿上怎么有个大虫子,黑漆漆的,阿姨帮你拿掉好不好?”江大附院儿童口腔医生李玲一通夸张的表演,让小男孩立即乖乖张大了嘴巴。治疗结束,李玲还不忘夹取一块黑色的东西,给孩子展示取下的“大虫子”。
演戏必须演全套,让孩子找不出破绽。
套路四:投其所好型
为了提升“骗术”,医生业余时间还得看点动画片“进修”。
这不,当哭闹的小男孩来做超声时,江大附院医生王富玲和家长沟通了两句后,一下就get到了孩子的“软肋”。“孩子喜欢看什么动画片?”“他爱看《车宝四兄弟》。”“好的,我明白了。”
“阿姨用挖掘机的铲斗,给你挠一挠小肚子哦。”把超声探头比作心爱的挖掘机铲斗,孩子当下就不抗拒做检查了。
套路五:团伙作案型
大人做手术都紧张,更别说小朋友了。为了让孩子少一份恐惧,多一份安全感,手术室的医生护士会化身临时爸妈,轮番上阵安抚小患者。因为情绪稳定不仅可以使手术更顺利,也会大大降低麻醉风险。
“小朋友,这是宇航员的氧气面罩,你要不要戴上试一试啊?”在几位医生护士的“诱骗”下,小患者乖乖就范。这不就是典型的“团伙作案”嘛,而且“受害人”往往一觉醒来,就忘记经历了什么。
套路六:出其不意型
医护人员哄娃,有的讲策略,有的拼演技,而骨科医生玩的是速度。
“来,叔叔给你变个魔法,123,你看是不是好了?”面对脱臼的患儿,江大附院骨科医生王晓光边安抚边检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孩子手臂复原。
“我是谁?我在哪?”还没等萌娃反应过来,治疗已经结束了。
孩童的视角,童真的语言。医护们编织可爱“骗局”的同时,何尝不是变身当回了一次“小孩”?治愈孩子的同时,他们也在被孩子们治愈。(通讯员 孙卉 记者 古瑾)
编辑:朱超
审核: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