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记忆:老虎灶 往日老镇江的无限情怀

©原创 2017-07-21 10:38

 

 

       有一种记忆,让人一想起,就有暖意浮上心头:

       多年前镇江街面上有一种房子,小房里有大灶,灶膛里烧着熊熊的火,火光把进屋的人脸上映得红扑扑的;炉上一大锅热水,朝街的一面安上一排水龙头,拎水瓶、水吊子的人排成一支队伍,打水时腾起白呼呼的热气;烟筒爬上屋顶,炊烟爬上天空,时不时听见人拖着长腔喊:“让啦让啦,开水过来啦!”队伍就像波浪,分开又合上。

       这个小房就是老虎灶。

老虎灶,

镇江人俗称“茶水炉子”

拿时尚的话说,

就是开水专卖店。

“老虎灶”名源

对于“老虎灶”的名字

在镇江街头巷尾,时有传闻

一种是老虎灶的名字

与它的形状有关

 

⊙_⊙形状...

不会真和百兽之王

我虎哥长的像吧?!

因为这种烧水炉灶的块头

实在是大

远大过一般人家的锅灶

它出炭屑炉渣的膛口正对路人

犹如一个张开的硕大的老虎嘴

因此被称为“老虎灶”

还有一层意思

就是这种地方

整天都是和炭火、开水打交道

稍有不慎

就有被烫伤灼伤的危险

人们视之为猛虎

家长都告诫孩童

老虎灶不是嬉戏的地方

那个地方不好玩

充开水是大人们的事

小把戏是不去的

 

“虎口”火星四溅,虎眼瞠目溜圆

脑补了下那个画面

果然是有点凶巴巴

“老虎灶”

当年的老虎灶

门面都不很宽畅

也就是头二十个平米

半个门面砌着一个巨大的炉灶

里口是两只带木板“窝积”的储水大锅

后面一只储冷水

前面一只储温水

迎面是四只很大的汤罐

汤罐中央是一个加料口

煤炭木柴等燃料从这里添加

 

其实这才是正儿八经的

“老虎口”--它是老虎吞食的嘴巴

炉膛口只是老虎排泄的地方

老虎灶先前的燃料

大多是木柴或是锯屑刨花

鲜有烧煤炭的

当时镇江火柴厂的下脚料和报废的火柴棒

都是老虎灶不错的燃料

烧老虎灶寻的就是辛苦钱

镇江人喜欢把赚钱

称之为“寻(镇江方言读“勤”)钱”、“苦钱”

烧老虎灶寻的就是辛苦钱

每天天刚亮

灶就要烧起来

水是从井里打的

烧老虎灶需要大量的水

因此

开老虎灶要靠水井较近的地方

老虎灶的活计十分辛苦

起早带晚披星戴月

大多数人没有起床老虎灶就开张了

大多数人都熄灯休息了

老虎灶还没有打烊

真是“从鸡叫忙到鬼叫”的行当

烧老虎灶是门学问

烧老虎灶看似不复杂

其实当中是相当的有学问

四个汤罐你不能让它全部烧开

否则一时间没有人来充水

你就烧了四锅“千沸水”

那是要不得的

“水烧千开也有毒”

也不能一个不开

不然的话

充水的在门口排班

茶水炉子老板也小有尴尬

这就要把四个汤罐调教得有秩序:

有的滚开

有的将开

有的稍烫

有的温吞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

就凭操作师傅手上的功夫了

老虎灶的活不但要有技术更是要有一把力气

烧水师傅手中那只铜制木柄的大端子

为顾客充开水时一手拿漏斗一手拿水端

很有一股威猛形象,

这种大端子一天要挥舞多少次

只有烧水师傅自己有数

“老虎灶”的收入

那时一瓶水只要2分钱,

1毛钱买5个水筹,

 

天哪!

我现在的薪水要在那时候

简直要发啦...不行了,我想静静

有些店的水筹是用硬纸板剪成的小长方块,

上面盖一个店名章就成了;

有的却用一段小竹片,

上面用烧红的铁条烙一个特殊的印记就行了。

打水凭水筹,

既省得找钱,

又便于店主知道顾客的需水量。

后来有的老虎灶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改造,

不用水端子打开水,

装上了水龙头,

龙头的出水口用纱布缠上,

形成一个软管道,

充水的时候,

软管伸进水瓶口,

以免开水溅出伤人

了水龙头以后,

一些熟悉的客户充水的时候

有时也“自助”一把--将零钞往灶头一放,

自己开龙头放开水。

送货上门

有的老虎灶还有送水上门的服务

某单位如需要较多的开水

老虎灶的伙计就挑着

一副热气腾腾的、加盖子的开水桶送水上门

 

就好比现在的外卖服务

只是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配送费呢?

 

“老虎灶”的光阴里

当年的老虎灶

在镇江城谈不上星罗棋布

只能说在街头巷尾寻常可见

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老虎灶门口永远是湿流镜的

拎水瓶、水吊子的大多是街坊熟人

不论刮风下雨

每天都能在灶房碰到

这时的老虎灶就像一个公共消费空间

休戚相关日常民生

张家长李家短的

都能打听到

如今镇江城众多的老虎灶

已随着社会发展

和众多的老街老巷老屋

一起悄悄地离我们而去

那些平淡如老虎灶白开水的日子

给人们留下了香醇浓郁的记忆

 

很多传统的习俗

都在渐渐的消失

我们不能改变时间的流逝

那就珍惜当下

将这些标志性的文化

留在心里

将来,说给孩子们听......

来源:cfgcfg的博客、中国知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上海头条,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小叮当

28

 

 

       有一种记忆,让人一想起,就有暖意浮上心头:

       多年前镇江街面上有一种房子,小房里有大灶,灶膛里烧着熊熊的火,火光把进屋的人脸上映得红扑扑的;炉上一大锅热水,朝街的一面安上一排水龙头,拎水瓶、水吊子的人排成一支队伍,打水时腾起白呼呼的热气;烟筒爬上屋顶,炊烟爬上天空,时不时听见人拖着长腔喊:“让啦让啦,开水过来啦!”队伍就像波浪,分开又合上。

       这个小房就是老虎灶。

老虎灶,

镇江人俗称“茶水炉子”

拿时尚的话说,

就是开水专卖店。

“老虎灶”名源

对于“老虎灶”的名字

在镇江街头巷尾,时有传闻

一种是老虎灶的名字

与它的形状有关

 

⊙_⊙形状...

不会真和百兽之王

我虎哥长的像吧?!

因为这种烧水炉灶的块头

实在是大

远大过一般人家的锅灶

它出炭屑炉渣的膛口正对路人

犹如一个张开的硕大的老虎嘴

因此被称为“老虎灶”

还有一层意思

就是这种地方

整天都是和炭火、开水打交道

稍有不慎

就有被烫伤灼伤的危险

人们视之为猛虎

家长都告诫孩童

老虎灶不是嬉戏的地方

那个地方不好玩

充开水是大人们的事

小把戏是不去的

 

“虎口”火星四溅,虎眼瞠目溜圆

脑补了下那个画面

果然是有点凶巴巴

“老虎灶”

当年的老虎灶

门面都不很宽畅

也就是头二十个平米

半个门面砌着一个巨大的炉灶

里口是两只带木板“窝积”的储水大锅

后面一只储冷水

前面一只储温水

迎面是四只很大的汤罐

汤罐中央是一个加料口

煤炭木柴等燃料从这里添加

 

其实这才是正儿八经的

“老虎口”--它是老虎吞食的嘴巴

炉膛口只是老虎排泄的地方

老虎灶先前的燃料

大多是木柴或是锯屑刨花

鲜有烧煤炭的

当时镇江火柴厂的下脚料和报废的火柴棒

都是老虎灶不错的燃料

烧老虎灶寻的就是辛苦钱

镇江人喜欢把赚钱

称之为“寻(镇江方言读“勤”)钱”、“苦钱”

烧老虎灶寻的就是辛苦钱

每天天刚亮

灶就要烧起来

水是从井里打的

烧老虎灶需要大量的水

因此

开老虎灶要靠水井较近的地方

老虎灶的活计十分辛苦

起早带晚披星戴月

大多数人没有起床老虎灶就开张了

大多数人都熄灯休息了

老虎灶还没有打烊

真是“从鸡叫忙到鬼叫”的行当

烧老虎灶是门学问

烧老虎灶看似不复杂

其实当中是相当的有学问

四个汤罐你不能让它全部烧开

否则一时间没有人来充水

你就烧了四锅“千沸水”

那是要不得的

“水烧千开也有毒”

也不能一个不开

不然的话

充水的在门口排班

茶水炉子老板也小有尴尬

这就要把四个汤罐调教得有秩序:

有的滚开

有的将开

有的稍烫

有的温吞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

就凭操作师傅手上的功夫了

老虎灶的活不但要有技术更是要有一把力气

烧水师傅手中那只铜制木柄的大端子

为顾客充开水时一手拿漏斗一手拿水端

很有一股威猛形象,

这种大端子一天要挥舞多少次

只有烧水师傅自己有数

“老虎灶”的收入

那时一瓶水只要2分钱,

1毛钱买5个水筹,

 

天哪!

我现在的薪水要在那时候

简直要发啦...不行了,我想静静

有些店的水筹是用硬纸板剪成的小长方块,

上面盖一个店名章就成了;

有的却用一段小竹片,

上面用烧红的铁条烙一个特殊的印记就行了。

打水凭水筹,

既省得找钱,

又便于店主知道顾客的需水量。

后来有的老虎灶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改造,

不用水端子打开水,

装上了水龙头,

龙头的出水口用纱布缠上,

形成一个软管道,

充水的时候,

软管伸进水瓶口,

以免开水溅出伤人

了水龙头以后,

一些熟悉的客户充水的时候

有时也“自助”一把--将零钞往灶头一放,

自己开龙头放开水。

送货上门

有的老虎灶还有送水上门的服务

某单位如需要较多的开水

老虎灶的伙计就挑着

一副热气腾腾的、加盖子的开水桶送水上门

 

就好比现在的外卖服务

只是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配送费呢?

 

“老虎灶”的光阴里

当年的老虎灶

在镇江城谈不上星罗棋布

只能说在街头巷尾寻常可见

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老虎灶门口永远是湿流镜的

拎水瓶、水吊子的大多是街坊熟人

不论刮风下雨

每天都能在灶房碰到

这时的老虎灶就像一个公共消费空间

休戚相关日常民生

张家长李家短的

都能打听到

如今镇江城众多的老虎灶

已随着社会发展

和众多的老街老巷老屋

一起悄悄地离我们而去

那些平淡如老虎灶白开水的日子

给人们留下了香醇浓郁的记忆

 

很多传统的习俗

都在渐渐的消失

我们不能改变时间的流逝

那就珍惜当下

将这些标志性的文化

留在心里

将来,说给孩子们听......

来源:cfgcfg的博客、中国知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上海头条,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小叮当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