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人,不止一面”到“沙县,也不止有拌面”;从“当鸭子有了手”到“当沙县状元饼有了你的手”;从“普通话烫嘴”到“不如来碗这烫嘴豆腐”;从“水晶烧卖吃了以后就可以忘记一切”到“你忘了豆豉油哦”。
四段视频三分半钟,满屏皆是鬼畜、融梗、官方吐槽,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最后都是报菜名。互联网这两天火了一则广告,来自沙县小吃和福建文旅。
广告的创意极有网感很有梗,且不谈。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沙县小吃居然也做广告了!
资料图:沙县小吃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应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过沙县小吃的体验。无论是异乡求学,还是漂泊创业,夜再深,总有一个地方,或街区拐角处或小巷头尾里,有一盏昏黄的灯,慰藉着我们的饥肠辘辘。“作为初代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就是这简单的一汤一饭,却是一位异乡人,温暖了另一位异乡人的胃。”“1元进店、2元吃饱、5元吃好”,如是的记忆与印象,再看“做广告”这高大上的行径,也太不搭了吧。沙县小吃的这个“变”,也变得忒狠了些!
于是,再看沙县小吃的发展轨迹,却发现,这个“变”,本就在它的基因里。
第一变是穷则生变。其实,中国的美食版图里,本没有沙县小吃什么事儿。虽然,在沙县还叫沙阳的早年间,其小吃美名早已传遍四邻八乡。沙县的男女老少,都会做几样特色吃食,制作小吃的手艺代代承袭。但这小吃,也如同各地都引以为豪的饮食特色,只是当地人的情怀加成。然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沙县“标会”(闽语地区一种常见的民间集资方式)崩盘,为了躲债,很多人选择远走他乡。初到外地,举目无亲、一贫如洗的他们,如何谋生?当然是沙县小吃啦——“有了木槌(做扁肉)、鸳鸯锅(做面),撑个棚子,就能开店了”。事实上,朴素的店面、简陋的红色塑料菜单、四方桌和塑料椅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都是沙县小吃店铺的标配。而彼时餐饮市场的空白,也正好给了沙县小吃一个最佳的历史机遇。再然后,就是赚到钱的一批回到老家盖房、置业,继而吸引更多沙县人外出开枝散叶,直到长成现在近10万家门店体量、年营收500亿元、带动30多万人就业的神坛“国民小吃”。
第二变是随遇而变。沙县小吃,在最初谋生存阶段,挑个扁担的时期,也只有3款小吃——拌面、扁肉(蒸饺)和鱼丸。随着沙县人走遍全国,沙县小吃也是随遇而变。一是品类。走到北京发现北京人要吃盖饭,于是盖饭加在了沙县小吃的菜单上,走到了广东地区,发现广东人爱喝汤,于是炖罐汤系列加上了……加着加着就让沙县小吃,品类丰富。在安徽蚌埠市经营小吃的沙县人老俞说,自己的一个不足百平的小店,高峰期有80多款小吃配置,顾客想吃啥,基本我们就加啥。二是口味。虽然菜品变化不多,但总能调和好本地口味。鲁菜偏咸,青岛的沙县小吃便多放盐;滇菜嗜辣,昆明的沙县小吃里常加红辣酱;粤菜求鲜,广州的沙县小吃里很难找到大酱蘸料。于是,沙县小吃在进入新市场时,总能在最短时间克服水土不服。于是,在湘味辣、川味麻、广东清淡、山西酸杂……最是众口难调的中国,沙县小吃却能打遍全国无敌手。
第三变是困则求变。尽管有着那么多的记忆,但走着走着,我们却发现沙县小吃“走丢了”,确切的说是逐步被边缘化。热闹的马路不长草,繁华的街道也不再有沙县小吃的身影。公众号“职业餐饮网”去年就曾刊文“沙县小吃正经历‘生死劫’,10万家门店路在何方?”,详说沙县小吃在消费升级趋势下的困境。困则再求变。于是,我们看到了沙县小吃做广告了,这是官方的求变。还有走“直营+服务管理”连锁模式探索的淳百味沙县食记;一改往日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土味风格,走起轻奢ins风的沙县定食。沙县定食的门牌上,其拼音却是“ERGOUZI,NIBIANLE”。这“二狗子,你变了”,或许正代表了沙县小吃过去的形象、现在的努力,是广告中的小清新与顽皮,却也夹杂出那一股洪流。
“就算这条广告看起来有点尬,但它是今年沙县的第一条广告。”沙县小吃广告的结尾,有一句自黑的旁白。看着广告,想的却是另一句话——都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但一定是要穷到极处、困到极境,才会真心求变、谋变吗?(华翔)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