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969年1月,不满16周岁的习近平背起行囊,远赴陕北梁家河插队。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齐心亲手为他缝制了一个针线包,上面绣了三个红色的字:娘的心。
齐心为习近平缝制的针线包,上面绣着“娘的心”三个字。
一个比手掌心略大的针线包,见证母子连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那时候,咱家的孩子们到哪都是最朴素的。”
“从小,家里就是桥桥穿旧了安安穿,安安穿旧了近平穿。有一次,近平还因为不肯穿安安的花衣服急哭了。后来还是你想的救急办法,用黑墨水把花鞋子和花衣服染黑了再让他们穿。”
…………
在怀念丈夫习仲勋的文章《仲勋,我用微笑送你远行》中,齐心这样写道。和习仲勋一样,齐心爱孩子,但绝不娇惯孩子。
“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2001年,习近平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在他看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1972年冬,齐心和子女们。前排右起:齐桥桥、齐心、习安安。后排右起:习近平、习远平。
“工作好、学习好、一切事情都处理好”,齐心把丈夫叮嘱自己的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她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她从没考虑过利用丈夫的职权和影响调换一下工作,离家近一些;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她仍坚持每月按时交纳党费……
行胜于言。习近平的姐姐齐桥桥说,尽管自己和弟弟妹妹们小时候没有华丽的衣着,“但我们的学习都很好,内心是充实的,精神是健康的,即使是在最艰难、被人歧视的日子里,我们仍然是乐观的,而且活得很有尊严”。
2023年新年前夕,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第10次发表新年贺词。电视画面中,习近平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这样一幅照片:他与夫人彭丽媛一左一右,搀扶着母亲齐心,母子二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习近平的办公室里放着他和家人的合照。
母子情深,令人印象深刻。让习近平至今难忘的是,小时候母亲背着他去书店买小人书《岳飞传》,买回来之后,母亲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习近平回忆道:“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
习近平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并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妈妈听了还挺高兴的”
“有一回,我和他坐在一块看电视,是个纪实片,记述一个山里农民受到某地司法部门不公正处理后四处申告无门的经历。看完之后,近平长叹一声:百姓不易啊!”
这件事被齐心写进了一篇文章中,她很欣慰,“他能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曾任习仲勋秘书的俞惠煜回忆说:“在齐心阿姨看来,近平的为人特别像他的父亲,有些事做得和习老简直如出一辙。”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
十几岁时,习近平的愿望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三十岁左右时,他向同事袒露心声:“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六十岁那年一次访贫问苦,他握着老人的手亲切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从黄土地中走来,从陕北一个小村庄的村支书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亿万人民衷心爱戴的领袖,兢兢业业、夙夜在公,成为习近平的工作常态。立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他,经常因为工作不能陪伴母亲。
2001年春节,远在福建的习近平没能回家同父母团聚。纪录片《忠贞》的镜头记录下了母子间的一次通话。
“今年回不来啊?那好,好,好……我给你说,儿子,你这么多工作,工作需要,妈妈听了还挺高兴的。”
通话时,当得知习近平因为工作无法陪他们过年,齐心反而感到欣慰,她对习近平说:“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大的孝心。”
齐心希望儿子全身心投入工作,把“重担”挑好。母亲的期许,习近平未曾忘记。用他自己的话讲,所做的一切是“利民为本”,“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
岁月奔涌,山河见证。
在陕北插队时,他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离开正定多年后,正定人依然亲切称呼他“咱们的老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当地人常喊他“百姓省长”;任总书记后,有山村老支书竖起大拇指,当面赞扬他:“你呀,干得不错嘞!”……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好家风中成长,从人民中走来,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和亿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忘我奋斗,真正做到了不负人民、不负“娘的心”。
来源:央视网
编辑:万嘉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