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美文 | 工厂大食堂

2022-11-20 01:28 今日镇江  

我在工厂劳动、学习、生活,度过了五十个春秋,工厂大食堂的那些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70年的春天,我与来自市区各个中学的120多名学生,满怀激情地踏进了工厂大门,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员。那时,厂里正在搞基建,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每天中午时分,全厂好几百名干部、工人,会聚到大食堂用餐,很是热闹。当时的大食堂,十分简陋,是用毛竹与芦席搭建的一个大棚,夏日闷热,冬天寒冷,没有凳椅,工人们吃饭时,自带餐具,或站立或坐在几块耐火砖上。有时太拥挤,有的人干脆端着饭碗到室外露天蹲着吃。

那年月,还是计划经济年代,食堂伙食荤少素多,每天挂在窗口黑板上的菜单,就三四个菜,常规的是青菜、萝卜、白菜、菠菜、豆腐等,每份三至五分钱;荤菜是肉丝炒白菜,一角二分一份;花两角钱可以吃到烧排骨,但没有几块。当年,我们年轻人每天干体力活,消耗多,因此饭量也大。工人们每天从家里带米来,用铝制饭盒盛着,淘好后,送到食堂门口的蒸饭柜里蒸煮,中午一顿饭,一个人要吃上半斤至七、八两饭。不少职工,还时常从家里用搪瓷缸盛些烧好的菜带来。

几年后,工厂生产正常了,职工人数增加到一千余人。不久,厂里新建了一座砖瓦结构的新食堂,配有木制长条桌凳,条件大为改善。每天清晨,厂里有专人跟随大卡车赶往中华路菜场,采购满满一车新鲜蔬菜和鱼、肉等回来。食堂的十多位师傅,有的在水池里洗菜,有的用大锅铲翻炒菜肴,有的在灶台后将煤炭送进炉膛,一个个忙得热火朝天。

新食堂的花色品种不少,早上有馒头、包子、油条、稀饭供应,中午有肉、鸡、鱼、虾及各种蔬菜,夜晚还供应夜班工人的夜餐。每天中午,我们刚走到食堂门口,便能闻到阵阵菜香。记得有一年冬天的夜晚,我和几名维修工抢修生产设备至凌晨一点,一个个忙得浑身油垢,又冷又饿,厂调度室立即通知食堂值班师傅为我们几个准备了一顿热腾腾的饭菜,大家吃得有滋有味,心中感到热乎乎的。

食堂还可供开大会和集中学习使用,传达上级文件、总结表彰大会、文娱表演等重要活动都在食堂举行。印象最深的是,每到春节前,厂里会给每个职工发放一张“会餐券”,车间工人们以班组为单位,在食堂里三五人或七八人自愿组合围坐一桌,聚餐迎新年,桌上的菜肴以鱼、肉、鸡、杂烩等为主,大家边吃边谈,十分开心。

我们工厂地处城东郊,是一家国有地方大型冶金企业,工人们常年在露天环境三班制生产作业,很辛苦。记得每年夏季,厂里会组织科室人员从食堂将一桶桶火腿冬瓜汤和绿豆汤运送到高温生产岗位;服务公司设在生产区的冷饮房,24小时不间断地为工人们发放各种清凉饮料;为补充一线工人的体能消耗,后勤部门还将奶粉冲泡的牛奶,送到一线工人手中,他们干起活来更加精神了。

时代在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后,企业开始走向市场,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工人一度达到两千人左右。为适应生产经营需要,厂里又在生活区建了一个食堂,并在马路边增设小吃店、小卖部。食堂菜肴比以前更多了,不仅有一份份荤素菜可供选用,职工还可以点菜。再后来,生产岗位上的工人们可随时打电话到食堂或小吃店订餐,服务人员直接用三轮车将不同品种的盒饭送到生产班组。为保障一线生产工人的身心健康,厂里还在生活区设立了疗养灶小食堂,配有专职厨师,专为炼焦、化工生产岗位的职工服务。

后来,厂里定期安排几个食堂的厨师去市区饭店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并进行厨艺交流和竞赛,烹饪水平明显提高。有一年,我厂一位厨师参加全市首届工矿企业食堂厨艺比赛,他烧制的“清汤鱼丸”这道菜,色香味俱佳,受到评委一致好评,获得了第一名。

为改善职工生活,厂里还在附近小农场山上,建立了一个副业基地,养猪、养鸡、养鱼,每年定期给全厂职工分发鸡蛋、鱼、肉。每当厂里职工下班后用自行车驮着厂里发放的各种副食品回家时,周边农民都很是羡慕。2006年,我们厂从市东郊农村搬迁到丹徒经济开发区,厂里食堂的条件更好了,菜肴也更丰富了。

岁月悠悠,几十年过去了,工厂大食堂的一幕幕往事,让我感到那么亲切。大食堂的种种变化,也见证了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给我们一代人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文/石新民)

编辑:金凯

审核:滕建锋


222

我在工厂劳动、学习、生活,度过了五十个春秋,工厂大食堂的那些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70年的春天,我与来自市区各个中学的120多名学生,满怀激情地踏进了工厂大门,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员。那时,厂里正在搞基建,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每天中午时分,全厂好几百名干部、工人,会聚到大食堂用餐,很是热闹。当时的大食堂,十分简陋,是用毛竹与芦席搭建的一个大棚,夏日闷热,冬天寒冷,没有凳椅,工人们吃饭时,自带餐具,或站立或坐在几块耐火砖上。有时太拥挤,有的人干脆端着饭碗到室外露天蹲着吃。

那年月,还是计划经济年代,食堂伙食荤少素多,每天挂在窗口黑板上的菜单,就三四个菜,常规的是青菜、萝卜、白菜、菠菜、豆腐等,每份三至五分钱;荤菜是肉丝炒白菜,一角二分一份;花两角钱可以吃到烧排骨,但没有几块。当年,我们年轻人每天干体力活,消耗多,因此饭量也大。工人们每天从家里带米来,用铝制饭盒盛着,淘好后,送到食堂门口的蒸饭柜里蒸煮,中午一顿饭,一个人要吃上半斤至七、八两饭。不少职工,还时常从家里用搪瓷缸盛些烧好的菜带来。

几年后,工厂生产正常了,职工人数增加到一千余人。不久,厂里新建了一座砖瓦结构的新食堂,配有木制长条桌凳,条件大为改善。每天清晨,厂里有专人跟随大卡车赶往中华路菜场,采购满满一车新鲜蔬菜和鱼、肉等回来。食堂的十多位师傅,有的在水池里洗菜,有的用大锅铲翻炒菜肴,有的在灶台后将煤炭送进炉膛,一个个忙得热火朝天。

新食堂的花色品种不少,早上有馒头、包子、油条、稀饭供应,中午有肉、鸡、鱼、虾及各种蔬菜,夜晚还供应夜班工人的夜餐。每天中午,我们刚走到食堂门口,便能闻到阵阵菜香。记得有一年冬天的夜晚,我和几名维修工抢修生产设备至凌晨一点,一个个忙得浑身油垢,又冷又饿,厂调度室立即通知食堂值班师傅为我们几个准备了一顿热腾腾的饭菜,大家吃得有滋有味,心中感到热乎乎的。

食堂还可供开大会和集中学习使用,传达上级文件、总结表彰大会、文娱表演等重要活动都在食堂举行。印象最深的是,每到春节前,厂里会给每个职工发放一张“会餐券”,车间工人们以班组为单位,在食堂里三五人或七八人自愿组合围坐一桌,聚餐迎新年,桌上的菜肴以鱼、肉、鸡、杂烩等为主,大家边吃边谈,十分开心。

我们工厂地处城东郊,是一家国有地方大型冶金企业,工人们常年在露天环境三班制生产作业,很辛苦。记得每年夏季,厂里会组织科室人员从食堂将一桶桶火腿冬瓜汤和绿豆汤运送到高温生产岗位;服务公司设在生产区的冷饮房,24小时不间断地为工人们发放各种清凉饮料;为补充一线工人的体能消耗,后勤部门还将奶粉冲泡的牛奶,送到一线工人手中,他们干起活来更加精神了。

时代在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后,企业开始走向市场,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工人一度达到两千人左右。为适应生产经营需要,厂里又在生活区建了一个食堂,并在马路边增设小吃店、小卖部。食堂菜肴比以前更多了,不仅有一份份荤素菜可供选用,职工还可以点菜。再后来,生产岗位上的工人们可随时打电话到食堂或小吃店订餐,服务人员直接用三轮车将不同品种的盒饭送到生产班组。为保障一线生产工人的身心健康,厂里还在生活区设立了疗养灶小食堂,配有专职厨师,专为炼焦、化工生产岗位的职工服务。

后来,厂里定期安排几个食堂的厨师去市区饭店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并进行厨艺交流和竞赛,烹饪水平明显提高。有一年,我厂一位厨师参加全市首届工矿企业食堂厨艺比赛,他烧制的“清汤鱼丸”这道菜,色香味俱佳,受到评委一致好评,获得了第一名。

为改善职工生活,厂里还在附近小农场山上,建立了一个副业基地,养猪、养鸡、养鱼,每年定期给全厂职工分发鸡蛋、鱼、肉。每当厂里职工下班后用自行车驮着厂里发放的各种副食品回家时,周边农民都很是羡慕。2006年,我们厂从市东郊农村搬迁到丹徒经济开发区,厂里食堂的条件更好了,菜肴也更丰富了。

岁月悠悠,几十年过去了,工厂大食堂的一幕幕往事,让我感到那么亲切。大食堂的种种变化,也见证了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给我们一代人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文/石新民)

编辑:金凯

审核:滕建锋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