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用心用情,推动社会救助在新发展格局中高质前行

2022-08-09 17:04 今日镇江  

今日镇江讯  社会救助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近年来,镇江市在完善救助体系、提升救助质效、推进救助改革等方面“用心用情”,推动社会救助在新发展格局中高质前行。

分层分类

救助体系在“格外关注”中日臻健全

家住丹阳市陵口镇陵口村的朱先生今年40岁,是家中独子,患心功能衰竭。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只能靠定期吃药、急诊挂水勉强维持生存。朱先生的母亲在家照顾其日常起居,无法出去工作。父亲患有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在外打零工,维持全家生计。受疫情影响,近年收入减少,全家更是入不敷出。

通过日常走访,民政部门发现了朱先生家中情况后,于今年年初为他办理了重病单人保,每月发放低保金820元。通过几个月的跟踪,了解得知其家庭困难加重后,又于近日通过镇慈善分会发放临时救助金1000元,后续还将通过动态监测其家庭收入情况适时调整保障标准,保障其一家基本生活。

近年来,镇江将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深改委重点改革项目。密集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镇江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建立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同时,社会救助的协调联动管理机制也在“打磨”中日臻完善。市县两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以及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综合救助格局;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困境儿童生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让社会救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以慈善救助为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为辅助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了对政府救助衔接配套的“补救机制”,提高了整体救助水平。

提标扩面

救助质效在“格外关爱”中不断提高

2021年8月,镇江市全面启动低收入人口集中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四类人群均被纳入低收入人口认定范围,通过自主申报、大数据信息比对、监测预警等,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户及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避免“脱保”“漏保”“错保”。

截至2021年底,累计摸排原建档立卡户、特困职工家庭、近年来申请低保未确认的和动态管理退出低保的对象、残疾人家庭、患大病医疗费用较高的家庭等重点人员34311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573户1177人,支出型困难家庭80户206人。

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凡困必帮、有难必救。近年来,镇江的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工作质效在提标扩面中不断提高。

全面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并轨、同城同标,自2021年7月起镇江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820元/人/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落实,10月起,特困人员护理标准按生活自理能力分档给予照料护理服务。市区集中供养孤儿、分散供养孤儿养育标准分别提高至2642元/人/月和1982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至130元/人/月。全市各镇(街道)共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62个,配备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人员170人,实现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市、县均成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服务中心”,建成省、市、县、镇四级互联的核对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建设有力保障救助的公平公正。

精准发力

救助改革在“格外关心”中稳步前行

“王阿姨,最近身体怎么样?”今年61岁的王素芹家住四牌楼街道江东社区,是一名独居低保户。每隔一段时间,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社工站的社工们就会来到他家,在“嘘寒问暖”中了解他的实际需求。

如何将将社会救助工作触角延伸到困难群众身边?镇江通过不断完善基层联动服务机制,答好这道题。一方面,积极推动在市、区成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承担联动部门、衔接上下、精准核对、综合施救的组织协调作用;同时,在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救助窗口,实行救助事项一门受理。2021年,又通过重点推动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试点以及在困难群众较多的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点),进一步延伸社会救助工作“触角”。

用心用情,才能真正将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推向深入。近年来,镇江大力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实践试点,开展“揭榜挂帅”活动,各地结合实际,通过项目认领方式,形成一地一重点,一地一特色,救助改革创新在“格外关心”中稳步前行。

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在句容市全面试点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事项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街道),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健全监管机制,方便群众,提高审批质效。该项改革创新获选江苏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聚焦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需求,在镇江新区实施 “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试点,通过建立需求清单、开发服务清单、构建服务联盟、搭建中控平台等方式,为救助对象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护、精神慰藉等五大类21种服务,推动社会救助在新发展格局中高质量前行。

同时,还积极完善“线上+线下”救助服务机制,让“精准救助”更精准、“温情救助”更温情。“线上”,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建成集救助对象核查、监管、办理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云”平台,强化与人社、医保等62家部门(单位)的信息共享联动,实现社会救助所需信息的广覆盖和“审、核、管”的无缝衔接。“线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将社会救助融入全要素网格化社区治理,发动村(居)干部、驻村干部、社区民警、社区网格长等人员和志愿者群体,以协助调查、街面巡防、定期上门等形式参与救助工作。在此基础上,在镇(街道)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全面下放临时小额救助权限。还在全省率先实施“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改革,引入第三方“家访员”参与救助调查和服务。该举措荣获江苏省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十大创新成果。(朱秋霞 曾云)

图片由市民政局提供

编辑:金凯

审核:杨佩佩

143

今日镇江讯  社会救助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近年来,镇江市在完善救助体系、提升救助质效、推进救助改革等方面“用心用情”,推动社会救助在新发展格局中高质前行。

分层分类

救助体系在“格外关注”中日臻健全

家住丹阳市陵口镇陵口村的朱先生今年40岁,是家中独子,患心功能衰竭。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只能靠定期吃药、急诊挂水勉强维持生存。朱先生的母亲在家照顾其日常起居,无法出去工作。父亲患有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在外打零工,维持全家生计。受疫情影响,近年收入减少,全家更是入不敷出。

通过日常走访,民政部门发现了朱先生家中情况后,于今年年初为他办理了重病单人保,每月发放低保金820元。通过几个月的跟踪,了解得知其家庭困难加重后,又于近日通过镇慈善分会发放临时救助金1000元,后续还将通过动态监测其家庭收入情况适时调整保障标准,保障其一家基本生活。

近年来,镇江将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深改委重点改革项目。密集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镇江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建立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同时,社会救助的协调联动管理机制也在“打磨”中日臻完善。市县两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以及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综合救助格局;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困境儿童生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让社会救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以慈善救助为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为辅助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了对政府救助衔接配套的“补救机制”,提高了整体救助水平。

提标扩面

救助质效在“格外关爱”中不断提高

2021年8月,镇江市全面启动低收入人口集中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四类人群均被纳入低收入人口认定范围,通过自主申报、大数据信息比对、监测预警等,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户及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避免“脱保”“漏保”“错保”。

截至2021年底,累计摸排原建档立卡户、特困职工家庭、近年来申请低保未确认的和动态管理退出低保的对象、残疾人家庭、患大病医疗费用较高的家庭等重点人员34311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573户1177人,支出型困难家庭80户206人。

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凡困必帮、有难必救。近年来,镇江的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工作质效在提标扩面中不断提高。

全面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并轨、同城同标,自2021年7月起镇江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820元/人/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落实,10月起,特困人员护理标准按生活自理能力分档给予照料护理服务。市区集中供养孤儿、分散供养孤儿养育标准分别提高至2642元/人/月和1982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至130元/人/月。全市各镇(街道)共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62个,配备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人员170人,实现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市、县均成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服务中心”,建成省、市、县、镇四级互联的核对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建设有力保障救助的公平公正。

精准发力

救助改革在“格外关心”中稳步前行

“王阿姨,最近身体怎么样?”今年61岁的王素芹家住四牌楼街道江东社区,是一名独居低保户。每隔一段时间,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社工站的社工们就会来到他家,在“嘘寒问暖”中了解他的实际需求。

如何将将社会救助工作触角延伸到困难群众身边?镇江通过不断完善基层联动服务机制,答好这道题。一方面,积极推动在市、区成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承担联动部门、衔接上下、精准核对、综合施救的组织协调作用;同时,在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救助窗口,实行救助事项一门受理。2021年,又通过重点推动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试点以及在困难群众较多的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点),进一步延伸社会救助工作“触角”。

用心用情,才能真正将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推向深入。近年来,镇江大力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实践试点,开展“揭榜挂帅”活动,各地结合实际,通过项目认领方式,形成一地一重点,一地一特色,救助改革创新在“格外关心”中稳步前行。

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在句容市全面试点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事项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街道),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健全监管机制,方便群众,提高审批质效。该项改革创新获选江苏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聚焦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需求,在镇江新区实施 “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试点,通过建立需求清单、开发服务清单、构建服务联盟、搭建中控平台等方式,为救助对象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护、精神慰藉等五大类21种服务,推动社会救助在新发展格局中高质量前行。

同时,还积极完善“线上+线下”救助服务机制,让“精准救助”更精准、“温情救助”更温情。“线上”,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建成集救助对象核查、监管、办理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云”平台,强化与人社、医保等62家部门(单位)的信息共享联动,实现社会救助所需信息的广覆盖和“审、核、管”的无缝衔接。“线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将社会救助融入全要素网格化社区治理,发动村(居)干部、驻村干部、社区民警、社区网格长等人员和志愿者群体,以协助调查、街面巡防、定期上门等形式参与救助工作。在此基础上,在镇(街道)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全面下放临时小额救助权限。还在全省率先实施“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改革,引入第三方“家访员”参与救助调查和服务。该举措荣获江苏省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十大创新成果。(朱秋霞 曾云)

图片由市民政局提供

编辑:金凯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