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古井与消防

2022-05-19 22:44 今日镇江  

在没有自来水之前,镇江古城民众的生活饮用水,主要依靠江水、河水和井水。镇江大街小巷凿有许许多多的水井,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全城大街小巷有井1278口,其中公用井351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市内水井高达1600余口。比较有名的井有:紫金泉、乾隆井、龙眼、朗泉、双井、古泮泉、张庆善堂古井、染坊巷古井、北水关162号古井、簸箕巷古井、中营街古井、宝塔路横街89号古井、宝塔路横街91号古井、九如巷86号古井等。

大市口紫金泉

古城虽然有古运河和关河穿城,但是,河流到不了每条街巷,所以,民众的日常生活饮用水就依靠井水。如遇火灾,井就是消防水源。为了保证消防水源充足,政府把所有水井都作为消防井之备。由于城厢(城区)房屋密集,政府还特别指定水井为专供消防用井。指定的水井,必须保证井水常年丰满。

鼓楼岗就有这样一口消防专用井,这口井位于府署前不远的地方。因为鼓楼岗曾经是镇江府治驻地,消防特别重要,落实了民间消防会,配有救火水龙,这口消防井也是特意开凿的。井深5米,底径5米,是一口比较大的蓄水池。位于府署大门两侧曾经还有两口井,被称为双井,又称为龙井、龙眼。

古时镇江城区和城郊房屋,多为砖木结构,棚屋、草舍很多,稍有不慎,遇火易燃引起火灾。古人从理论上提出了“防为上、救次之”“防患于未然”等一系列消防指导思想。历代,民间都有约定的消防体系。清初,民办消防组织已经诞生。光绪末年,官办消防组织出现。

山巷天后宫井

清初,地方政府把民间捐赠的水龙、登记备用的消防井与民办的救火会落实到一起,划分消防、救火区域,各负其责。据史料记载,从清乾隆到民国前,镇江地方士绅雇人从事家族救火消防,均以“堂”号为名。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衙署主簿张德元总理其一切雇夫救火事宜。清乾隆到同治年间,皆明文落实救火消防规定。乾隆四十九年(1784),意诚堂募捐水龙一架,由曹宏词负责经管。上河边各米行捐办水龙一架,由唐瑞丰经管。西门桥吴景先捐造铜水龙一架,由胜茂号经管。鱼巷口袁景尧等捐办水龙一架,由同椿典经管。西坞朱志宣捐办普安堂水龙一架,由恒茂号经管。新河吴寅盛、槽坊吴永昌、锅店汪元兴捐办崇善堂水龙一架,有三家经管。柴炭巷叶彭年捐办永安堂水龙一架,由乔甸安经管。西越城水龙一架,由颜天生纬店经管。宝城坊新水龙一架,由意诚堂经管。1913年,镇江商埠警察厅设有消防警察长,下设消防队。其时,城区救火的水源均系吸用江河水及井水。

同治十三年(1874),镇江府县绘制了一幅新老城区及西门外街巷救火会图,标注了14家救火会所负责的地点:润济堂在县库前;公善堂在五条街;旗营龙在大市口;公安堂在古通巷;安乐堂在四牌楼;平静堂在堰头街;大霈堂在西越城;永安堂在上河边;永安堂在打索街;犹龙堂在鱼巷;义济堂在山巷;静安堂在银山门;普安堂在西坞街前;万安堂在西坞街后。各堂清楚所辖区段水井位置、水源状况。各水龙均系各地段居民铺户行栈等公捐公办,一处有事,各龙俱往,互资救护。常镇道沈秉成以隆冬水涸取水维艰(困难),要求“民间积水以防不虞”。一时间,城内外捐设太平水缸、太平桶百数以上,灌满水,均分设各坊街巷宽阔之处。

古井消防功能退化,与自来水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924年6月,镇江各家商号出资,在龙窝口江岸创建了镇江第一家自来水厂,初名为镇江救火会自来水厂,专门用于供应消防用水。1934年4月,在洋浮桥小江边街,兴建了一座当时比较先进的自来水厂,每日平均用水量达15万加仑,满足当时的专供消防用水和向市民、各行业供水。

如今,镇江的古井很多都已消失,少数幸存的也不再担当供水之责,但是,这些古井在人们的记忆中,始终传承着古城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脉络。(王礼刚)

编辑:缪小兵

90

在没有自来水之前,镇江古城民众的生活饮用水,主要依靠江水、河水和井水。镇江大街小巷凿有许许多多的水井,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全城大街小巷有井1278口,其中公用井351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市内水井高达1600余口。比较有名的井有:紫金泉、乾隆井、龙眼、朗泉、双井、古泮泉、张庆善堂古井、染坊巷古井、北水关162号古井、簸箕巷古井、中营街古井、宝塔路横街89号古井、宝塔路横街91号古井、九如巷86号古井等。

大市口紫金泉

古城虽然有古运河和关河穿城,但是,河流到不了每条街巷,所以,民众的日常生活饮用水就依靠井水。如遇火灾,井就是消防水源。为了保证消防水源充足,政府把所有水井都作为消防井之备。由于城厢(城区)房屋密集,政府还特别指定水井为专供消防用井。指定的水井,必须保证井水常年丰满。

鼓楼岗就有这样一口消防专用井,这口井位于府署前不远的地方。因为鼓楼岗曾经是镇江府治驻地,消防特别重要,落实了民间消防会,配有救火水龙,这口消防井也是特意开凿的。井深5米,底径5米,是一口比较大的蓄水池。位于府署大门两侧曾经还有两口井,被称为双井,又称为龙井、龙眼。

古时镇江城区和城郊房屋,多为砖木结构,棚屋、草舍很多,稍有不慎,遇火易燃引起火灾。古人从理论上提出了“防为上、救次之”“防患于未然”等一系列消防指导思想。历代,民间都有约定的消防体系。清初,民办消防组织已经诞生。光绪末年,官办消防组织出现。

山巷天后宫井

清初,地方政府把民间捐赠的水龙、登记备用的消防井与民办的救火会落实到一起,划分消防、救火区域,各负其责。据史料记载,从清乾隆到民国前,镇江地方士绅雇人从事家族救火消防,均以“堂”号为名。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衙署主簿张德元总理其一切雇夫救火事宜。清乾隆到同治年间,皆明文落实救火消防规定。乾隆四十九年(1784),意诚堂募捐水龙一架,由曹宏词负责经管。上河边各米行捐办水龙一架,由唐瑞丰经管。西门桥吴景先捐造铜水龙一架,由胜茂号经管。鱼巷口袁景尧等捐办水龙一架,由同椿典经管。西坞朱志宣捐办普安堂水龙一架,由恒茂号经管。新河吴寅盛、槽坊吴永昌、锅店汪元兴捐办崇善堂水龙一架,有三家经管。柴炭巷叶彭年捐办永安堂水龙一架,由乔甸安经管。西越城水龙一架,由颜天生纬店经管。宝城坊新水龙一架,由意诚堂经管。1913年,镇江商埠警察厅设有消防警察长,下设消防队。其时,城区救火的水源均系吸用江河水及井水。

同治十三年(1874),镇江府县绘制了一幅新老城区及西门外街巷救火会图,标注了14家救火会所负责的地点:润济堂在县库前;公善堂在五条街;旗营龙在大市口;公安堂在古通巷;安乐堂在四牌楼;平静堂在堰头街;大霈堂在西越城;永安堂在上河边;永安堂在打索街;犹龙堂在鱼巷;义济堂在山巷;静安堂在银山门;普安堂在西坞街前;万安堂在西坞街后。各堂清楚所辖区段水井位置、水源状况。各水龙均系各地段居民铺户行栈等公捐公办,一处有事,各龙俱往,互资救护。常镇道沈秉成以隆冬水涸取水维艰(困难),要求“民间积水以防不虞”。一时间,城内外捐设太平水缸、太平桶百数以上,灌满水,均分设各坊街巷宽阔之处。

古井消防功能退化,与自来水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924年6月,镇江各家商号出资,在龙窝口江岸创建了镇江第一家自来水厂,初名为镇江救火会自来水厂,专门用于供应消防用水。1934年4月,在洋浮桥小江边街,兴建了一座当时比较先进的自来水厂,每日平均用水量达15万加仑,满足当时的专供消防用水和向市民、各行业供水。

如今,镇江的古井很多都已消失,少数幸存的也不再担当供水之责,但是,这些古井在人们的记忆中,始终传承着古城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脉络。(王礼刚)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