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洒脱,都不能超脱应试的上榜率;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能无视升学率。把更多本乡本土的孩子送进好大学深造,这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显著成绩。然而在人们沾沾自喜、津津乐道之余,也曾听到了一种话外之音。考得越好、考得越多,这是为人作嫁衣。四年大学之后,优秀的学子回来得越少。
也曾听说过本乡本土两类高中学校对本地贡献多少的比较,有人振振有词地说县中比省中对本地的贡献多。因为省中的高材生考出去之后就是大江南北,国内国外,远走高飞,不再属于本乡本土的了。县中毕业的学生,大学毕业之后,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回乡效力,成为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
图:吴磊 古瑾 李斌 摄
好不好这么对比?是不是这么回事?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有什么不可以?五湖四海格局为什么不可以大一点?在不断地叩问自己心灵的同时,也有必要进行另外的叩问:本乡本土的人才如何留得住,用得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才滋润一方水土。如果不留不用,一年又一年,优秀的人才成群结队离开本乡本土,大力发展家乡教育,大力培养拔尖人才,教育又如何来回报本乡本土,人才又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
出台人才新政,把人才战略置于发展振兴的首选战略优先考虑重磅发布重金招揽。人才的意识确实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但是对人才的理解和认识,招聘的选用还要努力提升。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尤其要做到外才内才一并用。
如果在制定招才引智的政策时,一味地眼睛向外,高薪挖人,抬高了用人的成本。相形之下,也让本地之才有可能产生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感觉。比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招聘教师大都会到东北、安徽的师范大学设点招聘,虽然也确实招揽了一部分教师,但毕竟是远离家乡,难免有水土不服之烦恼,其融入和扎根的初衷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不断打折扣,流失不少。
其实还有一项工作可以做,建立本地每一年考取大学生档案,对其大学、专业等各类信息进行归档,跟踪联系,服务到人,精准摸排本地籍人才情况,精准锁定有意愿回乡就业创业的本地籍人才。在他们毕业之前把本地的考公考编信息发给他们,鼓励他们回乡做教师、做医生、当村干、干工作。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既可以照顾父母,也可以建功立业,为家乡贡献力量;对本地而言,可以防止人才外流或者本土化人才空心化。
或许是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镇江市青年人才“归雁”计划》给出了政策吸引力,重点吸引镇江籍35周岁以下青年人才,主要面向毕业5年内大专以上毕业生、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
创业有扶持,就业有奖补,安居有保障,服务有渠道,回乡有岗位。观念意识改变之后,近雁亲雁,频频向大雁招手。比如搭建校友会、同乡会等平台,建立“归雁”人才资源库,每年开展城市发展、人才政策、岗位信息“三推送”服务,定期举办座谈交流、回乡考察、校友联谊等活动。家乡的骨干企业、规模企业开大门,抛绣球,吸引大雁来筑巢,为他们成家立业提供助力。
有情感,有温度,有诚意,把握寻才、引才、留才三个环节,采取招手、握手、携手系列措施,推进“归雁”计划落地,发挥乡里、乡亲、乡情地缘纽带作用,让游子归乡感受家乡发展的热度和惠才政策的温度。
爱乡雁,雁归来!(周竹生)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