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杨一清墓”保护修缮工程进入尾声

2018-04-09 17:48

△整个墓区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今日镇江讯  清明假期,位于我市高新区蒋乔街道嶂山村九华山路西侧、京沪高铁北侧山上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一清墓”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并没有停工,而是继续开足马力进行,记者昨天到现场进行了探访,发现这一修缮工程已进入尾声。

△龟趺的基座已被抬高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我市名人墓重要节点

杨一清墓作为镇江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私人墓道,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云南安宁人,随父落籍丹徒。明代成化八年(1472)进士,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晚年去官归京口。因其父杨景葬于镇江,故在镇江定居,并在丁卯桥建别墅名“石淙精舍”,明嘉靖八年(1529)杨一清罢职回到镇江已是76岁,次年背疽发死,谥文襄。其墓冢在清至民国期间被平,墓园早年被毁严重,墓道两旁原有文臣武将石俑、石狮、石虎、龟趺、石牌坊等,均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坏,整体保存状况堪忧。

△石马已经归位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近年来,杨一清墓地作为镇江名人墓的重要组成,一直受到市民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前年,镇江文旅网组织网友开展镇江历史文化古迹寻访活动,探寻杨一清墓,在高铁南站旁友谊水库边,网友们见到残破的石马、龟蚨和石狮,还发现了一处新挖盗洞,于是引来不少关注,那时墓地状况不佳,墓园尚存的神道、石马、龟趺石刻等遗存,散落在周围田地,无人过问。去年8月,“杨一清墓”修缮保护工程开工,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很快整个墓区大格局初步形成,但当时只是将整个墓区进行了功能区的划分而已,实际的修缮成果还不能及时显现。

△墓穴体量不小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整个墓区分三大区域

昨天记者再次来到现场,发现墓区的主要土建部分已经基本完工,整个墓区呈长条形,长约60米,宽约20米,沿缓坡地形自然向上延伸,墓区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大部分,从下端依次为墓基区、墓道区和墓穴区。

墓基区在去年开工时,记者发现很多部分还被水淹没,而这次施工方已经适当抬高了地基,并将四块没有碑石的龟趺排在基座上,抬高的地基采取的是大块碎石铺就,在区域中间部分适当隆起,四周边沿并没有动,只是将其修理平整;墓道区是整个修缮保护工程的重点,这次采取的是仿照遗迹式样的小碎石铺路的方式,并在两侧铺设下水道,墓道由西向东分成三段,看似平整,一览无余,但其实也有讲究,初段中间略微隆起,高于两旁,中段呈一长方形,两侧立有石马,一马缺头,一马完整,也是采取中间微隆的铺设方式;后段则是坡道,与墓穴区直接相连。

△墓穴区的围基,墓穴正在进行保湿处理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据施工方介绍,他们在施工前特地跑到南京,实地查看了明孝陵等多个墓区的修造方式,了解如何通过最简易的手法烘托气势,他们现在之所以在每段采取这种微隆起的修造方式,是因为这样可以加强墓道区的层次感,也因此一段60米的缓坡墓道,看上去呈现出多个层次的微妙变化。确实如此,记者站在墓基区域,观看整个墓区,短短60米的墓道,因为较好地利用了缓坡以及微隆起等技术手段,使得墓区气场大大增强。

△杨工望着江边没有归位的石狮,他希望“水上部分”完工后,他希望有机会能把“水下部分”墓道也修好。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据介绍,在墓道修缮过程中,施工方还是尽可能地保留了两块原来的考古遗迹,它们被巧妙地融合在墓道中段的西北角和东南角落上。施工方表示,如果是专业施工人员或者是有经验的文保志愿者或是专家,可以轻易地辨识出老遗迹的特征来。但对于普通的市民,可能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因为仅从外观上来看,他们已经与新修造的部分融为了一体。

记者在现场发现,墓穴部分修造的也很特别,墓穴直径约有10米,下面有约15米直径的碎石围基,呈环状包围,墓穴高高隆起,足足有4米多高,上面包裹着一层塑料编织布。施工方表示,而里面就是“夯土”,类似于“三合土”,这是一种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外观就像黄土,而且上面已经不需要再铺设水泥了,而为了保持强度,施工方还在里面掺杂了足量的棕毛,而草籽也被均匀洒在上面,而至今都包裹塑料编织布是为了保湿,使得上面更快能长出草来。

“水下部分”仍有墓道遗迹

从去年8月到现在,整个墓区的施工一直都在进行,因为是古建类的修缮保护工程,所以对施工工艺要求很高。对此,工地上负责技术的杨兵工程师感触特深,记者见到杨工程师时,他并不在墓区,而是在附近的拆迁地块寻找合适的建筑施工材料。据他讲,他们现在施工用的石块很多都是这片墓区的老石块,他们把它们从废墟中挖出来后,再进行碎石处理,因为整个工程的碎石量惊人,所以他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周边发现可以利用的老石块,引导小挖机把他们挖出来,再运到施工点上进行作业。但好在杨一清墓周边都是老的墓区,所以只要每天肯动脑筋去找,总归能找到一些,也因此才保证了施工进度和应有的质量。

杨一清墓的修缮也引来不少周边居民的关注。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一位老住户徐秀芳,她刚好在这边有块菜地,每周都会按时过来摘菜。今年70多岁的徐秀芳表示,她对这个墓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一直是在这边长大的,她记得小时候这里有不仅有现存的石狮、龟趺和石马,还有石人、石虎等,而这些都随着解放初和“文革”时候被破坏了,之后这些东西也都不知所踪,但有一点她记得很清楚,就是当年杨一清墓前还竖着一块大牌坊,而这次修缮中却没有将这个修起来。

不仅是周边居民觉得略有遗憾,连杨兵工程师也感到虽然临近完工,但总有些活好象没有干完。记者看到,杨一清墓前的两头石狮至今没有“归位”,一块仍在附近的荒草中,另一块就在离墓基区不远的水库边。

对此,杨兵表示,他之所以迟迟不将石狮归位,有他的原因,因为离墓基区不远的石狮脚下仍然是原有的墓道遗迹。也就是说,他们现在干的活是整个墓区的“水上部分”,而在友谊水库的“水下部分”,仍有部分的墓道遗迹存在,因为是先有墓地,后有水库,但其管辖权属于水利部门,所以如果要进行“水下部分”的修缮需要与水利部门协调,而目前仍在接洽之中,杨兵希望尽快双方能达成一致,使他能够有机会真正完成整个墓区的修缮。

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杨一清墓的神道铺装、墓冢外墙恢复、墓冢恢复、石刻复位等工作。杨兵表示,从目前来看,按照计划土建部分会很快完工,接下来绿化就好进场了,之后就是进行景观绿化,以及通往墓园的道路修造,等修缮工程全部完工后,将为镇江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一处探访、凭吊这位明代“四朝元老”的遗址公园。(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缪小兵

41

△整个墓区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今日镇江讯  清明假期,位于我市高新区蒋乔街道嶂山村九华山路西侧、京沪高铁北侧山上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一清墓”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并没有停工,而是继续开足马力进行,记者昨天到现场进行了探访,发现这一修缮工程已进入尾声。

△龟趺的基座已被抬高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我市名人墓重要节点

杨一清墓作为镇江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私人墓道,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云南安宁人,随父落籍丹徒。明代成化八年(1472)进士,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晚年去官归京口。因其父杨景葬于镇江,故在镇江定居,并在丁卯桥建别墅名“石淙精舍”,明嘉靖八年(1529)杨一清罢职回到镇江已是76岁,次年背疽发死,谥文襄。其墓冢在清至民国期间被平,墓园早年被毁严重,墓道两旁原有文臣武将石俑、石狮、石虎、龟趺、石牌坊等,均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坏,整体保存状况堪忧。

△石马已经归位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近年来,杨一清墓地作为镇江名人墓的重要组成,一直受到市民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前年,镇江文旅网组织网友开展镇江历史文化古迹寻访活动,探寻杨一清墓,在高铁南站旁友谊水库边,网友们见到残破的石马、龟蚨和石狮,还发现了一处新挖盗洞,于是引来不少关注,那时墓地状况不佳,墓园尚存的神道、石马、龟趺石刻等遗存,散落在周围田地,无人过问。去年8月,“杨一清墓”修缮保护工程开工,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很快整个墓区大格局初步形成,但当时只是将整个墓区进行了功能区的划分而已,实际的修缮成果还不能及时显现。

△墓穴体量不小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整个墓区分三大区域

昨天记者再次来到现场,发现墓区的主要土建部分已经基本完工,整个墓区呈长条形,长约60米,宽约20米,沿缓坡地形自然向上延伸,墓区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大部分,从下端依次为墓基区、墓道区和墓穴区。

墓基区在去年开工时,记者发现很多部分还被水淹没,而这次施工方已经适当抬高了地基,并将四块没有碑石的龟趺排在基座上,抬高的地基采取的是大块碎石铺就,在区域中间部分适当隆起,四周边沿并没有动,只是将其修理平整;墓道区是整个修缮保护工程的重点,这次采取的是仿照遗迹式样的小碎石铺路的方式,并在两侧铺设下水道,墓道由西向东分成三段,看似平整,一览无余,但其实也有讲究,初段中间略微隆起,高于两旁,中段呈一长方形,两侧立有石马,一马缺头,一马完整,也是采取中间微隆的铺设方式;后段则是坡道,与墓穴区直接相连。

△墓穴区的围基,墓穴正在进行保湿处理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据施工方介绍,他们在施工前特地跑到南京,实地查看了明孝陵等多个墓区的修造方式,了解如何通过最简易的手法烘托气势,他们现在之所以在每段采取这种微隆起的修造方式,是因为这样可以加强墓道区的层次感,也因此一段60米的缓坡墓道,看上去呈现出多个层次的微妙变化。确实如此,记者站在墓基区域,观看整个墓区,短短60米的墓道,因为较好地利用了缓坡以及微隆起等技术手段,使得墓区气场大大增强。

△杨工望着江边没有归位的石狮,他希望“水上部分”完工后,他希望有机会能把“水下部分”墓道也修好。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摄

据介绍,在墓道修缮过程中,施工方还是尽可能地保留了两块原来的考古遗迹,它们被巧妙地融合在墓道中段的西北角和东南角落上。施工方表示,如果是专业施工人员或者是有经验的文保志愿者或是专家,可以轻易地辨识出老遗迹的特征来。但对于普通的市民,可能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因为仅从外观上来看,他们已经与新修造的部分融为了一体。

记者在现场发现,墓穴部分修造的也很特别,墓穴直径约有10米,下面有约15米直径的碎石围基,呈环状包围,墓穴高高隆起,足足有4米多高,上面包裹着一层塑料编织布。施工方表示,而里面就是“夯土”,类似于“三合土”,这是一种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外观就像黄土,而且上面已经不需要再铺设水泥了,而为了保持强度,施工方还在里面掺杂了足量的棕毛,而草籽也被均匀洒在上面,而至今都包裹塑料编织布是为了保湿,使得上面更快能长出草来。

“水下部分”仍有墓道遗迹

从去年8月到现在,整个墓区的施工一直都在进行,因为是古建类的修缮保护工程,所以对施工工艺要求很高。对此,工地上负责技术的杨兵工程师感触特深,记者见到杨工程师时,他并不在墓区,而是在附近的拆迁地块寻找合适的建筑施工材料。据他讲,他们现在施工用的石块很多都是这片墓区的老石块,他们把它们从废墟中挖出来后,再进行碎石处理,因为整个工程的碎石量惊人,所以他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周边发现可以利用的老石块,引导小挖机把他们挖出来,再运到施工点上进行作业。但好在杨一清墓周边都是老的墓区,所以只要每天肯动脑筋去找,总归能找到一些,也因此才保证了施工进度和应有的质量。

杨一清墓的修缮也引来不少周边居民的关注。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一位老住户徐秀芳,她刚好在这边有块菜地,每周都会按时过来摘菜。今年70多岁的徐秀芳表示,她对这个墓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一直是在这边长大的,她记得小时候这里有不仅有现存的石狮、龟趺和石马,还有石人、石虎等,而这些都随着解放初和“文革”时候被破坏了,之后这些东西也都不知所踪,但有一点她记得很清楚,就是当年杨一清墓前还竖着一块大牌坊,而这次修缮中却没有将这个修起来。

不仅是周边居民觉得略有遗憾,连杨兵工程师也感到虽然临近完工,但总有些活好象没有干完。记者看到,杨一清墓前的两头石狮至今没有“归位”,一块仍在附近的荒草中,另一块就在离墓基区不远的水库边。

对此,杨兵表示,他之所以迟迟不将石狮归位,有他的原因,因为离墓基区不远的石狮脚下仍然是原有的墓道遗迹。也就是说,他们现在干的活是整个墓区的“水上部分”,而在友谊水库的“水下部分”,仍有部分的墓道遗迹存在,因为是先有墓地,后有水库,但其管辖权属于水利部门,所以如果要进行“水下部分”的修缮需要与水利部门协调,而目前仍在接洽之中,杨兵希望尽快双方能达成一致,使他能够有机会真正完成整个墓区的修缮。

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杨一清墓的神道铺装、墓冢外墙恢复、墓冢恢复、石刻复位等工作。杨兵表示,从目前来看,按照计划土建部分会很快完工,接下来绿化就好进场了,之后就是进行景观绿化,以及通往墓园的道路修造,等修缮工程全部完工后,将为镇江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一处探访、凭吊这位明代“四朝元老”的遗址公园。(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