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事关乡村发展前景的“高频热词”,也是亿万农民对家园美、生活美的现实愿景。刚刚公布不久的2023年中央和省一号文件,更是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
如何将中央和省级相关要求落地落实?怎样将一个个目标数据转化为一处处实实在在的生动图景?近期,我市紧扣“目标任务”,出台了《镇江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本期《金色田野》,就来详细解读这一《方案》。
蓝图绘就,明确目标扎实推进
“此次《方案》的制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顺应乡村发展规律,统筹资源要素,不断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蒋勇表示,根据《方案》要求,到2025年,我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将取得更大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持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蓝图已绘就,剩下的就是一步步走向现实。
此次《方案》里细致排列了多项乡村建设任务。在强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方面,《方案》提出要加强县域规划统筹,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等各类管控边界,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到2025年,规划发展村庄基本做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一般性村庄做到应编尽编。
在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方面,《方案》提出推进农村公路通往规划发展类村庄和农村地区重要产业、旅游节点的等级公路提升建设,加强自然村(组)内部道路建设。到2025年,全市农村公路路况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95%,规划发展村庄等级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农村公路三类及以上桥梁占比达97%以上。
此次《方案》还在实施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工程方面提出,加强丘陵山区水库、塘坝蓄水、引提水工程建设。同时,提升城乡一体化供水服务水平,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到2025年全市供水保证率达100%。
实施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也是此次《方案》的一大亮点,将重点推进1980年及之前建的农房改造改善,2022年至2026年改善全市2.6万户以上农村住房。
当然,村庄环境也是检验“宜居”的重要指标。《方案》提出,要落实我市《关于“十四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持续推动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到2025年,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60%,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示范村覆盖率达30%以上,建成市级特色田园乡村50个。新建、改造提升省级绿美村庄、绿美古树村庄80个。
配套完善,数字赋能服务升级
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此次《方案》中,一大批“新、特”建设方案,为乡村建设贴上了“多元化”标签。
“在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方面,将开展农村地区配套电网改造,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推进燃气下乡,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瓶改管’工程。”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方面,将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冷库、预冷及配套设备等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推动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到2025年,全市将建设和改造县域综合商贸服务中心3个、乡镇商贸中心(含邻里中心)15个、连锁便利店12个、村级便民店130个,打造1020个优质“邮乐购”综合便民服务站。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中,《方案》提出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农村地区实现5G信号基本覆盖;发展智慧农业,支持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数字农场(牧场、渔场),积极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链数字化试点县和数字农业农村基地;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
在强配套的基础上,重服务也是此次《方案》的重头戏。《方案》提出要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到2025年,以市(区)为单位村级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改革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科学规划设置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十四五”期间全市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1家。
要素保障,多点支撑长效管护
要让《方案》顺利落地落细,首要推进的则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案》提出,要扎实推进“党旗‘镇’红、一线建功”工程,大力实施农村领域乡村振兴先锋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完善“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机制;深化村书记专业化管理,健全“抓乡促村、整县提升”工作机制;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党小组+”等做法,持续开展“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活动,推行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深化网格化治理创新,加强农村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建设,加快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深化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机制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更要紧随其后。《方案》提出,要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持续实施“乡村(社区)文艺播种计划”,打造“乡村文艺团队”,推进建设非遗传习场所3家;加强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深化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1+4+1”乡村治理,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和管理;开展“治理高额彩礼 抵制大操大办 减轻人情负担”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农民丰收节活动。
此外,一项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也离不开多重保障体系建设。《方案》在强化投入保障和金融服务,强化用地保障,强化人才支撑和引导各方力量参与以及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方面均提出明确要求。例如,各地将乡村建设作为地方政府支出的重点领域,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部分,按规定统筹安排乡村建设;推动县级按规定统筹使用相关资金推进乡村建设;支持和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乡村建设项目。同时,要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项目分级保障制度,各市、区每年单列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腾挪空间用于支持乡村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4万亩各类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任务。此外,要加强人才技术标准支撑,加大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建设人才申报职称和有关人才项目;要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建设;要扎实推进扬中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创新国家级改革试点,编制《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规范》市级地方标准,供水、供电、供气、环保、邮政等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应认真落实普遍服务要求,全面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管护。(记者 周迎 通讯员 刘常珍)
编辑:毛蕴劼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