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常常因观点的鲜明或睿见而极易引发关注聚焦;做,却总是以踏实的行动貌似“鸭子划水”而被人忽视。
在华为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标杆的今天,华为的每一次发声,总能引起业界包括社会舆论场的讨论,有时甚至是震动,譬如前不久的“寒气说”。然而,在读任正非谈华为战略预备队的一篇讲话中,却突然悟到——或许,我们太多地关注了华为说了些什么,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华为做了些什么。
华为(镇江)数字联合创新中心。(资料图片)
战略预备队是华为能力建设的一种机制,指通过循环赋能循环作战,提升作战能力,促进人才循环,持续激活组织,其目的是为主航道培养有战略洞察、战役管控能力、战斗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将士。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任正非2015年于战略预备队誓师典礼暨优秀队员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字句——“公司近期有三个文件:第一个《关于切实改善面向优质客户服务的决议》,改善为优质客户服务的质量;第二个《关于与供应商合理分享利益的决议》,改善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就是加强对奋斗者激励评价机制的改革。这三个是我们的抓手。华为这二十多年的成功,在于解决了资本和劳动的价值分享机制。”
分享,是华为能够持续成功的最大要诀之一。这在业界、学界已然是众所周知的秘密。这一点,华为从未隐瞒,甚至是大说特说。譬如华为的员工不仅有劳动分配权,还有资本分红权,拥有分享企业巨额利润的权利。而任正非讲话中披露的那三个文件,标志着华为的分享机制已经延伸到与供应商、客户进行分享。人家不仅在说,更在做,且越做越多、越做越深。
事实上,对华为,我们往往激动于华为的“说”,譬如那几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北国之春》《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以及最新的“寒气说”。但对华为的“做”,舆论场颇有些漠不关心的感觉。
面对美国对全球芯片企业的“数据勒索”,华为说不,说“和平是打出来的”“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我们激动,但对华为组建军团谋求突围的行动却少有分析。事实上,军团作战,是华为将科学家、专家、工程师、营销专家、客户经理……放到一起,军团其实就是一个团队,核心就是短链条运作。这是一个组织机制上的极大突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
面对企业人才不足,华为提出向外部开放研发平台,我们激动,但对华为的一系列后续动作却少有借鉴。华为很多年前已经开始强化和全球大学的基础技术研究合作,与全球300多所高校、900多家研究机构和公司合作,和大学研究的合作经费每年超过4亿美元。还有今年开始,华为陆续把自身产业遇到的挑战和难题,通过线上“黄大年茶思屋”平台向全社会发布,收到了600多位高校老师的积极反馈,参与揭榜的高校达91所。今年8月初,华为向获奖者颁发了“火花奖”。
华为说“生存危机点上不惜代价投入”,我们尤为振奋。但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坚定不移28年投入年营收的10%用于研发,注意是年营收而非年利润,我们却只看不学,只有激动而没有行动。
于是,颇有些无奈的,“华为你学不会”成了一句业界流行语,甚至,这句话还成了一本书的名字。
于是,想起了2021年湖北省召开了“县域经济督促工作会议”。会后,有媒体刊发评论,如是写道:“决不能听听领导讲话很震动、看看外地经验很触动、想想未来发展很激动,落实到工作中一动不动!”
宁夏日报曾有评论,题为《“考察时激动,回来后不动”要不得》。文章总结,“回来后不动”,有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人才力量、部门利益等各方面掣肘因素的原因,有习惯于用传统观念、传统要素、传统路径抓发展,有破除惯性思维藩篱的原因,还有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却依然畏难惧难、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的原因。
1999年,任正非对华为新进员工曾如是讲话——你们都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少去探索那些与业务主题无关的高不可测的问题,到了工作岗位,就要听项目经理的,否则他不给您第一步的发展机会,没有第一步,哪还有后面呢?
说得再好,再有预见、再有睿智,没有做到第一步,哪还有后面呢?希望我们都能“华为学得会”!(华翔)
编辑:缪小兵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