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读史札记丨善败者不败

2023-04-13 22:01

□ 滴石水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于禁降蜀。不日,吕蒙率军白衣渡江,斩杀关羽,于禁降吴。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将于禁送回曹魏,“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死。”(《三国志·魏书·于禁传)王歆、司马光等评论此事,说魏文帝此举“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认为曹丕不该如此羞辱于禁。作为帝王,曹丕此举确实有失君主风范,不过我很不解,于禁见这一幅画,就至于“惭恚发病死”吗?综合研究各种史料,我认为根源是于禁不善败。

于禁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曹操曾说他“胜过古代名将”,一生驰骋沙场,久经善战。“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王沈在《魏书》中如此认为。司马懿也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失。”然而,仅此一役,于禁人生彻底反转。

胜败乃兵家常事,更别说小战天天有大战三六九的三国时期了。魏、蜀、吴的帝王将相,有几个没有打过败仗呢。吃了败仗,三国名将中降于敌的不胜枚举。张辽、张郃、徐晃,关羽、马超、姜维、潘濬、甘宁、孟达、黄权……都曾战败而降。古代战场,兵血锋忍,弹尽粮绝,援兵不继,降不可耻。司马懿对战败有另一番见解。当年,他与诸葛亮对峙时,曾经兵败,被蜀军抢了陇上小麦,数倍于敌的魏军将士十分不满,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急匆匆地跑到司马懿大帐,发泄憋屈之言。可此时司马懿正在淡定地打着五禽戏,他打罢用白巾擦了擦手,对两个儿子说:“打仗,先要学的就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初听此语,感觉有点荒谬,细细悟悟,可谓精辟之极。

于禁就是没有“败而不耻,败而不伤。”他见到那幅画,心中有些不好受很正常,但大可不必惭恚而亡,因为他数十年戎马生涯,跟随曹操讨董卓、剿吕布、平黄巾、破袁绍、平张鲁,为曹魏立下无数次战功,夺得无数城池,斩杀无数敌将,在军中享有盛名,被曹操拜为虎威将军。襄樊之败,咎不在禁。于禁降后,没有和关羽、孙权合作,没有做任何损害曹魏的事情。曹丕命人作画的真实意图,只有他自己清楚。羞辱于禁是一种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曹丕看到于禁“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后,想要激其耻而发奋,虎威重现,再立新功。因为曹丕用晋楚之战中的晋国中军将荀林父和秦晋之战中的孟明视来劝慰于禁,此两名将都曾大败于敌,但都败后发奋,为国立功,最终功成名就。不管曹丕是什么动机,屈降是事实,于禁完全可以向曹魏君臣拍胸明志,再展雄风,根本不需要惭恚而亡,足见于禁深陷此败的耻辱之中,心中一直纠结的是败降的名和利,而非败中的教训。心中一直有疮疤,让人一揭,恨不得挖个洞钻到地下,这绝对是败而耻败而伤的状态。

于禁从降蜀到降吴再到回魏,总共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可回到曹魏时,这位虎威将军“须发皓白”,虽然只有四个字,可足以说明他降后身心俱伤。孙权为了向曹魏示好,缓解斩杀关羽后来自蜀汉的压力,没有为难于禁,可孙权的部下对于禁十分鄙视。一次,孙权和于禁骑马同行,孙权的参谋虞翻看到后,扬鞭准备抽打,愤怒地说:“你一个投降的人,有什么资格同我家主公同行?”另一次,孙权宴请群臣,于禁看到东吴众臣鄙视的眼光,忍不住失声痛哭,虞翻当众骂道:“你是在装可怜,想博得大家的同情和宽恕吗?”于禁止泣装笑,事后还称赞虞翻的品格,认为他忠于主公。可见于禁因败而伤到了何种程度。这倒使我想起关羽当年被曹操擒获的情景:下邳被曹操攻破,关羽战败而降,曹操重赏其房宅、美女、金帛,多次宴请,还荐其为汉寿亭侯。可关羽心地坦荡,败而不耻,败而不伤,降而不移其志,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降将被人鄙视、受人戏谑,是不可避免的。史书中尽管没有相关记载,但可以肯定,于禁在东吴的待遇,关羽在曹魏是一定会有的。只不过,关羽任何场合都不失雄将之风,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决不会有哭哭啼啼的软弱样,更不会有止泣而笑、违心恭维的娘娘腔。心中有着定心盘,败而降在关羽心中,只不过是战场中的暂停歇息,养精蓄锐,反刍败况,以利再战。因此,他对前来试探的张辽明确说,自己与刘备,誓同生死,决不会留在曹营。不过,要等立下战功,报答曹操恩情后才离开。关羽败得坦然,果不食言,在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后,千里走单骑,直奔刘备而去。

将不善败,绝不仅仅是兵家之事,它关系到人的性命。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时,只有46岁,正是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如果他能像司马懿说的那样,“败而不耻,败而不伤”,从从容容,堂堂正正,不为名利所累,真正从败中反思,回到曹营重振雄风,用自己的实绩,回击各种鄙视他的言行,他的一生一定是不败之将!

编辑:毛蕴劼

审核:曾海蓉


131

□ 滴石水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于禁降蜀。不日,吕蒙率军白衣渡江,斩杀关羽,于禁降吴。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将于禁送回曹魏,“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死。”(《三国志·魏书·于禁传)王歆、司马光等评论此事,说魏文帝此举“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认为曹丕不该如此羞辱于禁。作为帝王,曹丕此举确实有失君主风范,不过我很不解,于禁见这一幅画,就至于“惭恚发病死”吗?综合研究各种史料,我认为根源是于禁不善败。

于禁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曹操曾说他“胜过古代名将”,一生驰骋沙场,久经善战。“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王沈在《魏书》中如此认为。司马懿也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失。”然而,仅此一役,于禁人生彻底反转。

胜败乃兵家常事,更别说小战天天有大战三六九的三国时期了。魏、蜀、吴的帝王将相,有几个没有打过败仗呢。吃了败仗,三国名将中降于敌的不胜枚举。张辽、张郃、徐晃,关羽、马超、姜维、潘濬、甘宁、孟达、黄权……都曾战败而降。古代战场,兵血锋忍,弹尽粮绝,援兵不继,降不可耻。司马懿对战败有另一番见解。当年,他与诸葛亮对峙时,曾经兵败,被蜀军抢了陇上小麦,数倍于敌的魏军将士十分不满,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急匆匆地跑到司马懿大帐,发泄憋屈之言。可此时司马懿正在淡定地打着五禽戏,他打罢用白巾擦了擦手,对两个儿子说:“打仗,先要学的就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初听此语,感觉有点荒谬,细细悟悟,可谓精辟之极。

于禁就是没有“败而不耻,败而不伤。”他见到那幅画,心中有些不好受很正常,但大可不必惭恚而亡,因为他数十年戎马生涯,跟随曹操讨董卓、剿吕布、平黄巾、破袁绍、平张鲁,为曹魏立下无数次战功,夺得无数城池,斩杀无数敌将,在军中享有盛名,被曹操拜为虎威将军。襄樊之败,咎不在禁。于禁降后,没有和关羽、孙权合作,没有做任何损害曹魏的事情。曹丕命人作画的真实意图,只有他自己清楚。羞辱于禁是一种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曹丕看到于禁“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后,想要激其耻而发奋,虎威重现,再立新功。因为曹丕用晋楚之战中的晋国中军将荀林父和秦晋之战中的孟明视来劝慰于禁,此两名将都曾大败于敌,但都败后发奋,为国立功,最终功成名就。不管曹丕是什么动机,屈降是事实,于禁完全可以向曹魏君臣拍胸明志,再展雄风,根本不需要惭恚而亡,足见于禁深陷此败的耻辱之中,心中一直纠结的是败降的名和利,而非败中的教训。心中一直有疮疤,让人一揭,恨不得挖个洞钻到地下,这绝对是败而耻败而伤的状态。

于禁从降蜀到降吴再到回魏,总共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可回到曹魏时,这位虎威将军“须发皓白”,虽然只有四个字,可足以说明他降后身心俱伤。孙权为了向曹魏示好,缓解斩杀关羽后来自蜀汉的压力,没有为难于禁,可孙权的部下对于禁十分鄙视。一次,孙权和于禁骑马同行,孙权的参谋虞翻看到后,扬鞭准备抽打,愤怒地说:“你一个投降的人,有什么资格同我家主公同行?”另一次,孙权宴请群臣,于禁看到东吴众臣鄙视的眼光,忍不住失声痛哭,虞翻当众骂道:“你是在装可怜,想博得大家的同情和宽恕吗?”于禁止泣装笑,事后还称赞虞翻的品格,认为他忠于主公。可见于禁因败而伤到了何种程度。这倒使我想起关羽当年被曹操擒获的情景:下邳被曹操攻破,关羽战败而降,曹操重赏其房宅、美女、金帛,多次宴请,还荐其为汉寿亭侯。可关羽心地坦荡,败而不耻,败而不伤,降而不移其志,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降将被人鄙视、受人戏谑,是不可避免的。史书中尽管没有相关记载,但可以肯定,于禁在东吴的待遇,关羽在曹魏是一定会有的。只不过,关羽任何场合都不失雄将之风,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决不会有哭哭啼啼的软弱样,更不会有止泣而笑、违心恭维的娘娘腔。心中有着定心盘,败而降在关羽心中,只不过是战场中的暂停歇息,养精蓄锐,反刍败况,以利再战。因此,他对前来试探的张辽明确说,自己与刘备,誓同生死,决不会留在曹营。不过,要等立下战功,报答曹操恩情后才离开。关羽败得坦然,果不食言,在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后,千里走单骑,直奔刘备而去。

将不善败,绝不仅仅是兵家之事,它关系到人的性命。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时,只有46岁,正是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如果他能像司马懿说的那样,“败而不耻,败而不伤”,从从容容,堂堂正正,不为名利所累,真正从败中反思,回到曹营重振雄风,用自己的实绩,回击各种鄙视他的言行,他的一生一定是不败之将!

编辑:毛蕴劼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