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入伍通知书》谈以前的征兵

©原创 2022-07-28 17:02

今日镇江讯  八一建军节快到了,让我们向英勇的中国军人致敬!市民任先生收藏了几份《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记者与他共同追溯,简略回顾一下镇江以前的征兵状况。

抗战时期是高潮

人民军队的兵员征集有几种方式,开始是自愿参军。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知识青年从军高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部队的战略战术展开,干部严重缺乏,有的部队甚至把抗战前的老战士提拔为干部,但仍难满足需要。与此同时,日寇铁蹄深入,很多地方沦陷,大批学生走出校园寻找救亡之路。主张抗日救国、尊重知识分子的中国共产党对广大知识青年形成了强大吸引力,延安一时间成为爱国青年心中的“圣地”。除了延安,晋察冀根据地因为靠近京津,吸引了两地许多高校以及东北的流亡学生前往投奔,一时以人才荟萃而著称。苏沪等地的青年学生则大量奔赴江南新四军驻地。

以镇江为例,1937年抗战爆发后,镇江城乡广大青年男女爱国热情迸发,本地青年倪介彬、杨瑞年、杨青年等数百名男女青年,在中共地下党的宣传动员下,自愿奔赴延安、石家庄、山西、皖南等地参加八路军、新四军。这些青年学生经过抗大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再经过战争洗礼后,绝大多数成为了懂政治、懂军事、会做群众工作的优秀指挥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本地的万洪文、孙政、李嘉农、李光耀等数百名青年,纷纷自愿到解放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弃暗投明一概欢迎

此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动员日伪军和国民党军起义参加人民军队,是党和人民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从效果上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兵员征集方式。在不同战争阶段,各条隐蔽战线上始终有这样一批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表面上是汪伪政府或国民党的人员,实际上却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为了获取情报,冒着危险同形形色色的敌人展开周旋,很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时中共中央有指示精神,“凡属投诚、反正的或放下武器后愿意参加反对共同敌人的敌伪军一概欢迎,并给予适当教育,对俘获的伪军和国民党军,不论官兵,一律不杀、不侮辱、不虐待、不搜腰包,伤病者给予治疗,由部队审查符合留下的,尽量动员其参军,补充部队兵员。”民国27年8月,驻镇江南郊的伪军中队长刘鸿奎,经地下党组织和新四军的宣传教育,率该中队100多人起义,参加新四军,被编入镇(江)丹(阳)边区国民抗日自卫总团,后该团上升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民国28年3月中旬,驻韦岗的伪绥靖中队100多人向新四军投诚。民国30年12月,驻丹徒镇的伪警护军营长陈震,经地下党和新四军派人做宣传教育工作,率部100余人在丹徒镇起义,参加新四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征兵

1946年9月,解放战争进行了3个月,前线部队急需大批初、中级军政干部,因而华东局、华东军区决定成立一所军事性质的学校,定名为华东军政大学。在战争年代里,华东军大走过了艰苦的历程,边行军,边参战,边训练,在近三年时间里,开办了4期,为华东野战兵团、华东军区机关、地方武装,培养了近两万名干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军政大学在镇江招收学员,为解放全中国培养和输送军政骨干。镇江的汪仁宽等数百名青年自愿参军参干,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参加解放大西南战斗。1949年10月,新中国已经成立,但解放全中国的大业并未完成。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残余部队纷纷退到华南、西南和台湾及沿海岛屿。1949年11月1日,解放大西南战役打响,到12月27日,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四省的广大地区,“西南战役”的胜利有力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新中国建立初期,根据军队补充兵员需要,地方党委和军事机关领导,由县(市)、区、乡人民政府动员,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报名,吸收参军。1950年6月,中国抗美援朝协会镇江分会成立,在镇江市委、市政府、苏南镇江军分区领导下,广泛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动员城乡人民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至1953年,一千多名镇江男女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义务兵役制开始

1951年3月,根据苏南军区《民兵建设方案》规定,镇江市成立人民武装部,为镇江市兵役机构和民兵工作管理机构。1954年10月,江苏省镇江市兵役局建立,属镇江军分区建制,是镇江市政府兵役机构。1954年11月8日,江苏军区《关于军委兵役业务座谈会议精神传达和军区今冬明春兵役工作意见》指出:“1954年冬至1955年春的兵员征集工作,是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开始,同时结束志愿兵役制。”因此,与过去动员参军不同。这次征集补充兵员规定,征集年满18至22周岁男性公民,改变了过去动员参军不受年龄限制的规定。1955年7月,《兵役法》颁布后,当年12月镇江市第一次依法实施义务兵征集。1956年4月15日,镇江市兵役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征兵办公室。

任先生前后收藏了四张《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最早的一张是1965年9月12日(图1),长25.9厘米,宽17.4厘米,文字从右至左竖排,红色印刷,内容为:“(市一中)区、街道办事处、人民公社、镇,(唐立勤)同志,你以实际行动,积极地响应征召,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这是很光荣的……望你接此通知后准备入伍服役,并于(九)月(十六)日(上午)到达(接待站)集中。镇江市人民武装部。”左下角还盖有“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武装部”大印。另一张与此相似,时间是1969年3月3日(图2),应征公民为“第四中学的陈新生”,通知书中说“现经镇江市人民武装委员会审查,认为你适合服现役的条件”。落款的章不同,印文是“镇江市征集办公室”。从这两张通知书的不同,可以看出当时征兵工作的细微变化。

女子参军特光荣

另外两张《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式样有变化,从长方形变成了方形,且抬头印“最高指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一张是1969年2月2日(图3),应征公民为“句容县城东人民公社刘亭大队的王罗根”,落款很有意思,除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句容县人民武装部”大印外,还有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句容县”长条印盖在“人民武装部”前。

还有一张是1969年3月3日(图4),应征公民为“市一中的陈丽娜”,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其很可能是女同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军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军人地位很高,社会上形成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风尚。对于广大妇女来说更是如此,几千年的封建压迫让旧时女子处于社会底层,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的思想不啻平地一声惊雷,“参军热”和“妇女解放”结合到一起,便有可能在地方引发热度……

回望历史,当兵从军一直是中华儿女最朴素的理想。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点从来没有变过。《入伍通知书》是到部队报到的凭证,从这四张已经发黄的纸上,我们似乎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应征者在部队大熔炉里的火热生活……国不富无以强军,军不强无以卫国,强军梦必定为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文/图  竺捷)

编辑:陈路

审核:杨佩佩

124

今日镇江讯  八一建军节快到了,让我们向英勇的中国军人致敬!市民任先生收藏了几份《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记者与他共同追溯,简略回顾一下镇江以前的征兵状况。

抗战时期是高潮

人民军队的兵员征集有几种方式,开始是自愿参军。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知识青年从军高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部队的战略战术展开,干部严重缺乏,有的部队甚至把抗战前的老战士提拔为干部,但仍难满足需要。与此同时,日寇铁蹄深入,很多地方沦陷,大批学生走出校园寻找救亡之路。主张抗日救国、尊重知识分子的中国共产党对广大知识青年形成了强大吸引力,延安一时间成为爱国青年心中的“圣地”。除了延安,晋察冀根据地因为靠近京津,吸引了两地许多高校以及东北的流亡学生前往投奔,一时以人才荟萃而著称。苏沪等地的青年学生则大量奔赴江南新四军驻地。

以镇江为例,1937年抗战爆发后,镇江城乡广大青年男女爱国热情迸发,本地青年倪介彬、杨瑞年、杨青年等数百名男女青年,在中共地下党的宣传动员下,自愿奔赴延安、石家庄、山西、皖南等地参加八路军、新四军。这些青年学生经过抗大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再经过战争洗礼后,绝大多数成为了懂政治、懂军事、会做群众工作的优秀指挥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本地的万洪文、孙政、李嘉农、李光耀等数百名青年,纷纷自愿到解放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弃暗投明一概欢迎

此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动员日伪军和国民党军起义参加人民军队,是党和人民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从效果上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兵员征集方式。在不同战争阶段,各条隐蔽战线上始终有这样一批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表面上是汪伪政府或国民党的人员,实际上却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为了获取情报,冒着危险同形形色色的敌人展开周旋,很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时中共中央有指示精神,“凡属投诚、反正的或放下武器后愿意参加反对共同敌人的敌伪军一概欢迎,并给予适当教育,对俘获的伪军和国民党军,不论官兵,一律不杀、不侮辱、不虐待、不搜腰包,伤病者给予治疗,由部队审查符合留下的,尽量动员其参军,补充部队兵员。”民国27年8月,驻镇江南郊的伪军中队长刘鸿奎,经地下党组织和新四军的宣传教育,率该中队100多人起义,参加新四军,被编入镇(江)丹(阳)边区国民抗日自卫总团,后该团上升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民国28年3月中旬,驻韦岗的伪绥靖中队100多人向新四军投诚。民国30年12月,驻丹徒镇的伪警护军营长陈震,经地下党和新四军派人做宣传教育工作,率部100余人在丹徒镇起义,参加新四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征兵

1946年9月,解放战争进行了3个月,前线部队急需大批初、中级军政干部,因而华东局、华东军区决定成立一所军事性质的学校,定名为华东军政大学。在战争年代里,华东军大走过了艰苦的历程,边行军,边参战,边训练,在近三年时间里,开办了4期,为华东野战兵团、华东军区机关、地方武装,培养了近两万名干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军政大学在镇江招收学员,为解放全中国培养和输送军政骨干。镇江的汪仁宽等数百名青年自愿参军参干,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参加解放大西南战斗。1949年10月,新中国已经成立,但解放全中国的大业并未完成。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残余部队纷纷退到华南、西南和台湾及沿海岛屿。1949年11月1日,解放大西南战役打响,到12月27日,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四省的广大地区,“西南战役”的胜利有力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新中国建立初期,根据军队补充兵员需要,地方党委和军事机关领导,由县(市)、区、乡人民政府动员,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报名,吸收参军。1950年6月,中国抗美援朝协会镇江分会成立,在镇江市委、市政府、苏南镇江军分区领导下,广泛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动员城乡人民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至1953年,一千多名镇江男女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义务兵役制开始

1951年3月,根据苏南军区《民兵建设方案》规定,镇江市成立人民武装部,为镇江市兵役机构和民兵工作管理机构。1954年10月,江苏省镇江市兵役局建立,属镇江军分区建制,是镇江市政府兵役机构。1954年11月8日,江苏军区《关于军委兵役业务座谈会议精神传达和军区今冬明春兵役工作意见》指出:“1954年冬至1955年春的兵员征集工作,是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开始,同时结束志愿兵役制。”因此,与过去动员参军不同。这次征集补充兵员规定,征集年满18至22周岁男性公民,改变了过去动员参军不受年龄限制的规定。1955年7月,《兵役法》颁布后,当年12月镇江市第一次依法实施义务兵征集。1956年4月15日,镇江市兵役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征兵办公室。

任先生前后收藏了四张《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最早的一张是1965年9月12日(图1),长25.9厘米,宽17.4厘米,文字从右至左竖排,红色印刷,内容为:“(市一中)区、街道办事处、人民公社、镇,(唐立勤)同志,你以实际行动,积极地响应征召,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这是很光荣的……望你接此通知后准备入伍服役,并于(九)月(十六)日(上午)到达(接待站)集中。镇江市人民武装部。”左下角还盖有“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武装部”大印。另一张与此相似,时间是1969年3月3日(图2),应征公民为“第四中学的陈新生”,通知书中说“现经镇江市人民武装委员会审查,认为你适合服现役的条件”。落款的章不同,印文是“镇江市征集办公室”。从这两张通知书的不同,可以看出当时征兵工作的细微变化。

女子参军特光荣

另外两张《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式样有变化,从长方形变成了方形,且抬头印“最高指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一张是1969年2月2日(图3),应征公民为“句容县城东人民公社刘亭大队的王罗根”,落款很有意思,除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句容县人民武装部”大印外,还有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句容县”长条印盖在“人民武装部”前。

还有一张是1969年3月3日(图4),应征公民为“市一中的陈丽娜”,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其很可能是女同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军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军人地位很高,社会上形成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风尚。对于广大妇女来说更是如此,几千年的封建压迫让旧时女子处于社会底层,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的思想不啻平地一声惊雷,“参军热”和“妇女解放”结合到一起,便有可能在地方引发热度……

回望历史,当兵从军一直是中华儿女最朴素的理想。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点从来没有变过。《入伍通知书》是到部队报到的凭证,从这四张已经发黄的纸上,我们似乎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应征者在部队大熔炉里的火热生活……国不富无以强军,军不强无以卫国,强军梦必定为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文/图  竺捷)

编辑:陈路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