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地评线】新华时论丨用心用情促“真就业”“就好业

2022-06-09 16:54 新华报业网  

眼下,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关键期。近日教育部召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强调,就业工作压力越大,越要把着力点放到千方百计开拓岗位、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上。会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准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对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为追求数字好看,个别学校出现就业率造假现象。据媒体报道,有高校要求毕业生“不签三方协议拿不到学位证”。无奈之下,学生和家长只好以“实习单位”或“意向单位”来充当就业单位。这种做法严重违背教育部精神,损害学生利益、损害就业大局,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

一直以来,毕业生就业问题都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高校理应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推动毕业生“真就业”“快就业”“就好业”。从“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严厉措辞中不难看出,此番教育部查处就业率造假的决心很大,并推出一系列颇有力度的“反伪”举措。比如,开通毕业生本人核验渠道,对毕业去向信息进行核实并在线反馈;通过国家政务接口、第三方平台等权威渠道,对用人单位数据进行核查比对;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就业数据调查核查,等等。如此严监管、重处罚之下,相信能够挤出一些“水分”、刺破若干“泡沫”。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把心思和力气花在刀刃上,要用心用情办实事、解难题。高校应更加积极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千方百计拓宽市场化社会就业渠道,做好供需双方“牵线搭桥”的工作。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简化优化毕业生就业程序。我们看到,不少高校都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像苏州大学举办线上访企拓岗促就业直播,书记校长出镜“站台”,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打Call”;南京工程大学将“面试大巴”开进校园,为学生带来“面对面又不接触”的求职体验,等等。这些创新、务实、暖心之举,才是真正帮助学生就业的“实招真招”。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事,社会各方亟待形成合力。稳就业,关键在稳企业。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全力稳企稳岗稳就业。前不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安排纾困资金、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时予以倾斜。如何倾斜,考验的是各地的决心和力度。此外,还要积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营造灵活就业的良好环境,努力满足毕业生多层次、多元化的就业需求。

需要看到的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和局部的,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基础条件也没有改变,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领域、新岗位,也为就业增添了新的韧性和潜力。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深度挖潜,就一定能够助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稳住就业大局、夯实民生之基。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朱超

134

眼下,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关键期。近日教育部召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强调,就业工作压力越大,越要把着力点放到千方百计开拓岗位、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上。会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准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对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为追求数字好看,个别学校出现就业率造假现象。据媒体报道,有高校要求毕业生“不签三方协议拿不到学位证”。无奈之下,学生和家长只好以“实习单位”或“意向单位”来充当就业单位。这种做法严重违背教育部精神,损害学生利益、损害就业大局,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

一直以来,毕业生就业问题都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高校理应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推动毕业生“真就业”“快就业”“就好业”。从“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严厉措辞中不难看出,此番教育部查处就业率造假的决心很大,并推出一系列颇有力度的“反伪”举措。比如,开通毕业生本人核验渠道,对毕业去向信息进行核实并在线反馈;通过国家政务接口、第三方平台等权威渠道,对用人单位数据进行核查比对;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就业数据调查核查,等等。如此严监管、重处罚之下,相信能够挤出一些“水分”、刺破若干“泡沫”。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把心思和力气花在刀刃上,要用心用情办实事、解难题。高校应更加积极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千方百计拓宽市场化社会就业渠道,做好供需双方“牵线搭桥”的工作。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简化优化毕业生就业程序。我们看到,不少高校都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像苏州大学举办线上访企拓岗促就业直播,书记校长出镜“站台”,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打Call”;南京工程大学将“面试大巴”开进校园,为学生带来“面对面又不接触”的求职体验,等等。这些创新、务实、暖心之举,才是真正帮助学生就业的“实招真招”。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事,社会各方亟待形成合力。稳就业,关键在稳企业。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全力稳企稳岗稳就业。前不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安排纾困资金、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时予以倾斜。如何倾斜,考验的是各地的决心和力度。此外,还要积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营造灵活就业的良好环境,努力满足毕业生多层次、多元化的就业需求。

需要看到的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和局部的,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基础条件也没有改变,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领域、新岗位,也为就业增添了新的韧性和潜力。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深度挖潜,就一定能够助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稳住就业大局、夯实民生之基。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朱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