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诚龙
天下第一泉中泠泉,位于镇江金山寺外。出金山江天寺山门往西,就可到天下第一泉。你可乘游船直接到天下第一泉;你也可以步行,沿着湖边绿道,经过湖面小桥,穿过沿湖长廊,可见湖边的云杉笔直高大,湖边上绿草茵茵,杨柳依依。湖面上,水天如镜,金山宝塔倒映水中,显得分外的清晰秀丽,犹如仙境。步行往天下第一泉,会经过云根岛,岛上有郭璞墓。
《郭弘农集》(资料图片)
一
云根岛和天下第一泉,金山寺(泽心寺)原来都在江中。
金山,第一泉,云根岛的形成都和江中岩石有关。这种岩石是一种火成岩,是由地下的岩浆侵入地壳逐渐冷却后形成的。这些岩石露出地表形成了金山的山体。根据历史记载,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明帝时期,初名泽心寺。天下第一泉又称中泠泉,据史料记载,以前泉水在长江之中,受到山石的阻挡,水势曲折流转,形成三个水曲,分为南,中,北三泠,中间一泠名中泠泉。唐代名仕刘伯刍评此泉为“天下第一”。云根岛的主体原也是长江中的一组奇石,云根岛又名云根石,石排山,笔架山等。随着沧桑变迁,长江易道,清咸丰四年始,金山开始逐渐与南岸连接。至光绪末年,金山全部与陆地相连。天下第一泉,云根岛也随金山上陆。现在的云根岛远看山形似龟,中间稍突,岛上有一堆黑石,其中有一块巨大岩石。据说,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鼻祖郭璞的墓就在下面。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闻喜)。自少博学多识,又随河东郭公学习卜筮,是两晋时期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的奇异方术,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重当世,诗文为东晋之冠。他著有《尔雅注》《山海经注》等书,并与王隐共撰《晋史》。他集历代中国风水之大成,撰写了具有古代科学思想的《葬书》《玉照定真经》等书,奠定了中国风水学的理论基础。郭璞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数十万言。
二
东晋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的王朝(317年-420年),有史书称为中汉,中晋。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有时常以江左代指东晋。都城:建康(南京)。
西晋末年,河东不宁。郭璞筮知天下将乱,家乡战乱将起,乃携亲友南迁,避地东南,安家丹阳,京口。在丹阳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
王导,系东晋的开国功臣,辅三朝君王,任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参军,是主帅的副手,或高级参谋。后王导将其推荐给其堂兄王敦任参军。随着东晋形势的变化,王敦欲举兵谋反,召集部下研究,郭璞反对。王敦命郭璞卜筮,郭璞卜后说,此举必败。王敦大怒,遂将郭璞杀害,年仅49岁。郭璞虽精通命理却又大义凛然,不畏强暴,明知自己会死于非命却誓死捍卫名节。据说郭璞此次离家赴军中之前,就已预知王敦将反,恐自己会劝阻无效,且有杀身之祸。就交代家人,死后,用船将棺材运至镇江附近金山西南面大江中。并关照:棺材沉下江后,船就开走,切不可回头张望。郭璞死后,长子郭骜率家人照郭璞嘱咐办理,用船装着他的棺材,送到镇江金山西南扬子江中。传说,棺材下江后,船正欲驶离,忽听到背后惊涛骇浪,犹如雷声轰响。家属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放心地回头一看,只见汹涌波涛的江中,凭空出现了一个小山头,十分惊奇。但就在家属回头望的瞬间,那小山头就不往上长了,定在那里。有人说,如果家属按照郭璞所嘱,不管发生事情,响起什么声音也不回头,那小山就会随波逐浪不断上长,高得超过金山,家属回头望了,就只能是后来的云根岛(石排山)。
郭璞死后葬于何处,后人有争议。据记载,东晋皇帝在平王敦叛乱后,思璞忠烈,追认其为弘农太守,在建康(南京)玄武湖畔建了他的衣冠冢,至今还在,被称为郭璞墩(郭仙墩)。在玄武湖公园还建了郭璞纪念馆,详细介绍了郭璞的生平。虽说郭璞葬于金山似乎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但是自古以来,郭璞墓在云根岛,确是文人学士的一致公认。
三
中国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在镇江府做过通判,他对镇江是比较了解的。他考察过当时还处在江中的云根岛和郭璞墓。他在后来去夔州任通判时,曾写下《入蜀记》日记,后人夸其日记:“繁简得中,总略有要……读之可想见其人其事……足以为记游之法矣。”《入蜀记》中记载“二十八日(作者注:是为宋乾道六年六月,即1170年),夙兴观日出。江中天水皆赤,真伟观也。因登雄跨阁,观二岛。左曰鹘山,旧传有栖鹘,今无有。右曰云根岛,皆特起不附山,俗谓之郭璞墓。”虽寥寥数语,但已知,在宋陆游那个年代,江中的云根岛就是郭璞墓,已是官俗皆知的事实了。历代文人学士,有不少写诗吟词拜祭郭璞墓。元代王恽诗曰“葬法人传冠古今……孤坟何故葬江心。”元代冯子振诗曰:“问僧何处风涛险,郭璞坟前浪打篷。”曾在镇江府任职的元代诗人萨都剌诗曰“当年郭璞因何事,来葬江心作浪传。”明代日本使臣中心叟曾来到金山,凭吊郭璞墓,并作诗云:“遗音寂寂锁龙门,此日青囊竟不闻;水底有天行日月,墓前无地拜儿孙。”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按御史、曾任顺天府尹的黄吉士,为郭璞立了块墓碑,上刻“晋赠弘农太守郭璞之墓”。此碑,多年前作者曾在岛上见过,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郭璞死后葬江中,但其墓过去却从未被水淹没过。清刘名芳编《金山志》因此有这样的文字记载:“相传郭璞葬此,有石碣,虽江水泛滥,不没。” 宋张蕴《金山》中亦称:“江身台殿切空云,夜月鱼龙影不分,八十老僧相引说,潮痕不上郭公坟。”
郭璞墓真是与众不同。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其母死后葬于暨阳(现靖江),去水百步。当时,不少人都极力反对,郭璞却说“当即为陆矣”。后,母葬处渐成桑田,成了附近最好的风水宝地,郭家也因此一直兴旺。正史《晋书·郭璞传》记载了此事。还记载了郭璞在母墓地写下的诗:“北阜烈烈,巨海混混,累累三坟,惟母与昆。” 意思是说,北面的山冈高峻,大江奔流不息。这里垒起了三座高坟,里面长眠着我的母亲和哥哥。足见郭璞知天文地理,能预见到桑海之变。对于这段史料,考古学上也给出了充分的支持。据《靖江县志》记载,在乾隆初年,老百姓曾挖出过郭璞母亲的墓志,上面有“郭璞暨阳”等字。无独有偶,该墓碑在上世纪的“十年浩劫”时期,再次被当地百姓挖出。然而相同的是,人们出于对先贤的敬畏与尊重,两次都将石碑再次掩埋以免墓葬受到损坏。他把自己葬于江中,也一定是因为预料到若干年后石排山会与金山一样从江中登陆的。郭璞南迁后,他家后人就分散在安徽、江苏一带。我的镇江郭姓朋友就清楚地记得,从小就随家中老人每年去云根岛祭拜祖先郭璞,以前从没间断,而且也有安徽等外地上辈亲属曾来商量修建云根岛祖坟之事。只是随着岁月流逝,家中祖上知事的已去,亲戚少了往来,有些事也无人知晓,基本淡忘了。
四
浙江省温州市郭公山上有座郭璞雕像。此山是以郭璞来命名的。郭璞像底下的介绍文字称:“东晋明帝大宁元年(323年)置永嘉郡,请郭璞为之卜城(通过卜筮,如何建城)。郭璞登临此山查看地形,见九山环列,犹如北斗星座,依山控海,形势险要,故建议跨山筑城,可长保安逸。瓯人为纪念郭璞卜城,将西郭山改名郭公山,并在山下建郭公祠,相传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名鹿城,又名斗城,是为温州建城之始。”
在中国文化史上,郭璞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是当时无人能及的博学奇才。他不仅在游仙诗、山水赋创作上有开创性成果,而且为发展训诂学、神仙学作出重大贡献,因而后代称他为文学家、语言学家、神仙家等。朱自清就曾说:游仙之作,以仙比俗,郭璞是创始人。《中国通史简编》作者范文澜评价:(郭璞)所作《游仙诗》,文采鲜明,异于玄言诗的平淡。
国内著名的环境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曾应邀到镇江举办讲座。课前他去凭吊了郭璞墓,并在讲座中介绍了郭璞对中国风水学和中国城市规划学的开拓性贡献,曾引起镇江有关部门的兴趣和重视。郭璞曾经在当时的镇江做过参军,死后他看重镇江并葬于镇江,其后人也确实世代在镇江居住。从民间演绎和史实方面看,剔除一些受到时代局限的糟粕,仍然可以看到郭璞学术理论的科学光彩。他是一位值得镇江宣传,纪念的古代科学家。
编辑:朱超
审核: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