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美文 | 东乡的情怀

©原创 2023-02-04 14:18

今日镇江讯  春节期间,我的同窗蒋丰华,在群里转发了凤凰传媒总编徐海的《东乡方言》,读后激发了我对家乡的深层情怀。

东乡到底在什么地域?她非甘肃的东乡(回族自治县),而是特指镇江(丹徒)东面的特定地域,其独特的方言、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等。

说起镇江东乡,大至包括大港、大路、姚桥、儒里、石桥、丁岗、基庄以及谏壁的甸上和苦竹一带。丹阳的埤城、后巷部分区域也属东乡话范畴,这里都是典型的吴侬细语和江淮官话的复合体。这种独特的方言,有其魅力所在,外地人一般听不来。他们感到东乡人说话语速太快、太绵,似鸟儿在唱歌,就是听不懂在说什么。当东乡人与东乡人闲聊或说事时,他们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只能从我们交流的面容、手势、眼神、语气的轻重缓急等方面去判断,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成是败。即便骂人,外地人一般也听不懂。即使我们骂他(们),他(们)也不知道,还赔着笑脸,嘿嘿应付。

东乡地域方言的形成,可能与水系的分布、土壤的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先说太平河,东至新河口(入夹江),一路往西,经后巷、埤城、丁岗、基庄、苦竹(连接长江),可以说太平河两岸的芸芸众生,语系基本一致,生活习惯也相近。

再看沙腰河,由儒里王里桥(夹江)一路走向西北方向,经杨家桥、蒋岸桥、土地桥(解放)、永八桥、吴家沙、小港、圌山、长征、五峰山,入长江主流。语音柔和甜畅,美食高度一致,长鱼汤,红烧羊肉、三鲜(刀鱼、鲥鱼、河豚),秧草、芦蒿、竹笋、马兰头等等。

捆山河,由华山的闸头桥接入太平河(直通夹江),一路向北,经华山、夏庄、祝家、小港、横山、绍隆寺连长江主航道。

东乡北面、东面都被长江和夹江环绕。甘甜的长江水,滋润着这片特有的沙质土壤。质地松软,矿物、氨基酸特别丰富。东乡的常住人口28万,由于水系的发达,土地松软,灌溉方便。更是同饮长江活水,又是水稻、三麦、山芋等主产区,这里养育了世代百姓。

由于通婚地域相对狭窄,选择范围较小。因此语言接近,生活习惯也接近,形成独特的东乡方言一点也不奇怪了。有些东乡话外地人简直不可理喻:“滴瓜”“没吭子”“闷恐子”“蒙哈子”“老鸦”“蒲草窝子”“看青”“嬉夜”等等……

东乡还有姓氏的分布,可能也是形成独特方言的主要因素。南有朱张,北有赵王,当中夹了个“吴”大郎。朱姓主要分布在儒里、后巷,然后逐步向西(太平河两岸)迁移。如罗汉荡、汉汉荡、黎家荡、上社、闸头桥……张姓与朱姓是世代老表,亲上加亲。赵姓主要积聚地是大港一带,王姓以0北王巷、王岳观及周边都有散落或迁徙杂住。吴姓由土地桥、株树头、西墙门,永八桥、吴桥、长征等地域,沿沙腰河两岸广为散布。这几门大姓以姻亲为纽带,附加其他姓氏的联姻。语言语音的交融和沟通,似乎是东乡方言形成的主要因素。

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浪潮,风起云涌,一日千里。镇江新区的成立,产业的大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为交流方便,大家都在使用普通话,且越来越普及,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东乡话也在悄然发生着微妙变化。

期待东乡人讲好更多的东乡故事,挖掘更多东乡文化。(朱建华)

编辑:朱超

审核:曾海蓉


199

今日镇江讯  春节期间,我的同窗蒋丰华,在群里转发了凤凰传媒总编徐海的《东乡方言》,读后激发了我对家乡的深层情怀。

东乡到底在什么地域?她非甘肃的东乡(回族自治县),而是特指镇江(丹徒)东面的特定地域,其独特的方言、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等。

说起镇江东乡,大至包括大港、大路、姚桥、儒里、石桥、丁岗、基庄以及谏壁的甸上和苦竹一带。丹阳的埤城、后巷部分区域也属东乡话范畴,这里都是典型的吴侬细语和江淮官话的复合体。这种独特的方言,有其魅力所在,外地人一般听不来。他们感到东乡人说话语速太快、太绵,似鸟儿在唱歌,就是听不懂在说什么。当东乡人与东乡人闲聊或说事时,他们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只能从我们交流的面容、手势、眼神、语气的轻重缓急等方面去判断,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成是败。即便骂人,外地人一般也听不懂。即使我们骂他(们),他(们)也不知道,还赔着笑脸,嘿嘿应付。

东乡地域方言的形成,可能与水系的分布、土壤的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先说太平河,东至新河口(入夹江),一路往西,经后巷、埤城、丁岗、基庄、苦竹(连接长江),可以说太平河两岸的芸芸众生,语系基本一致,生活习惯也相近。

再看沙腰河,由儒里王里桥(夹江)一路走向西北方向,经杨家桥、蒋岸桥、土地桥(解放)、永八桥、吴家沙、小港、圌山、长征、五峰山,入长江主流。语音柔和甜畅,美食高度一致,长鱼汤,红烧羊肉、三鲜(刀鱼、鲥鱼、河豚),秧草、芦蒿、竹笋、马兰头等等。

捆山河,由华山的闸头桥接入太平河(直通夹江),一路向北,经华山、夏庄、祝家、小港、横山、绍隆寺连长江主航道。

东乡北面、东面都被长江和夹江环绕。甘甜的长江水,滋润着这片特有的沙质土壤。质地松软,矿物、氨基酸特别丰富。东乡的常住人口28万,由于水系的发达,土地松软,灌溉方便。更是同饮长江活水,又是水稻、三麦、山芋等主产区,这里养育了世代百姓。

由于通婚地域相对狭窄,选择范围较小。因此语言接近,生活习惯也接近,形成独特的东乡方言一点也不奇怪了。有些东乡话外地人简直不可理喻:“滴瓜”“没吭子”“闷恐子”“蒙哈子”“老鸦”“蒲草窝子”“看青”“嬉夜”等等……

东乡还有姓氏的分布,可能也是形成独特方言的主要因素。南有朱张,北有赵王,当中夹了个“吴”大郎。朱姓主要分布在儒里、后巷,然后逐步向西(太平河两岸)迁移。如罗汉荡、汉汉荡、黎家荡、上社、闸头桥……张姓与朱姓是世代老表,亲上加亲。赵姓主要积聚地是大港一带,王姓以0北王巷、王岳观及周边都有散落或迁徙杂住。吴姓由土地桥、株树头、西墙门,永八桥、吴桥、长征等地域,沿沙腰河两岸广为散布。这几门大姓以姻亲为纽带,附加其他姓氏的联姻。语言语音的交融和沟通,似乎是东乡方言形成的主要因素。

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浪潮,风起云涌,一日千里。镇江新区的成立,产业的大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为交流方便,大家都在使用普通话,且越来越普及,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东乡话也在悄然发生着微妙变化。

期待东乡人讲好更多的东乡故事,挖掘更多东乡文化。(朱建华)

编辑:朱超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