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乾隆南巡18次过镇江,都留下了哪些诗作?

2017-07-26 11:24

乾隆南巡曾18次过镇江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清高宗弘历(下文称乾隆)曾6次南巡江浙。南巡期间,他曾多次经过镇江(含镇江江面及郊区和城区)。据笔者对《清史稿·高宗本纪》《清鉴易知录》《清史编年(乾隆朝)》等有关记载,并与《光绪丹徒县志》卷首所录乾隆过镇江所作诗写作时间的综合考察所见,他南巡过镇江的行程是:南下时,是由瓜洲渡江至金山,然后游焦山和北固山等,离开镇江;“回銮”时,是先至金山(只有1次是先至焦山再至金山),前往江宁(今南京),然后又由江宁至金山渡江北上。他每次在镇江逗留的时间,是1天到2天。这些情况,在他的过镇江所作的诗文中都可找到确凿证据。因此,可以肯定,乾隆6次南巡中曾有18次往返于镇江。就经过的次数而言,在乾隆南巡往返所经过的所有府县中,这一点显然是遥遥领先,也可以说是最多的。之所以如此,显然与镇江在乾隆南巡经过的府县中所具有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乾隆南巡过镇江有一个特点,就是多走水路,在镇江的活动范围也大多在江上和江边的“三山”,尤其是金山,只有少数例外。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引江南总督主编的《南巡盛典》记载,乾隆入江南后,“江南皆水程”;只有苏州至灵岩、杭州至西湖、绍兴至禹陵等处走“旱路”。从乾隆过镇江的情况看,也是如此。镇江是他进入江南的第一站,也是他离开江南的最后一站。在他的过镇江所作诗中,我们看到,他初次过镇江时是在游览“三山”以后,就在北固山“舍舟而登陆”(《甘露寺和苏轼韵》),为“迂途城市观民俗”而“暂舍行舟策玉骖”(《润州道中作》),走陆路过镇江;他第2次南巡到镇江后,又是在游览“三山”后,在北固山“江干跋玉马”(《甘露寺》) 舍舟登陆,“十里鸣鞭过润州”(《过镇江府城》)。这是他南下过镇江仅有的两次走陆路并经过“城市”或“府城”。在第2次南巡北返至焦山时他也曾乘马自丹徒至象山,然后渡江至焦山(《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至焦山作》),这是他由杭州北返过镇江时,仅有的一次走陆路,也是仅有的一次先至焦山,再至金山。其余的15次过镇江,他都是走水路,而且都是先到或只到金山。据笔者统计,他6次南巡中,除了17次(另1次待考)至金山外,又曾7次至焦山,6次至北固山。


 乾隆镇江诗的特点和价值

 据《光绪丹徒县志》所录,乾隆6次南巡过镇江所作诗共有115题143首。这些诗,姑且称之为他的镇江诗。它们所吟咏的是镇江的山川风物和史事民情,金山诗最多,焦山诗次之,北固山诗更少,其他方面的也不多。它们的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镇江的山川风物几乎一无例外地表达了喜爱赞誉之情。从开始进入镇江,乾隆就在《渡江驻跸金山作》等诗中一再称赞金山为“福地”,在《游焦山作歌》中说:“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坦其腹。”在《润州道中作》说:“山染青螺水绿涵,今朝春色识江南。”“诗人月旦非唐突,第一江山果润州。”“到处摩肩户口多,百年休养际熙和。”直到最后一次南巡过镇江时,他的《金山五叠旧作韵》仍说:“于此自然能远俗,到斯谁不曰登仙?”《题文宗阁叠庚子诗韵》仍称镇江为“南国崇文地”。要之,在他所有的镇江诗中,并没有看到任何批评镇江山川景物和风俗民情的语句。

 其二,乾隆在观赏镇江的山川形胜时,往往是以富有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的身份,并且往往从儒家思想出发,在诗中针对有关史事抒发感慨和议论。例如,初至镇江所作《润州道中作》诗中说:“长江天堑古称雄,守险何如守德崇。此日往来成坦途,殷殷保泰惕予衷。”而在《甘露寺和苏轼韵》中,他更是用大段文字叙写和议论“卧龙筹阿瞒”,“萧梁更妄佛”,“卫公”李德裕“葬舍利”。同时,在他的许多长篇诗作中,往往都少不了大段议论,一些议论也不见得精彩。这使得他的多数长篇诗作不如短篇形象生动,富有情致。例如,他的《甘露寺和苏轼韵》就不如《润州道中作》“长江天堑古称雄”那一首出色。而他的一些短篇也往往是优于长篇。例如《金山雨望作》写道:“细雨飞来箭发弦,江波接上势如连。须臾云敛千峰净,缀目晴光会一川。”写云雨阴晴变化,就相当传神入妙。

 其三,乾隆的镇江诗还喜欢逞现才情,挥洒笔墨。他喜爱运用前人或自己的一些诗的诗题、诗韵或诗体,反复吟咏。有的诗同一个题目,每次南巡都写1篇,6次南巡多达6篇,例如他的《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六叠苏东坡韵》就是从首次南巡开始,每次写1篇,到第6次南巡是“六叠东坡韵”。诸如此类的诗多达五六十首,约占他的过镇江诗的一半。此类诗,如果说前一两首尚有可以称道之处,那么后面就不免有江郎才尽、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使他的多数长篇同题诗作,前一两篇大多好于后几篇,成为他的过镇江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总的说来,乾隆的镇江诗,就艺术而言,佳作不多,写得较好的有《游焦山作歌》(“金山似谢安”)《润州道中作》(“山染青螺水绿涵”)《过镇江府城》(“焦山稳渡紫霞舟”)《金山雨望作》(“细雨飞来箭发弦”)等。今天,我们之所以关注他的过镇江诗,当然不是由于它们有多高的艺术价值,而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和文化价值。首先,乾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和杰出的历史名人,他的6次南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他是中国历史上经过镇江次数最多的非镇江籍皇帝,也是咏镇江诗最多的皇帝。他的镇江诗真实地反映了他南巡时在镇江的活动和思想感情。例如,《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六叠苏东坡韵》说:“弗肯深居九户耽,感言于迈江之南。翕河观民法圣祖,巡数亦符两其三。”《金山寺五依皇祖诗韵》说:“治安端在万民和,钦仰尧勋自励多。即此林林迓銮者,心诚如保中云何?”在这些诗中,弘历对于自己南巡的原因、目的、方式等都说得很清楚。有意思的是,他对“林林迓銮”的官民“中”即内心是否“和”,相当关切,显示了他的忧虑。诸如此类,对于我们了解他南巡以及过镇江的情况具有文献价值。

 其二,乾隆南巡过镇江,到过“城市”以及不少镇江的名胜景点,其中,大部分景点今天仍然存在,有些已经消失,而今天镇江城市的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乾隆的镇江诗,对于我们了解当时镇江及相关名胜景点的实际,丰富镇江及相关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对于我们今天传承历史文化,发展镇江的文化事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因而值得注意,应当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作者:乔长富

责任编辑:吴悠

40

乾隆南巡曾18次过镇江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清高宗弘历(下文称乾隆)曾6次南巡江浙。南巡期间,他曾多次经过镇江(含镇江江面及郊区和城区)。据笔者对《清史稿·高宗本纪》《清鉴易知录》《清史编年(乾隆朝)》等有关记载,并与《光绪丹徒县志》卷首所录乾隆过镇江所作诗写作时间的综合考察所见,他南巡过镇江的行程是:南下时,是由瓜洲渡江至金山,然后游焦山和北固山等,离开镇江;“回銮”时,是先至金山(只有1次是先至焦山再至金山),前往江宁(今南京),然后又由江宁至金山渡江北上。他每次在镇江逗留的时间,是1天到2天。这些情况,在他的过镇江所作的诗文中都可找到确凿证据。因此,可以肯定,乾隆6次南巡中曾有18次往返于镇江。就经过的次数而言,在乾隆南巡往返所经过的所有府县中,这一点显然是遥遥领先,也可以说是最多的。之所以如此,显然与镇江在乾隆南巡经过的府县中所具有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乾隆南巡过镇江有一个特点,就是多走水路,在镇江的活动范围也大多在江上和江边的“三山”,尤其是金山,只有少数例外。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引江南总督主编的《南巡盛典》记载,乾隆入江南后,“江南皆水程”;只有苏州至灵岩、杭州至西湖、绍兴至禹陵等处走“旱路”。从乾隆过镇江的情况看,也是如此。镇江是他进入江南的第一站,也是他离开江南的最后一站。在他的过镇江所作诗中,我们看到,他初次过镇江时是在游览“三山”以后,就在北固山“舍舟而登陆”(《甘露寺和苏轼韵》),为“迂途城市观民俗”而“暂舍行舟策玉骖”(《润州道中作》),走陆路过镇江;他第2次南巡到镇江后,又是在游览“三山”后,在北固山“江干跋玉马”(《甘露寺》) 舍舟登陆,“十里鸣鞭过润州”(《过镇江府城》)。这是他南下过镇江仅有的两次走陆路并经过“城市”或“府城”。在第2次南巡北返至焦山时他也曾乘马自丹徒至象山,然后渡江至焦山(《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至焦山作》),这是他由杭州北返过镇江时,仅有的一次走陆路,也是仅有的一次先至焦山,再至金山。其余的15次过镇江,他都是走水路,而且都是先到或只到金山。据笔者统计,他6次南巡中,除了17次(另1次待考)至金山外,又曾7次至焦山,6次至北固山。


 乾隆镇江诗的特点和价值

 据《光绪丹徒县志》所录,乾隆6次南巡过镇江所作诗共有115题143首。这些诗,姑且称之为他的镇江诗。它们所吟咏的是镇江的山川风物和史事民情,金山诗最多,焦山诗次之,北固山诗更少,其他方面的也不多。它们的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镇江的山川风物几乎一无例外地表达了喜爱赞誉之情。从开始进入镇江,乾隆就在《渡江驻跸金山作》等诗中一再称赞金山为“福地”,在《游焦山作歌》中说:“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坦其腹。”在《润州道中作》说:“山染青螺水绿涵,今朝春色识江南。”“诗人月旦非唐突,第一江山果润州。”“到处摩肩户口多,百年休养际熙和。”直到最后一次南巡过镇江时,他的《金山五叠旧作韵》仍说:“于此自然能远俗,到斯谁不曰登仙?”《题文宗阁叠庚子诗韵》仍称镇江为“南国崇文地”。要之,在他所有的镇江诗中,并没有看到任何批评镇江山川景物和风俗民情的语句。

 其二,乾隆在观赏镇江的山川形胜时,往往是以富有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的身份,并且往往从儒家思想出发,在诗中针对有关史事抒发感慨和议论。例如,初至镇江所作《润州道中作》诗中说:“长江天堑古称雄,守险何如守德崇。此日往来成坦途,殷殷保泰惕予衷。”而在《甘露寺和苏轼韵》中,他更是用大段文字叙写和议论“卧龙筹阿瞒”,“萧梁更妄佛”,“卫公”李德裕“葬舍利”。同时,在他的许多长篇诗作中,往往都少不了大段议论,一些议论也不见得精彩。这使得他的多数长篇诗作不如短篇形象生动,富有情致。例如,他的《甘露寺和苏轼韵》就不如《润州道中作》“长江天堑古称雄”那一首出色。而他的一些短篇也往往是优于长篇。例如《金山雨望作》写道:“细雨飞来箭发弦,江波接上势如连。须臾云敛千峰净,缀目晴光会一川。”写云雨阴晴变化,就相当传神入妙。

 其三,乾隆的镇江诗还喜欢逞现才情,挥洒笔墨。他喜爱运用前人或自己的一些诗的诗题、诗韵或诗体,反复吟咏。有的诗同一个题目,每次南巡都写1篇,6次南巡多达6篇,例如他的《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六叠苏东坡韵》就是从首次南巡开始,每次写1篇,到第6次南巡是“六叠东坡韵”。诸如此类的诗多达五六十首,约占他的过镇江诗的一半。此类诗,如果说前一两首尚有可以称道之处,那么后面就不免有江郎才尽、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使他的多数长篇同题诗作,前一两篇大多好于后几篇,成为他的过镇江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总的说来,乾隆的镇江诗,就艺术而言,佳作不多,写得较好的有《游焦山作歌》(“金山似谢安”)《润州道中作》(“山染青螺水绿涵”)《过镇江府城》(“焦山稳渡紫霞舟”)《金山雨望作》(“细雨飞来箭发弦”)等。今天,我们之所以关注他的过镇江诗,当然不是由于它们有多高的艺术价值,而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和文化价值。首先,乾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和杰出的历史名人,他的6次南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他是中国历史上经过镇江次数最多的非镇江籍皇帝,也是咏镇江诗最多的皇帝。他的镇江诗真实地反映了他南巡时在镇江的活动和思想感情。例如,《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六叠苏东坡韵》说:“弗肯深居九户耽,感言于迈江之南。翕河观民法圣祖,巡数亦符两其三。”《金山寺五依皇祖诗韵》说:“治安端在万民和,钦仰尧勋自励多。即此林林迓銮者,心诚如保中云何?”在这些诗中,弘历对于自己南巡的原因、目的、方式等都说得很清楚。有意思的是,他对“林林迓銮”的官民“中”即内心是否“和”,相当关切,显示了他的忧虑。诸如此类,对于我们了解他南巡以及过镇江的情况具有文献价值。

 其二,乾隆南巡过镇江,到过“城市”以及不少镇江的名胜景点,其中,大部分景点今天仍然存在,有些已经消失,而今天镇江城市的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乾隆的镇江诗,对于我们了解当时镇江及相关名胜景点的实际,丰富镇江及相关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对于我们今天传承历史文化,发展镇江的文化事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因而值得注意,应当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作者:乔长富

责任编辑:吴悠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