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唐刚:“方言土语”传递“党的声音” “历史积淀”中觅“发展赛道”

2022-11-26 14:13

今日镇江讯 走进镇江丹徒区宝堰镇团结村申公塘自然村,村头60米的路边墙壁上,20多幅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墙绘赫然映入眼帘,从禾苗播种、收获稻米到酿制米酒、售卖品尝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再现了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堰米酒的酿造技艺。

“宝堰米酒又称为'三仙酒',源自清代,当时,宝堰家家有作坊,户户有酒缸。到了清末民初时,宝堰手工米酒进入辉煌期,镇上有大小商埠200多家,酒行就有十多家……”指着这些生动的墙绘,宝堰镇团结村党委书记唐刚介绍起了宝堰米酒的悠久历史。

从一名受聘负责村里宣传工作的普通“村干部”,到远近闻名的“百姓名嘴”,再到市级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党委书记,1977年出生的唐刚多年坚持用“方言土语”传递“党的声音”,从“历史积淀”中觅“发展赛道”,在基层一线展现担当作为。

“方言土语”传递“党的声音”

唐刚在宝堰镇的工作经历可以分为两段。在调任宝堰镇团结村担任党委书记之前,从2016年开始,一直在宝堰镇宝堰村工作,负责村里的党建和宣传。

为了做好党务工作,做事情爱动脑筋的唐刚没少花心思。他不断摸索,坚持用“乡音”传递“党音”,用“小角度”讲清“大道理”,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用“土教材”讲活“新道理”,逐渐成长为丹徒区颇有些名气的“百姓名嘴”。

早在2017年,丹徒区成立村级“金山理论讲习所”,他作为首位村级宣讲员开始为基层群众做理论宣讲。为了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他挤出大量时间来阅读学习“武装”自己。

2019年1月,唐刚被丹徒区委宣传部聘请为“百姓名嘴”基层理论宣讲团成员。此后,他每年大小宣讲近60场左右,从田间地头到机关学校,从乡村一隅到省市赛台,听众累计超过5万人次。

宝堰镇被史学家称为“江南抗战第一镇”,留下了无数英雄的印记。唐刚自告奋勇地接下了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义务讲解员的重任,为的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焕发时代光芒。2017年,他用40天时间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党建综合文化展示厅,成了人们了解古镇宝堰的窗口。他还自发成立了一支由法官、律师、司法工作者组成的义务普法宣讲队,连续多年为群众开展普法教育,义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2021年3月,为期5天的江苏省首届“青绘乡村”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决赛镇江集训营在宝堰镇宝堰村开营。作为全市唯一的竞赛基地负责人,唐刚克服种种困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夺得竞赛基地资格,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迎来了一批批全省高校参与“青绘乡村”青年乡村规划师的综合设计团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曝光度。

“历史积淀”中觅“发展赛道”

2022年1月,唐刚调任宝堰镇团结村党委书记。

团结村位于宝堰镇东部,是属于茅山老区的“纯农业村”,下辖12个自然村,人口2963人,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严重。按照省、市相关目标计划,力争村集体经济每年增长40万元以上,如期实现2025年达200万元目标。发展经济是自己任上的“必答题”,如何为团结村找到自己的“发展赛道”?

为此,上任伊始,唐刚便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走访调研,把了解村情民意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制定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节点。

在多年的宣讲工作中,唐刚将“宝堰文化”归为五类:农耕文化、稻作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老街文化。在他看来,深刻认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拓展思维,实事求是地找准千年积淀中蕴藏着的发展机遇。

团结村有岳家酒坊、李家酒坊、万家酒坊、夏家酒坊等众多酒坊,但是都是小作坊,如何让小作坊撬动“大能量”?“目前我们正在打造的宝堰非遗米酒文化一条街,就串联起了老岳酒坊、李家酒坊等,要想把宝堰米酒销得更好,在把品质做好的同时,还得把故事讲好。”

堰田稻米是团结村的重要农产品。来到团结村后,唐刚启动成立稻米专业合作社,作为市级经济薄弱村,牢牢把握利用本轮消费帮扶的好政策,快速整合本村农副产品资源拓展消费渠道为百姓和集体增收。

干切牛肉、农家压榨菜籽油、申公塘村水芹菜……团结村的每一样农副产品都装在唐刚的心里,“我希望它们能够走出团结村,走出宝堰,走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此外,在唐刚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努力下,团结村王甲居家养老“同心院”项目工程快速推进,申公塘、包巷健身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成,刘甲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有序推进,涉及村民出行、环境、医疗、养老、文化等方面的民生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快人快语”的唐刚在带领大家学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带领团结村快步走在“强村富民”之路上。(朱秋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路

审核:高新

135

今日镇江讯 走进镇江丹徒区宝堰镇团结村申公塘自然村,村头60米的路边墙壁上,20多幅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墙绘赫然映入眼帘,从禾苗播种、收获稻米到酿制米酒、售卖品尝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再现了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堰米酒的酿造技艺。

“宝堰米酒又称为'三仙酒',源自清代,当时,宝堰家家有作坊,户户有酒缸。到了清末民初时,宝堰手工米酒进入辉煌期,镇上有大小商埠200多家,酒行就有十多家……”指着这些生动的墙绘,宝堰镇团结村党委书记唐刚介绍起了宝堰米酒的悠久历史。

从一名受聘负责村里宣传工作的普通“村干部”,到远近闻名的“百姓名嘴”,再到市级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党委书记,1977年出生的唐刚多年坚持用“方言土语”传递“党的声音”,从“历史积淀”中觅“发展赛道”,在基层一线展现担当作为。

“方言土语”传递“党的声音”

唐刚在宝堰镇的工作经历可以分为两段。在调任宝堰镇团结村担任党委书记之前,从2016年开始,一直在宝堰镇宝堰村工作,负责村里的党建和宣传。

为了做好党务工作,做事情爱动脑筋的唐刚没少花心思。他不断摸索,坚持用“乡音”传递“党音”,用“小角度”讲清“大道理”,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用“土教材”讲活“新道理”,逐渐成长为丹徒区颇有些名气的“百姓名嘴”。

早在2017年,丹徒区成立村级“金山理论讲习所”,他作为首位村级宣讲员开始为基层群众做理论宣讲。为了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他挤出大量时间来阅读学习“武装”自己。

2019年1月,唐刚被丹徒区委宣传部聘请为“百姓名嘴”基层理论宣讲团成员。此后,他每年大小宣讲近60场左右,从田间地头到机关学校,从乡村一隅到省市赛台,听众累计超过5万人次。

宝堰镇被史学家称为“江南抗战第一镇”,留下了无数英雄的印记。唐刚自告奋勇地接下了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义务讲解员的重任,为的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焕发时代光芒。2017年,他用40天时间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党建综合文化展示厅,成了人们了解古镇宝堰的窗口。他还自发成立了一支由法官、律师、司法工作者组成的义务普法宣讲队,连续多年为群众开展普法教育,义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2021年3月,为期5天的江苏省首届“青绘乡村”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决赛镇江集训营在宝堰镇宝堰村开营。作为全市唯一的竞赛基地负责人,唐刚克服种种困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夺得竞赛基地资格,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迎来了一批批全省高校参与“青绘乡村”青年乡村规划师的综合设计团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曝光度。

“历史积淀”中觅“发展赛道”

2022年1月,唐刚调任宝堰镇团结村党委书记。

团结村位于宝堰镇东部,是属于茅山老区的“纯农业村”,下辖12个自然村,人口2963人,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严重。按照省、市相关目标计划,力争村集体经济每年增长40万元以上,如期实现2025年达200万元目标。发展经济是自己任上的“必答题”,如何为团结村找到自己的“发展赛道”?

为此,上任伊始,唐刚便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走访调研,把了解村情民意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制定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节点。

在多年的宣讲工作中,唐刚将“宝堰文化”归为五类:农耕文化、稻作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老街文化。在他看来,深刻认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拓展思维,实事求是地找准千年积淀中蕴藏着的发展机遇。

团结村有岳家酒坊、李家酒坊、万家酒坊、夏家酒坊等众多酒坊,但是都是小作坊,如何让小作坊撬动“大能量”?“目前我们正在打造的宝堰非遗米酒文化一条街,就串联起了老岳酒坊、李家酒坊等,要想把宝堰米酒销得更好,在把品质做好的同时,还得把故事讲好。”

堰田稻米是团结村的重要农产品。来到团结村后,唐刚启动成立稻米专业合作社,作为市级经济薄弱村,牢牢把握利用本轮消费帮扶的好政策,快速整合本村农副产品资源拓展消费渠道为百姓和集体增收。

干切牛肉、农家压榨菜籽油、申公塘村水芹菜……团结村的每一样农副产品都装在唐刚的心里,“我希望它们能够走出团结村,走出宝堰,走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此外,在唐刚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努力下,团结村王甲居家养老“同心院”项目工程快速推进,申公塘、包巷健身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成,刘甲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有序推进,涉及村民出行、环境、医疗、养老、文化等方面的民生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快人快语”的唐刚在带领大家学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带领团结村快步走在“强村富民”之路上。(朱秋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路

审核:高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