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千家万户的事 西藏:生态美旅游旺文化兴 “三张答卷”话雪域发展

2022-08-09 14:19 人民网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调研,深入城乡农家、寺庙商街等,考察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民族宗教、藏文化传承保护等工作,对新时代西藏发展提出殷殷嘱托。

近日,人民网记者从林芝市出发,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一路回访,看西藏生态保护之美,领略藏文化的生机,感受广袤的高原大地上处处涌动着的建设热潮。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布达拉宫广场考察时,向游客和当地群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2021年7月21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尼洋河大桥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5月,西藏迎来了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节。

在骄阳的照射下,冰雪悄悄融化,涓涓细流渐以豪迈之姿向着雅鲁藏布江聚拢,氤氲水汽滋润出了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旖旎风光。这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我们每天会不定时巡护,看看基础设施有没有被破坏,有没有新的动物出现。总书记如此重视我们林芝,我们非常有信心保护好这片湿地。”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护员旦追次仁一脸笑容。

过去一年,林芝市不断推动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

今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了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力度,把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林芝市巴宜区雅尼国家湿地管理中心主任次仁卓玛说。

生活于高原的人们,对绿色的追求似乎更为炽热。

清晨,当第一束阳光洒向布达拉,拉萨南北山热闹起来了。在阵阵悦耳的铃铛声中,一支特殊的“工作队”——马帮出现了。

今年,拉萨大规模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山高坡陡没有路,车辆无法直达,马帮成了“先锋队”,将绿色的希望运上了山。

拉萨南北山造林绿化现场。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南北山是拉萨重要的生态底色,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2015年,拉萨就已经实施“绿色围城”工程,为今年南北山绿化奠定了基础。

“拉萨真的变绿了,我相信会越来越绿。”2017年,拉萨圣地园林项目部吕强参与到拉萨“绿色围城”建设中。在他的印象里,曾经的南北山光秃秃一片,荒山变绿近乎天方夜谭。

“当时看着满山裸露的石头,有点绝望,这地方咋可能种活树嘛。”吕强感叹。谁也没想到,西藏“愚公”们凭着“种一片、绿一片、活一片”的信念,把这事儿办成了。

拉萨机场隧道两旁,经过几年造林,荒山逐渐披绿。人民网 李海霞 摄

绿色入画,处处皆景。“拉萨的气候越来越好了。以前周围这些山上根本没有树,现在一到夏天绿绿的,空气也湿润了,很舒心。”在拉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边巴笑着说。

拉萨市民在绿意盎然的公园里享受生态宜居之美。人民网 李海霞 摄

5年增绿山川、10年绿满拉萨。

“按照规划,到2030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实施将极大改善拉萨周边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工程年均可新增储水约4980万吨,固碳量22.91万吨,释氧量19.30万吨,保肥量2.71万吨,年生态价值14.85亿元。同时还将带动群众增收,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必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拉萨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区林草局副局长)胡志广介绍。

湿地美了,山绿了,水也要清。位于那曲市境内的格拉丹东是为长江注入“一江清水”的源头。2021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多部门,结合枯、丰、平等水期特性首次对格拉丹东长江源头区域开展了生态环境状况专项调查。

“此次调查,真正打通了长江正源源头‘最后一公里’,填补了格拉丹东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空白,为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奠定了数据基础,为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值参考,对支撑整个长江流域系统性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贾小华介绍,“从调查结果来看,格拉丹东长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物物种丰富多样,整体生态质量状况非常健康。”

2022年5月10日,那曲市开展“江河源”生态保护工作,科研人员对长江源水质进行检测。王丰收 摄

特色旅游步入快车道

2021年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的嘎拉村,听取嘎拉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介绍,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卫生室等详细了解有关情况。

这里因春季盛开的山野桃花而闻名,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创收渠道。

村民达瓦坚参热情迎接总书记到家中做客。“自从总书记来过后,家里摆放的东西都没动过位置,因为有不少游客跟着总书记的脚步来到我家参观,我觉得特别自豪。”他笑着说。

自豪的还有嘎拉村的所有村民。

“今年光桃花节收入就达到了107余万。”嘎拉村村委会主任尼玛多吉介绍。

未来5年,林芝市的目标是接待能力和旅游收入达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量。延长旅游路线,打造出上百个不同类型的特色旅游乡村,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还计划借助新技术,发展智慧旅游,让旅游大数据“跑”起来。

“拉林铁路开通后,我和姐姐都来这里工作了。我们村里种的水果、山上采的松茸,也都卖出去了,生意还不错,去年家里收入增加了2万元。”家在林芝米林县的珞巴族小伙罗布告诉记者。

从藏南谷地到藏北高原,得益于越来越好的生态,西藏乡村旅游步入了快车道。那曲市比如县茶曲乡多硕卡村在旅游起步晚、资源少的背景下,通过不断探索旅游新业态,打破以往单一的文化观光旅游,靠发展康养休闲旅游,带动50余人就业,真正实现了产业致富。

在珠峰脚下,巴松村村民多吉经营着一家酒店。

“以前家里靠开小卖部赚点钱,后来看到旅游旺季,很多游客会因为没地方住而苦恼,所以我就萌生了开酒店的想法。”多吉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大大小小的酒店、民宿加起来有30家左右,而且,品质也比以前高了,游客满意度很高,大家的收入都提高了不少。”

近一年来,西藏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着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积极打造高原精品旅游,在推动西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培育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

游客在西藏阿里地区深度体验乡村游。人民网 李海霞 摄

“以拉萨市为例,当地初步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相配套的产业体系,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贡献日益显著。”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新闻发言人汪晓冬介绍,“2021年,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153.44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实现旅游总收入441.90亿元,同比增长20.6%。”

在全国疫情散点多发、区外游客数量明显下降的大背景下,西藏通过推广“冬游西藏”政策和组织开展“本地游”,帮助旅游服务业领域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同时,为进一步拉动消费,以优质旅游内循环助推“西藏旅游经济内循环”加速发展,助力西藏朝着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稳步向前。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2021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拉萨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

来日光城,到八廓古城打卡是必备项目。可以说,八廓古城是拉萨乃至西藏的一张“文化底牌”。

在八廓古城经营了10多年藏装店的卓玛永远都忘不了去年总书记走进店里的那一幕。“总书记问了我藏装的面料、穿法,商店的经营情况。”时隔一年,她依然难掩激动,“今年我们的藏装样式多了,面料也改进了很多。”

藏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迁、革新。

“总书记到藏装店后,再一次掀起了穿藏装的热潮,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少做藏装的本土品牌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西藏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媚说。

高福瑞是一家藏装品牌的主理人,2016年在拉萨创立了一间少数民族服饰体验店。本着先传承后创新的原则,通过民族服饰体验的形式,为藏族服饰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当下国风受热捧,说明我们的民族自信越来越强,我希望能将藏族服饰文化深耕发扬。”高福瑞说。

2022年5月,西藏迎来旅游旺季,游客身着藏装在八廓街拍照留念。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如何让藏装再“出圈”?

“要让更多个人或企业参与到藏装设计和研发中,在思想观念上大胆创新,在具体制作上借助潮流和科技手段。当然,也要坚持保护优先,注重合理利用。”李媚说,“未来,我们将在传统藏装创新、品牌打造、运用科技化手段创新服饰展览模式、本土产业链完善等方面开展相应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西藏阿里群众穿上传统的普兰服饰进行展示,这种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午后,信步八廓街头,不经意走进一间唐卡店,一位学徒正专心致志地作画。偏安闹市一隅,这里的安静与外面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八廓街,像这样的唐卡店不在少数。唐卡被誉为“藏族百科全书”,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四郎曲达是西藏唐卡之都画院副院长,学习唐卡20余年,他对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有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只有先熟练掌握基础理论,才能谈创新。大众也需要被引导,这样二者才能碰撞出火花。”

拉萨八廓古城已成为游客进藏必“打卡”之地。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和四郎曲达一样的传承者还有很多。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中心)普查保护部主任普布次旦说:“要做好传统文化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传承人,发挥老一代的引领作用,加强梯队建设。西藏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6人,区级非遗传承人522人。受到总书记的鼓舞后,更多年轻人主动报名学习传统技艺,‘非遗’队伍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我觉得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有力证明。”

暮色四合,忙碌了一天的阿贵放下手头工作,看着办公室窗外逐渐恢复平静的街道,不由感叹:八廓街越来越美了。

在拉萨八廓古城管委会工作10年,从无数个晨曦到日暮,阿贵见证了古城的发展。10年间,八廓古城经历了两次大的翻新改造。“大家来古城,冲的就是这份原汁原味和独具特色,所以我们要做到‘修旧如旧’,否则就保不住文脉。你看,古城里铺的每一块砖都是专门定制的,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古城是文化的载体,八廓古城是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缩影。

如何让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城市文明共生?

“古城就那么大,来这里的人却越来越多,这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挑战。我们要在利用好古城资源的同时,以保护为重,不能破坏原有特色。”阿贵说。

阿贵的工作本上密密麻麻记了很多要做的事儿,其中有一条是如何让古城“活”起来。“每天有无数人来到这里,也有无数人从这里走出去,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让民族文化传向更远方。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让大家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从历史走向未来,八廓古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西藏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为基,不断推动旅游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解锁文化“密码”,各族儿女齐心协力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答卷。(李海霞)

来源:人民网

编辑:朱超

审核:曾海蓉


185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调研,深入城乡农家、寺庙商街等,考察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民族宗教、藏文化传承保护等工作,对新时代西藏发展提出殷殷嘱托。

近日,人民网记者从林芝市出发,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一路回访,看西藏生态保护之美,领略藏文化的生机,感受广袤的高原大地上处处涌动着的建设热潮。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布达拉宫广场考察时,向游客和当地群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2021年7月21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尼洋河大桥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5月,西藏迎来了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节。

在骄阳的照射下,冰雪悄悄融化,涓涓细流渐以豪迈之姿向着雅鲁藏布江聚拢,氤氲水汽滋润出了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旖旎风光。这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我们每天会不定时巡护,看看基础设施有没有被破坏,有没有新的动物出现。总书记如此重视我们林芝,我们非常有信心保护好这片湿地。”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护员旦追次仁一脸笑容。

过去一年,林芝市不断推动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

今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了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力度,把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林芝市巴宜区雅尼国家湿地管理中心主任次仁卓玛说。

生活于高原的人们,对绿色的追求似乎更为炽热。

清晨,当第一束阳光洒向布达拉,拉萨南北山热闹起来了。在阵阵悦耳的铃铛声中,一支特殊的“工作队”——马帮出现了。

今年,拉萨大规模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山高坡陡没有路,车辆无法直达,马帮成了“先锋队”,将绿色的希望运上了山。

拉萨南北山造林绿化现场。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南北山是拉萨重要的生态底色,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2015年,拉萨就已经实施“绿色围城”工程,为今年南北山绿化奠定了基础。

“拉萨真的变绿了,我相信会越来越绿。”2017年,拉萨圣地园林项目部吕强参与到拉萨“绿色围城”建设中。在他的印象里,曾经的南北山光秃秃一片,荒山变绿近乎天方夜谭。

“当时看着满山裸露的石头,有点绝望,这地方咋可能种活树嘛。”吕强感叹。谁也没想到,西藏“愚公”们凭着“种一片、绿一片、活一片”的信念,把这事儿办成了。

拉萨机场隧道两旁,经过几年造林,荒山逐渐披绿。人民网 李海霞 摄

绿色入画,处处皆景。“拉萨的气候越来越好了。以前周围这些山上根本没有树,现在一到夏天绿绿的,空气也湿润了,很舒心。”在拉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边巴笑着说。

拉萨市民在绿意盎然的公园里享受生态宜居之美。人民网 李海霞 摄

5年增绿山川、10年绿满拉萨。

“按照规划,到2030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实施将极大改善拉萨周边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工程年均可新增储水约4980万吨,固碳量22.91万吨,释氧量19.30万吨,保肥量2.71万吨,年生态价值14.85亿元。同时还将带动群众增收,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必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拉萨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区林草局副局长)胡志广介绍。

湿地美了,山绿了,水也要清。位于那曲市境内的格拉丹东是为长江注入“一江清水”的源头。2021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多部门,结合枯、丰、平等水期特性首次对格拉丹东长江源头区域开展了生态环境状况专项调查。

“此次调查,真正打通了长江正源源头‘最后一公里’,填补了格拉丹东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空白,为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奠定了数据基础,为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值参考,对支撑整个长江流域系统性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贾小华介绍,“从调查结果来看,格拉丹东长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物物种丰富多样,整体生态质量状况非常健康。”

2022年5月10日,那曲市开展“江河源”生态保护工作,科研人员对长江源水质进行检测。王丰收 摄

特色旅游步入快车道

2021年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的嘎拉村,听取嘎拉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介绍,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卫生室等详细了解有关情况。

这里因春季盛开的山野桃花而闻名,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创收渠道。

村民达瓦坚参热情迎接总书记到家中做客。“自从总书记来过后,家里摆放的东西都没动过位置,因为有不少游客跟着总书记的脚步来到我家参观,我觉得特别自豪。”他笑着说。

自豪的还有嘎拉村的所有村民。

“今年光桃花节收入就达到了107余万。”嘎拉村村委会主任尼玛多吉介绍。

未来5年,林芝市的目标是接待能力和旅游收入达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量。延长旅游路线,打造出上百个不同类型的特色旅游乡村,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还计划借助新技术,发展智慧旅游,让旅游大数据“跑”起来。

“拉林铁路开通后,我和姐姐都来这里工作了。我们村里种的水果、山上采的松茸,也都卖出去了,生意还不错,去年家里收入增加了2万元。”家在林芝米林县的珞巴族小伙罗布告诉记者。

从藏南谷地到藏北高原,得益于越来越好的生态,西藏乡村旅游步入了快车道。那曲市比如县茶曲乡多硕卡村在旅游起步晚、资源少的背景下,通过不断探索旅游新业态,打破以往单一的文化观光旅游,靠发展康养休闲旅游,带动50余人就业,真正实现了产业致富。

在珠峰脚下,巴松村村民多吉经营着一家酒店。

“以前家里靠开小卖部赚点钱,后来看到旅游旺季,很多游客会因为没地方住而苦恼,所以我就萌生了开酒店的想法。”多吉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大大小小的酒店、民宿加起来有30家左右,而且,品质也比以前高了,游客满意度很高,大家的收入都提高了不少。”

近一年来,西藏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着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积极打造高原精品旅游,在推动西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培育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

游客在西藏阿里地区深度体验乡村游。人民网 李海霞 摄

“以拉萨市为例,当地初步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相配套的产业体系,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贡献日益显著。”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新闻发言人汪晓冬介绍,“2021年,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153.44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实现旅游总收入441.90亿元,同比增长20.6%。”

在全国疫情散点多发、区外游客数量明显下降的大背景下,西藏通过推广“冬游西藏”政策和组织开展“本地游”,帮助旅游服务业领域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同时,为进一步拉动消费,以优质旅游内循环助推“西藏旅游经济内循环”加速发展,助力西藏朝着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稳步向前。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2021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拉萨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

来日光城,到八廓古城打卡是必备项目。可以说,八廓古城是拉萨乃至西藏的一张“文化底牌”。

在八廓古城经营了10多年藏装店的卓玛永远都忘不了去年总书记走进店里的那一幕。“总书记问了我藏装的面料、穿法,商店的经营情况。”时隔一年,她依然难掩激动,“今年我们的藏装样式多了,面料也改进了很多。”

藏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迁、革新。

“总书记到藏装店后,再一次掀起了穿藏装的热潮,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少做藏装的本土品牌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西藏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媚说。

高福瑞是一家藏装品牌的主理人,2016年在拉萨创立了一间少数民族服饰体验店。本着先传承后创新的原则,通过民族服饰体验的形式,为藏族服饰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当下国风受热捧,说明我们的民族自信越来越强,我希望能将藏族服饰文化深耕发扬。”高福瑞说。

2022年5月,西藏迎来旅游旺季,游客身着藏装在八廓街拍照留念。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如何让藏装再“出圈”?

“要让更多个人或企业参与到藏装设计和研发中,在思想观念上大胆创新,在具体制作上借助潮流和科技手段。当然,也要坚持保护优先,注重合理利用。”李媚说,“未来,我们将在传统藏装创新、品牌打造、运用科技化手段创新服饰展览模式、本土产业链完善等方面开展相应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西藏阿里群众穿上传统的普兰服饰进行展示,这种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午后,信步八廓街头,不经意走进一间唐卡店,一位学徒正专心致志地作画。偏安闹市一隅,这里的安静与外面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八廓街,像这样的唐卡店不在少数。唐卡被誉为“藏族百科全书”,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四郎曲达是西藏唐卡之都画院副院长,学习唐卡20余年,他对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有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只有先熟练掌握基础理论,才能谈创新。大众也需要被引导,这样二者才能碰撞出火花。”

拉萨八廓古城已成为游客进藏必“打卡”之地。人民网 李海霞 摄

和四郎曲达一样的传承者还有很多。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中心)普查保护部主任普布次旦说:“要做好传统文化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传承人,发挥老一代的引领作用,加强梯队建设。西藏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6人,区级非遗传承人522人。受到总书记的鼓舞后,更多年轻人主动报名学习传统技艺,‘非遗’队伍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我觉得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有力证明。”

暮色四合,忙碌了一天的阿贵放下手头工作,看着办公室窗外逐渐恢复平静的街道,不由感叹:八廓街越来越美了。

在拉萨八廓古城管委会工作10年,从无数个晨曦到日暮,阿贵见证了古城的发展。10年间,八廓古城经历了两次大的翻新改造。“大家来古城,冲的就是这份原汁原味和独具特色,所以我们要做到‘修旧如旧’,否则就保不住文脉。你看,古城里铺的每一块砖都是专门定制的,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古城是文化的载体,八廓古城是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缩影。

如何让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城市文明共生?

“古城就那么大,来这里的人却越来越多,这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挑战。我们要在利用好古城资源的同时,以保护为重,不能破坏原有特色。”阿贵说。

阿贵的工作本上密密麻麻记了很多要做的事儿,其中有一条是如何让古城“活”起来。“每天有无数人来到这里,也有无数人从这里走出去,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让民族文化传向更远方。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让大家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从历史走向未来,八廓古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西藏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为基,不断推动旅游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解锁文化“密码”,各族儿女齐心协力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答卷。(李海霞)

来源:人民网

编辑:朱超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