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点燃热情的文化接力,一呼百应的乡愁吟唱

2022-09-11 22:28 今日镇江  

今日镇江讯   “这是一个让我们重温精神家园的活动,我必须向《最是中秋忆乡愁》致敬!我们走再远的路,回首一望,心灵的归处,仍然是自己的故乡。我的乡愁,就是江河交汇处的中国结,向东,是大海;向南,还是大海……”日前,作家董晨鹏热情点评了今年中秋之际,市文明办、市阅读办和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开展的《最是中秋忆乡愁》诗歌接龙创作活动。

“我们知道——

在每个人的记忆最深处,

都萦绕着无法释怀的乡愁情愫,

或是亲情的追忆,或是故乡的变迁,

或是甜蜜的忧愁,或是时光的停留,

或是读书掩卷时,感怀之际的涕泪长流……

在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

或许,我们又有着一样的家国情怀。

今天——

你把你的思念告诉Ta,

我把我的相思告诉你,

我们一起忆往昔,说乡愁,

共写一首属于中秋的诗歌……”

中秋节前,共分6个子主题的乡愁诗征集接龙群建起来了,即:1.亲情与乡愁/2.友情与乡愁/3.恋情与乡愁/4.故乡与乡愁/5.文学与乡愁/6.家国与乡愁。本报6位记者担任群主,各负责1个子主题。6张带有进群二维码的精美海报通过今日镇江客户端、金山网以及记者们的朋友圈一经发布,6个群顿时热闹起来了。

镇江文学界的学者、大咖、诗词爱好者们,有的主动进群,有的互相介绍、有的跟帖咨询,还有文联创作群的负责人,几乎把整个群的作家都邀请进了群。记者手机的微信提示音“叮叮咚咚”响个不停,6个群的人数越来越多,有的群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位,越来越多的镇江诗词爱好者被“接”进了这条文化长龙。

在“故乡篇”群里,记者提供了第一句格式写作:“乡愁,是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那一杯酽得挂杯的封缸酒”,接龙热热闹闹地开始了。汪邵青接龙:岳母在这边,母亲在乡间,乡愁是润扬大桥弯弯长长不离不弃的两头。孟宪威说:乡愁是关河上的桥与楼,楼名第一,桥名千秋。许逸非接龙:乡愁,是欹枕卧江流的米芾用水墨泼洒的城市山林,用撇捺织就的烟雨江南。

在“亲情篇”群里,古瑾说:乡愁是一打就通的父母电话。殷红接龙:乡愁是酷夏里的糙米茶,寒冬里的羊肉汤。朱朱说:乡愁,是那一个个期盼能与父亲再相见的美梦。陶然说:乡愁是窄窄的街道,是黑白电视,是一毛钱一根的冰棍儿,是跳格子扔沙包的简单的快乐。回到家乡,却惊觉世事变迁,物换人非。空间上的想念,尽化为时间上的怀念。

……

谈到参加此次诗歌接龙创作活动,我市诗歌爱好者陈炳林说,“‘乡愁,是父亲掰开五仁月饼的酥甜,是母亲咬剥三角腰菱的清香。’这句诗是我带着万般情感,怀着无限思念写就的。”30多年前自己参军到部队,军营离家不算太远,也就几百里的路程。但因部队管理及战备执勤的需要,也只是每年回家探亲几天。后来转业到地方,因为工作忙也是很少回老家。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中秋月圆,不经意间父母年纪渐大渐老。父母生病了、送医了、住院了,甚或是弥留之际,都不能侍奉左右。真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光易逝,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抚今思昔,总感觉愧对双亲。陈炳林说,感谢报社组织的这次“乡愁接龙写诗”活动,给了自己启发,有了用心思考回味迸发灵感的机会,激起对亲人亲情的感怀。希望以后多多组织类似的活动。

……

9月10日,中秋节,京江晚报以双联版的形式刊出了《最是中秋忆乡愁》活动的精选诗句,同时“今日镇江”客户端、金山网等多媒体也推出了相关内容。当版面、链接、海报、H5产品、电子证书等同时发布时,不仅是6个创作群,数百位参与者的朋友圈也沸腾了。

中国石化江苏镇江石油分公司原第一党支部书记管金社说:感谢《最是中秋忆乡愁》活动的举办,让我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再次忆起了离别家乡近40年来的点点滴滴。乡愁是乡音未改、鬓毛已衰的年轮记载,乡愁是句容郭庄南河的潺潺流水、永流家乡。

“乡愁是她在河边浣衣,我在岸边看河水漾出涟漪。”丹徒高级中学退休语文教师孙建平说,“我在小河边徘徊的时候,脑子里极力想寻找的,还有当年和爱人在这里洗衣的画面。那些年里,姚桥还没有通自来水,家里也没有洗衣机,爱人是家里劳动的主力,洗衣浆裳都是她做,我来了,就和她一起去河边洗衣。那些日子里,我端着装满衣服的脸盆,跟着她来到河边码头旁。那个时候,爱人在河边洗衣,我就站在旁边看,再说些可说可不说的闲话。蓝天上,有朵朵白云飘过。面颊上,也有四季清风拂过。现在想来,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时光。”

画家马勤老师对记者说,“乡愁是一打就通的父母电话”这句诗,让她读得泪流满面,她向记者要了高清的报纸电子版面,“我要转发到家人群,还有朋友圈。”

作家赵才才经诗人赵康琪打电话给报社记者,一番曲折才顺利进群,原来,两位诗人由于对微信操作不太熟练,赵才才之前和群主也并非微信好友,一时加不上,又十分想参加家乡报纸的文学创作活动,通了几番电话后进了群,他立即接龙了好几句诗。赵才才说,这次参与中秋忆乡愁的诗句有许多金句,字字珠玑,有的就是一首精致的微型诗,譬如有这样一句诗:“乡愁是我的腕表,去国万里,只走着北京时间。”这就是一首隽永的小诗,家国情怀溢于言表。这让我想起流沙河50年代写的一首小诗,几十年过去了,印象十分深刻,具体诗句已忘却了,大意是:

擦鞋

擦鞋,擦鞋……

沿街吆喝的

是位十四五岁的小师傅。

我走南闯北,

半新的皮鞋已满面风霜,

残不忍睹。

我坐在小板凳上,

刚伸出脚,又收了回来:

舍不得擦去大好河山馈赠的泥土……

“好诗不一定要长,一定要有诗意。有了诗意,再短的诗,也会余味无穷。”

正如著名诗人宗小白所说:“乡愁,是一种即便没有离开过故土也会产生的情愫。镇江日报社发起的‘最是中秋忆乡愁活动’能够唤起这么多笔友的参与,让人不得不思考,诗歌应该担负起对生命最终认领的责任,并因将生命推向更高的精神塑形,而将带领人类走出虚无主义的废墟,回归人类精神的应许之地。”

依靠集体的智慧创作精品力作,短短数天,数百位诗词爱好者参加,收集了近千句诗句的《最是中秋忆乡愁》活动,在新闻史上留下了特别的一份中秋记忆。(全媒体记者 笪伟)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134

今日镇江讯   “这是一个让我们重温精神家园的活动,我必须向《最是中秋忆乡愁》致敬!我们走再远的路,回首一望,心灵的归处,仍然是自己的故乡。我的乡愁,就是江河交汇处的中国结,向东,是大海;向南,还是大海……”日前,作家董晨鹏热情点评了今年中秋之际,市文明办、市阅读办和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开展的《最是中秋忆乡愁》诗歌接龙创作活动。

“我们知道——

在每个人的记忆最深处,

都萦绕着无法释怀的乡愁情愫,

或是亲情的追忆,或是故乡的变迁,

或是甜蜜的忧愁,或是时光的停留,

或是读书掩卷时,感怀之际的涕泪长流……

在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

或许,我们又有着一样的家国情怀。

今天——

你把你的思念告诉Ta,

我把我的相思告诉你,

我们一起忆往昔,说乡愁,

共写一首属于中秋的诗歌……”

中秋节前,共分6个子主题的乡愁诗征集接龙群建起来了,即:1.亲情与乡愁/2.友情与乡愁/3.恋情与乡愁/4.故乡与乡愁/5.文学与乡愁/6.家国与乡愁。本报6位记者担任群主,各负责1个子主题。6张带有进群二维码的精美海报通过今日镇江客户端、金山网以及记者们的朋友圈一经发布,6个群顿时热闹起来了。

镇江文学界的学者、大咖、诗词爱好者们,有的主动进群,有的互相介绍、有的跟帖咨询,还有文联创作群的负责人,几乎把整个群的作家都邀请进了群。记者手机的微信提示音“叮叮咚咚”响个不停,6个群的人数越来越多,有的群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位,越来越多的镇江诗词爱好者被“接”进了这条文化长龙。

在“故乡篇”群里,记者提供了第一句格式写作:“乡愁,是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那一杯酽得挂杯的封缸酒”,接龙热热闹闹地开始了。汪邵青接龙:岳母在这边,母亲在乡间,乡愁是润扬大桥弯弯长长不离不弃的两头。孟宪威说:乡愁是关河上的桥与楼,楼名第一,桥名千秋。许逸非接龙:乡愁,是欹枕卧江流的米芾用水墨泼洒的城市山林,用撇捺织就的烟雨江南。

在“亲情篇”群里,古瑾说:乡愁是一打就通的父母电话。殷红接龙:乡愁是酷夏里的糙米茶,寒冬里的羊肉汤。朱朱说:乡愁,是那一个个期盼能与父亲再相见的美梦。陶然说:乡愁是窄窄的街道,是黑白电视,是一毛钱一根的冰棍儿,是跳格子扔沙包的简单的快乐。回到家乡,却惊觉世事变迁,物换人非。空间上的想念,尽化为时间上的怀念。

……

谈到参加此次诗歌接龙创作活动,我市诗歌爱好者陈炳林说,“‘乡愁,是父亲掰开五仁月饼的酥甜,是母亲咬剥三角腰菱的清香。’这句诗是我带着万般情感,怀着无限思念写就的。”30多年前自己参军到部队,军营离家不算太远,也就几百里的路程。但因部队管理及战备执勤的需要,也只是每年回家探亲几天。后来转业到地方,因为工作忙也是很少回老家。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中秋月圆,不经意间父母年纪渐大渐老。父母生病了、送医了、住院了,甚或是弥留之际,都不能侍奉左右。真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光易逝,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抚今思昔,总感觉愧对双亲。陈炳林说,感谢报社组织的这次“乡愁接龙写诗”活动,给了自己启发,有了用心思考回味迸发灵感的机会,激起对亲人亲情的感怀。希望以后多多组织类似的活动。

……

9月10日,中秋节,京江晚报以双联版的形式刊出了《最是中秋忆乡愁》活动的精选诗句,同时“今日镇江”客户端、金山网等多媒体也推出了相关内容。当版面、链接、海报、H5产品、电子证书等同时发布时,不仅是6个创作群,数百位参与者的朋友圈也沸腾了。

中国石化江苏镇江石油分公司原第一党支部书记管金社说:感谢《最是中秋忆乡愁》活动的举办,让我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再次忆起了离别家乡近40年来的点点滴滴。乡愁是乡音未改、鬓毛已衰的年轮记载,乡愁是句容郭庄南河的潺潺流水、永流家乡。

“乡愁是她在河边浣衣,我在岸边看河水漾出涟漪。”丹徒高级中学退休语文教师孙建平说,“我在小河边徘徊的时候,脑子里极力想寻找的,还有当年和爱人在这里洗衣的画面。那些年里,姚桥还没有通自来水,家里也没有洗衣机,爱人是家里劳动的主力,洗衣浆裳都是她做,我来了,就和她一起去河边洗衣。那些日子里,我端着装满衣服的脸盆,跟着她来到河边码头旁。那个时候,爱人在河边洗衣,我就站在旁边看,再说些可说可不说的闲话。蓝天上,有朵朵白云飘过。面颊上,也有四季清风拂过。现在想来,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时光。”

画家马勤老师对记者说,“乡愁是一打就通的父母电话”这句诗,让她读得泪流满面,她向记者要了高清的报纸电子版面,“我要转发到家人群,还有朋友圈。”

作家赵才才经诗人赵康琪打电话给报社记者,一番曲折才顺利进群,原来,两位诗人由于对微信操作不太熟练,赵才才之前和群主也并非微信好友,一时加不上,又十分想参加家乡报纸的文学创作活动,通了几番电话后进了群,他立即接龙了好几句诗。赵才才说,这次参与中秋忆乡愁的诗句有许多金句,字字珠玑,有的就是一首精致的微型诗,譬如有这样一句诗:“乡愁是我的腕表,去国万里,只走着北京时间。”这就是一首隽永的小诗,家国情怀溢于言表。这让我想起流沙河50年代写的一首小诗,几十年过去了,印象十分深刻,具体诗句已忘却了,大意是:

擦鞋

擦鞋,擦鞋……

沿街吆喝的

是位十四五岁的小师傅。

我走南闯北,

半新的皮鞋已满面风霜,

残不忍睹。

我坐在小板凳上,

刚伸出脚,又收了回来:

舍不得擦去大好河山馈赠的泥土……

“好诗不一定要长,一定要有诗意。有了诗意,再短的诗,也会余味无穷。”

正如著名诗人宗小白所说:“乡愁,是一种即便没有离开过故土也会产生的情愫。镇江日报社发起的‘最是中秋忆乡愁活动’能够唤起这么多笔友的参与,让人不得不思考,诗歌应该担负起对生命最终认领的责任,并因将生命推向更高的精神塑形,而将带领人类走出虚无主义的废墟,回归人类精神的应许之地。”

依靠集体的智慧创作精品力作,短短数天,数百位诗词爱好者参加,收集了近千句诗句的《最是中秋忆乡愁》活动,在新闻史上留下了特别的一份中秋记忆。(全媒体记者 笪伟)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