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网眼看镇江 争得新荣光”丨走进丹阳: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2022-11-10 21:34

今日镇江讯   11月8日下午,由镇江市委网信办策划指导、镇江市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市各有关部门和市区网信办共同主办的“网眼看镇江 争得新荣光”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再次拉开帷幕。来自中新社、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国日报网、光明网、腾讯网、凤凰网、百度网、新浪网等20余家中央、省级网络媒体和主流商业网站平台以及市内重点媒体和10余位省市重点自媒体代表走进丹阳市,用“网眼”见证丹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千年珍遗”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境内已发现的齐梁帝王陵墓有12座。南朝齐梁两代帝王都在南京称帝,死后大都归葬在丹阳,如今能确认的有11处26件南朝陵墓石刻,统称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150处国家级大遗址之一。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距今1500年左右,形体硕大、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与北方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道,代表了南北朝时期中国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虽然遭受一千五百多年风霜雪雨的侵蚀,神兽已不复当年的精致,甚至已肢体残缺;然而,它的雄浑高大而又不失生动优雅且富有夸张变化的造型,那似乎呼之欲出、蓄势待发的艺术感染力和磅礴气势依然让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

目前,丹阳正在谋划打造“南朝十二陵”石刻遗址公园,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进行旅游开发,丹阳南朝帝陵和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也已正式启动。

“针上油画” 中国第五大名绣正则绣

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的“正则绣”是由我国著名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于1921年始创的一种刺绣艺术,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正则绣既要有熟练的油画技巧,也要能掌握绣理和具有熟练的刺绣技巧。因此,正则绣须要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练习,依靠实践积累的经验来从事制作,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之久。错综复杂的工艺要求使正则绣成为珍贵的艺术作品,极具收藏价值。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方美珑工作室内,陈列了很多精美的正则绣作品。据正在创作的“绣娘”介绍,正则绣一般要刺三层以上,主要部位七、八层以上。第一层铺色,按照绣稿的轮廓和色块满刺一层底色;第二层做细,每做一处,都要照顾到整体与各个物体间的关系;第三层进行精细艺术加工,重点刺出线条的变化,光线和色彩的变化,用不同光色的深浅色线把整个绣面上的光线和色彩统一。

唱响“啷当” “天下第一团”丹剧团

丹剧是丹阳独有的地方剧种,源于丹阳地方曲艺“啷当”,俗称”笃啷当”“啷当戏”,始兴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多代丹剧人的努力,已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丹剧语言音调柔和,曲调朴实优美,既有清新的抒情色彩,又有浓郁的地方韵味;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又兼有越剧的阴柔之美。1992年,丹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作为江苏仅存的四个稀有剧种之一,丹剧的传播和传承尤为重要。为了让更多的人喜爱上丹剧,丹阳市戏剧总团不仅排演了《江姐》《天仙配》《称婆婆》等经典曲目,更是力邀国内一流编剧、导演、演员创作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丹剧大作《凤先生》,并今年6月首演大获成功,8月,《凤先生》入选了2022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

丹阳人对丹剧传承格外用心。近年来丹阳以正则小学、丹凤实验小学等8所学校为丹剧传承基地,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从小了解丹剧,培养对家乡戏的浓厚兴趣,提升青少年一代戏曲素养,为以后丹剧新生代演员的招收形成配套的人才输送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网信轩  朱超)

编辑:黄昕彤

审核:曾海蓉


157

今日镇江讯   11月8日下午,由镇江市委网信办策划指导、镇江市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市各有关部门和市区网信办共同主办的“网眼看镇江 争得新荣光”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再次拉开帷幕。来自中新社、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国日报网、光明网、腾讯网、凤凰网、百度网、新浪网等20余家中央、省级网络媒体和主流商业网站平台以及市内重点媒体和10余位省市重点自媒体代表走进丹阳市,用“网眼”见证丹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千年珍遗”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境内已发现的齐梁帝王陵墓有12座。南朝齐梁两代帝王都在南京称帝,死后大都归葬在丹阳,如今能确认的有11处26件南朝陵墓石刻,统称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150处国家级大遗址之一。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距今1500年左右,形体硕大、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与北方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道,代表了南北朝时期中国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虽然遭受一千五百多年风霜雪雨的侵蚀,神兽已不复当年的精致,甚至已肢体残缺;然而,它的雄浑高大而又不失生动优雅且富有夸张变化的造型,那似乎呼之欲出、蓄势待发的艺术感染力和磅礴气势依然让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

目前,丹阳正在谋划打造“南朝十二陵”石刻遗址公园,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进行旅游开发,丹阳南朝帝陵和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也已正式启动。

“针上油画” 中国第五大名绣正则绣

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的“正则绣”是由我国著名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于1921年始创的一种刺绣艺术,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正则绣既要有熟练的油画技巧,也要能掌握绣理和具有熟练的刺绣技巧。因此,正则绣须要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练习,依靠实践积累的经验来从事制作,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之久。错综复杂的工艺要求使正则绣成为珍贵的艺术作品,极具收藏价值。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方美珑工作室内,陈列了很多精美的正则绣作品。据正在创作的“绣娘”介绍,正则绣一般要刺三层以上,主要部位七、八层以上。第一层铺色,按照绣稿的轮廓和色块满刺一层底色;第二层做细,每做一处,都要照顾到整体与各个物体间的关系;第三层进行精细艺术加工,重点刺出线条的变化,光线和色彩的变化,用不同光色的深浅色线把整个绣面上的光线和色彩统一。

唱响“啷当” “天下第一团”丹剧团

丹剧是丹阳独有的地方剧种,源于丹阳地方曲艺“啷当”,俗称”笃啷当”“啷当戏”,始兴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多代丹剧人的努力,已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丹剧语言音调柔和,曲调朴实优美,既有清新的抒情色彩,又有浓郁的地方韵味;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又兼有越剧的阴柔之美。1992年,丹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作为江苏仅存的四个稀有剧种之一,丹剧的传播和传承尤为重要。为了让更多的人喜爱上丹剧,丹阳市戏剧总团不仅排演了《江姐》《天仙配》《称婆婆》等经典曲目,更是力邀国内一流编剧、导演、演员创作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丹剧大作《凤先生》,并今年6月首演大获成功,8月,《凤先生》入选了2022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

丹阳人对丹剧传承格外用心。近年来丹阳以正则小学、丹凤实验小学等8所学校为丹剧传承基地,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从小了解丹剧,培养对家乡戏的浓厚兴趣,提升青少年一代戏曲素养,为以后丹剧新生代演员的招收形成配套的人才输送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网信轩  朱超)

编辑:黄昕彤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