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龚舒林:从乡村教师到乡土文化守护者

2022-11-24 17:34 今日镇江  

今日镇江讯  “解氏宗祠建于明代中期,是解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已经有将近600年的历史了”“清光绪年间因解氏家族创下‘一榜五进士’辉煌,御赐‘文魁’匾额,可见该祠堂的显赫”……近日,“镇能拍”摄影团航拍大队的22名摄影爱好者来到位于镇江新区的解氏宗祠,一位主动拿起话筒,为大家讲解宗祠历史文化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图片说明:充当义务讲解员的龚舒林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这位老人就是龚舒林,没有任何准备,却对解氏宗祠如数家珍,正是源于他对东乡的熟稔,对东乡文化的深刻研究。

走进大路镇小港村龚舒林的家,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两层小楼房,在村子内众多新式房子中依然显眼,青墨色的外墙和门前的池塘相映成趣,门前的小菜园也被龚舒林的爱人打理的井井有条,种上了应季的蔬菜。“我们在这住了三十年了,盖房子的砖瓦还是当年和父亲一起用板车,一车车的从他任教的石桥乡榭庄小学附近的砖瓦厂拉回来。”龚舒林说。

从清朝末年曾外祖父当私塾先生开始,到龚舒林这一代,这个家庭四代人接力执教乡梓,“桃李满东乡”。在附近,只要提到“龚老师”家的人和事,大家都是交口称赞。他们长期坚持济困助危,对村里的贫困家庭进行经济扶助,资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帮扶英年早逝的同学遗孤直到大学毕业;修桥补路,多年来自掏腰包,维护村居道路、清理池塘杂草;严谨治学,自费订阅多份报纸,小家成了周边邻居的阅读中心。

受父辈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从师范学校毕业,龚舒林来到父亲曾经执教过的学校——延安小学任教,在延安小学停止办学后,他被调到大路中心小学担任副校长,直到2016年退休。“父亲一辈子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老师为追求,他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龚舒林说。

数多年的教师生涯,在龚舒林身上积淀了深刻的对教育、对学生的爱。现在已经在江苏大学读研的小何(化名)是龚舒林曾经资助过的孩子之一。小何父母都患有精神疾病,之前一直由外婆照顾。在她初三的时候,父亲走失,外婆溺水身亡。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小何却面临着失学的困境。得知这一情况后,龚舒林立即来到小何家中。“你放心去读书,上学的费用我来负责。”面对着不知所措的小何,龚舒林郑重承诺。

为了解决小何的后顾之忧,龚舒林首先自己拿了3000块钱,联系了相关媒体,为小何母亲办理了住院手续。随后,他又和爱心人士一起为小何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账户,每个月固定向账户中打入费用;逢年过节,为小何家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节假日小何回家时,带她上街买衣服、学习用品……

在龚舒林和爱心人士的共同帮助下,小何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进入大学。“孩子很争气,进入大学后开始勤工俭学,不再让我们资助她,如今已经读研了。”龚舒林说,四代人接力执教,他最见不得的就是孩子失学,“读书受教是改变命运最主要的途径,在我的能力范围内,一定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关心身边的孩子,同样也关心远方的孩子。2010年,龚舒林和同事一起远赴贵州都匀市石龙乡谷林小学支教,后来,以他们的故事实录的《为了大山里的牵挂》一片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专题类金奖。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一个月的短期支教结束归来后,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深深印在了他的心上。“当时,那些孩子星期天下午到校,星期五下午离校。来的时候,有人抱个南瓜,有人带两碗米,交给学校,这就是他们那一周的伙食。”龚舒林说,学校里有60多个孩子,住在由乡卫生院改建的宿舍里,床上没有蚊帐,没有席子,就睡在床板上。

回来后,在龚舒林的积极牵线下,镇江新区一家爱心企业为学校所有学生捐助了蚊帐、暖席以及全套洗漱用品;一名爱心人士为所有学生捐赠了民族服装、书包等。他还促成了镇江新区3所学校与谷林小学对口帮扶,全力将江苏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大山,多批老师先后再赴谷林小学,将爱心传承。

退休后,龚舒林担任了大路镇老年大学校长,为当地老百姓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文化养老搭建平台,办学成果获社会好评,荣获省级示范老年大学称号,他本人被评为2019年江苏省“百佳优秀文化老人”。2013年,他还开办了《土人说事》文化栏目,成了当地新媒体的金牌栏目,被镇江市委宣传部授予“镇江市十佳网民”,2015年被评为镇江市“优秀阅读推广人”。

作为一名“老东乡”,龚舒林对镇江东乡这片历史文化深远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随着城市化进程,不少村庄面临着拆迁的问题。为了留下“乡愁”,他做了一件事情——为大路镇所有古民居拍照,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迁及美丽风光、人文历史。“我个人能力有限,主要是拍砖雕、木雕等。”

就这样,背着相机,他走村串乡,采访、拍摄,挖掘、收集珍贵的乡村民俗资料,在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等提供大量史料照片和文字作品的同时,也为东乡的父老乡亲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忆。现在,常有东乡的后人从外地赶来,向龚老师“讨”几张自家老宅的照片,慰藉游子乡愁。

2020年,龚舒林家庭收获了一项荣誉——“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从“爱生如子”的乡村教师到“留住乡愁”的乡土文化守护者,龚舒林说,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事,还有很多人做得比他更好,“只要生命不息,这些事我就会继续做下去。”(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编辑: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


175

今日镇江讯  “解氏宗祠建于明代中期,是解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已经有将近600年的历史了”“清光绪年间因解氏家族创下‘一榜五进士’辉煌,御赐‘文魁’匾额,可见该祠堂的显赫”……近日,“镇能拍”摄影团航拍大队的22名摄影爱好者来到位于镇江新区的解氏宗祠,一位主动拿起话筒,为大家讲解宗祠历史文化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图片说明:充当义务讲解员的龚舒林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这位老人就是龚舒林,没有任何准备,却对解氏宗祠如数家珍,正是源于他对东乡的熟稔,对东乡文化的深刻研究。

走进大路镇小港村龚舒林的家,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两层小楼房,在村子内众多新式房子中依然显眼,青墨色的外墙和门前的池塘相映成趣,门前的小菜园也被龚舒林的爱人打理的井井有条,种上了应季的蔬菜。“我们在这住了三十年了,盖房子的砖瓦还是当年和父亲一起用板车,一车车的从他任教的石桥乡榭庄小学附近的砖瓦厂拉回来。”龚舒林说。

从清朝末年曾外祖父当私塾先生开始,到龚舒林这一代,这个家庭四代人接力执教乡梓,“桃李满东乡”。在附近,只要提到“龚老师”家的人和事,大家都是交口称赞。他们长期坚持济困助危,对村里的贫困家庭进行经济扶助,资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帮扶英年早逝的同学遗孤直到大学毕业;修桥补路,多年来自掏腰包,维护村居道路、清理池塘杂草;严谨治学,自费订阅多份报纸,小家成了周边邻居的阅读中心。

受父辈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从师范学校毕业,龚舒林来到父亲曾经执教过的学校——延安小学任教,在延安小学停止办学后,他被调到大路中心小学担任副校长,直到2016年退休。“父亲一辈子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老师为追求,他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龚舒林说。

数多年的教师生涯,在龚舒林身上积淀了深刻的对教育、对学生的爱。现在已经在江苏大学读研的小何(化名)是龚舒林曾经资助过的孩子之一。小何父母都患有精神疾病,之前一直由外婆照顾。在她初三的时候,父亲走失,外婆溺水身亡。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小何却面临着失学的困境。得知这一情况后,龚舒林立即来到小何家中。“你放心去读书,上学的费用我来负责。”面对着不知所措的小何,龚舒林郑重承诺。

为了解决小何的后顾之忧,龚舒林首先自己拿了3000块钱,联系了相关媒体,为小何母亲办理了住院手续。随后,他又和爱心人士一起为小何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账户,每个月固定向账户中打入费用;逢年过节,为小何家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节假日小何回家时,带她上街买衣服、学习用品……

在龚舒林和爱心人士的共同帮助下,小何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进入大学。“孩子很争气,进入大学后开始勤工俭学,不再让我们资助她,如今已经读研了。”龚舒林说,四代人接力执教,他最见不得的就是孩子失学,“读书受教是改变命运最主要的途径,在我的能力范围内,一定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关心身边的孩子,同样也关心远方的孩子。2010年,龚舒林和同事一起远赴贵州都匀市石龙乡谷林小学支教,后来,以他们的故事实录的《为了大山里的牵挂》一片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专题类金奖。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一个月的短期支教结束归来后,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深深印在了他的心上。“当时,那些孩子星期天下午到校,星期五下午离校。来的时候,有人抱个南瓜,有人带两碗米,交给学校,这就是他们那一周的伙食。”龚舒林说,学校里有60多个孩子,住在由乡卫生院改建的宿舍里,床上没有蚊帐,没有席子,就睡在床板上。

回来后,在龚舒林的积极牵线下,镇江新区一家爱心企业为学校所有学生捐助了蚊帐、暖席以及全套洗漱用品;一名爱心人士为所有学生捐赠了民族服装、书包等。他还促成了镇江新区3所学校与谷林小学对口帮扶,全力将江苏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大山,多批老师先后再赴谷林小学,将爱心传承。

退休后,龚舒林担任了大路镇老年大学校长,为当地老百姓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文化养老搭建平台,办学成果获社会好评,荣获省级示范老年大学称号,他本人被评为2019年江苏省“百佳优秀文化老人”。2013年,他还开办了《土人说事》文化栏目,成了当地新媒体的金牌栏目,被镇江市委宣传部授予“镇江市十佳网民”,2015年被评为镇江市“优秀阅读推广人”。

作为一名“老东乡”,龚舒林对镇江东乡这片历史文化深远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随着城市化进程,不少村庄面临着拆迁的问题。为了留下“乡愁”,他做了一件事情——为大路镇所有古民居拍照,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迁及美丽风光、人文历史。“我个人能力有限,主要是拍砖雕、木雕等。”

就这样,背着相机,他走村串乡,采访、拍摄,挖掘、收集珍贵的乡村民俗资料,在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等提供大量史料照片和文字作品的同时,也为东乡的父老乡亲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忆。现在,常有东乡的后人从外地赶来,向龚老师“讨”几张自家老宅的照片,慰藉游子乡愁。

2020年,龚舒林家庭收获了一项荣誉——“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从“爱生如子”的乡村教师到“留住乡愁”的乡土文化守护者,龚舒林说,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事,还有很多人做得比他更好,“只要生命不息,这些事我就会继续做下去。”(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编辑: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