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制刷业是丹徒区的传统产业,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木质刷柄进行油漆上色,油漆的刺激性气味成为居民环保投诉热点,制刷业作为VOCs排放大户被重点监控,一时“关停”之声不绝于耳。
制刷业的出路在哪里?政府在地区发展中和生态建设中该如何作为?怎样让传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一场推动制刷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围之战”在丹徒悄然打响。
制刷业背后的选项
丹徒区的制刷业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一度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脱贫攻坚”和“强村富民”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区有各类制刷企业154家,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年产值突破10亿元。
随着人民群众对碧水蓝天的亟盼,我国环境治理要求日趋严格,有关制刷业的环保投诉在丹徒屡有发生,环保约束性指标考核压力大增,丹徒制刷业面临两难选择:一种选择是,推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由此衍生出“如何升”“向哪里转”的难题。另一种选择是,一劳永逸地“关停”,伤害的是传统产业、镇村经济和群众就业。
丹徒制刷业何去何从?这引起了丹徒区委、区政府的重视,要求科技部门为“问题工序”找出“替代方案”。2022年7月,区科技部门“奉命”从寻找“替代方案”入手积极探索丹徒制刷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诞生“水代油”工艺,成为丹徒制刷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难以想象”的“水代油”
“‘水代油’工艺是政府给丹徒制刷企业最好的礼物,摘掉了套在企业头上的紧箍。”位于谷阳镇庄泉村的万丰工具是“水代油”工艺的首个试点单位,在企业创办人吴明看来,“水代油”工艺的成功为丹徒制刷企业插上了“突围”的翅膀,是科技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生动案例。
“理解‘水代油’工艺首先要清楚油漆的刺激性气味来自哪里?”“水代油”工艺研发单位之一的华夏制漆负责人解宝盛对记者说。以油漆为例,油漆使用过程中需要以苯、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作为稀释剂,而这些有机溶剂挥发时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水代油’的科技核心是用水替代了上述有机溶剂。”
今年7月,由区科技局“牵线”,华夏制漆与江苏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相关专家一同到丹徒区制刷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制刷浸漆、粘胶环节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任务是研发替代工艺。经过政、校、企三方联合攻关,一种新型水漆制刷工艺在试点企业完成小试和中试,最终具备了推广条件。
55岁的韦国云在制刷企业工作了16年,一直从事油漆涂装作业。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上漆车间曾是制刷生产环节中环境最为恶劣的地方,油漆中添加的防潮剂等溶剂让人流泪不止,咳嗽不断。而水性漆的使用让这一切都成为过去。韦国云停下手中的活儿对记者说:“难以想象,现在车间里闻不到一点油漆气味了。”
制刷业迎来了“春天”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具有“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重要作用。丹徒区对全区制刷业进行了一次“家底调查”,在现有的154家制刷企业中,涉及刷漆、粘胶工段的企业109家,卫生防护距离不足100米的企业87家,全区制刷企业每年使用油漆约242吨。目前,已有20多家距离居民住宅100米范围内的制刷企业,把油漆工段迁入油漆配套中心接受统一监管。“而随着‘水代油’工艺的全面推广,丹徒制刷产业将轻装上阵,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丹徒区副区长江达贤说。
“实践证明,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技术。”吴明对新工艺充满信心,万丰工具所生产笔刷全部出口欧洲、南美和东南亚市场,执行的是国际标准,截至目前各地市场均无不良反馈。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镇江市委党校副校长姚海荣说,丹徒区坚持“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抓环保就是抓民生”的绿色发展观不动摇,走产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之路,在面对二者冲突的时候,能够求真务实、深度思考、理性决策、勇于创新,努力让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当前,丹徒制刷业“水代油”工艺全面推广已进入倒计时。(全媒体记者 崔宁华 通讯员 谢鹏)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