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走近寿邱山

2022-04-21 23:46

□ 张伟清

近日,寻找昔日读书时的照片,让我想起了寿邱山。寿邱山位于原镇江师专校内。我曾在此学习工作近10年,至今对它依恋难忘。

我出生在长江之中的扬中岛,从小生活在田网密布的江滩平原,看惯了奔腾大江的潮起潮落,听惯了风啸浪涌的阵阵涛声,初到寿邱山,感觉十分新鲜。

开学不久,我们几个同学相约看山。此山不高,隐藏在亭台楼阁之下,从南往北,踏上一道青砖铺就的坡道,穿过廊桥,从图书馆向西,经过阶梯教室,再过物理系,曲径通幽,山头就呈现在眼前。这里幽深静谧,林木葱郁,别有洞天。登高望远,长江如练。有位同学介绍,别看此山不显眼,方圆只有50余亩、20米高,但名气不小,它可是镇江古城区“三山五岭八大寺”的三山之一。又说,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描写的就是这一带,南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名寄奴,出生于此。听说此话,大家来了兴趣,有个同学立即就地搜寻,希望看到一丝故居残迹。我发现墙角有“墙仞”字碑,一时不解其意。有个同学即兴来了个“寿邱山怀古”:“千古寿邱,英雄无觅刘寄奴处……”

寿邱山一角

回来路上,遇见历史老师朱舒甲教授,他告诉我们,寿邱山是一座充满故事、充满文化的圣地。南朝时,因开挖新的通江河道漕渠而积土成山。宋《嘉定镇江志》记载,寿邱山“在城中,宋武帝潜龙旧宅基也。”刘裕幼时家贫,以贩履、种地和捕鱼为业。刘裕当上皇帝,不忘在此耕牧渔猎的贫困岁月,建造了丹徒宫,将其所用农具等置于宫中,以示子孙,毋忘其本。传说因山上长有延年益寿的何首乌而得名,后沿改为寿邱山。其实另有说法,西晋起大批中原人士迁居镇江,宋真宗时民族危机加深,发起寻根认祖热,他们不忘“皇宗所居”的洛阳寿丘山故地,将此山亦取名寿丘山,它所呼唤的是刘裕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精神。

我们边说边走,来到主教学楼梦溪楼旁。他继续说,北宋时期,寿邱山一带依山临江、风景如画,吸引了当时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晚年来此居住,并撰写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新教学楼取名“梦溪楼”,是为了纪念沈括,也为激励学子学习。我们听了,为生活在这片光荣的土地而深感自豪。朱老师同时答应下次上课时,可以再讲一些寿邱山的故事。

寿邱山山顶一角

朱老师果然兑现。有次上课,他说,寿邱山是镇江人独创的龙形山体,由东南起势,折向北再转西北,其蜿蜒之状,恰似“潜龙”待机而发;其西北指向,寓意刘裕北伐直下长安之伟业。刘裕生活在这里,为方便取水、灌溉,在茅棚前和竹林寺山坡各掘一井,取名“寄奴井”“寄奴泉”。由于常年征战疗伤,士兵们把他推广有效的一种中草药,取名“刘寄奴草”,这是唯一用皇帝名命名的中草药。

寿邱山培育了一位杰出的皇帝,也见证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殒命。萧齐代宋,刘宋末代皇帝刘准被迫禅位,齐帝萧道成使其“居丹徒宫”并杀之。后来丹徒宫改建为慈和寺,后称延庆寺。南宋绍兴年间,因避战乱,将洪泽湖南岸泗州城的僧伽塔迁建于寿邱山,改寺名为普照寺,明万历年间迁塔于鼎石山,此塔曾是昔日运河漕运进入镇江城的标志性建筑。普照寺和南麓的龙华寺,名列镇江古城“八大寺”。

我问了山上“墙仞”字碑的意思和来历。他说,是“万仞宫墙”中的两字。宋代之后,这里气息大变,丹徒县学常设于此,民间亦称寿邱山为县学山。明嘉靖四年,在此建有一座规制齐全的文庙,成为著名的孔门圣殿,同时陆续建起一个个书院。此后400年,这里书声琅琅,弦歌不绝,成为封建时代培育士子的重要基地和近代教育的发源地。“万仞宫墙”为文庙特有,本为学生崇仰孔子学问精深之词,这里是著名的文庙,自然嵌有,后文庙拆除,仅留下“墙仞”两字,以及正东路大门前的四棵古银杏树。对此,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万仞宫墙”中的“仞墙”

说来也巧,过去老行政楼旁有一座古老的深井,圆形石栏上有一道道被井绳磨出的深深沟痕,凸显岁月的沧桑,我们刚进校时以为是“寄奴井”,多方打听,已难考证。井水清澈甘甜,又像是消失的梦溪河遗留的唯一清流,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兴趣。夏天酷暑难耐,有时不少男同学在井边洗澡冲凉,有的抢着学习用吊桶打水,有的互相泼水嬉戏,不时还有女同学来取水洗衣,别有情趣。

文史不分家。中文系的老师上课,我们也喜欢追问寿邱山的历史。最早写寿邱山的是刘裕之孙孝武帝刘骏的《巡幸旧宫颂》。唐代许浑、张祜多次登临留下佳篇。北宋曾巩有“禅方寿丘山,平昔宋公宅”之诗句,张舜民亦留下“游延庆寺即刘裕故宅,有丹井、寿丘在焉”的文字。陆游途径寿邱山在《入蜀记》中写到:“东望京山,连亘抱合,势如缭墙,官寺楼观如画;西阚大江,气象极雄伟也”,赞赏有加。

寿邱山一角

1991年学校新建了学生宿舍楼,被命名“藏耜斋”,成为纪念刘裕的佳话。正大门从繁华的正东路迁建于梦溪园巷,与市政府恢复修建的“梦溪园”紧邻。新环境,增添了新话题。有一次,我们在新建的校门口,偶然谈起寿邱山。杨积庆教授介绍,梦溪园巷过去就是漕渠故道,流经寿邱山东侧入江。北侧东门坡所在地为乌风岭,为城内“五岭”之一。南侧曾有润州知府范仲淹所建“清风桥”,范仲淹为政有清风,人们崇敬他,把这座桥叫做“范公桥”。冯梦龙曾在此担任丹徒县儒学训导,与范仲淹一样务实清廉,他们给镇江留下了“寿邱山下有清风”的好名声。笪远毅教授介绍,古代寿邱山一带风光秀美,逐步形成连片的名士官员宅园。除沈括“梦溪园”外,有北宋三宰相陈升之、曾布、苏颂宅,判三司盐铁院刁约的藏春坞,近代有桥梁巨子茅以升。这些“沉默不语”的文化“印记”,已经沉淀于流淌的岁月长河。

今年春回大地,我再去寿邱山。站在山顶,探寻青春的足迹,翻起深藏于心的记忆,欣赏壮丽的城市风光和校园美景,再次深刻感受到寿邱山的刚毅、厚重和神奇。感叹之余,突然山下传来电视剧“人世间”的片尾曲:“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会为谁停下……我们像种子,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歌声悠扬,把我的思绪带向远方……千年寿邱,万年流芳。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179

□ 张伟清

近日,寻找昔日读书时的照片,让我想起了寿邱山。寿邱山位于原镇江师专校内。我曾在此学习工作近10年,至今对它依恋难忘。

我出生在长江之中的扬中岛,从小生活在田网密布的江滩平原,看惯了奔腾大江的潮起潮落,听惯了风啸浪涌的阵阵涛声,初到寿邱山,感觉十分新鲜。

开学不久,我们几个同学相约看山。此山不高,隐藏在亭台楼阁之下,从南往北,踏上一道青砖铺就的坡道,穿过廊桥,从图书馆向西,经过阶梯教室,再过物理系,曲径通幽,山头就呈现在眼前。这里幽深静谧,林木葱郁,别有洞天。登高望远,长江如练。有位同学介绍,别看此山不显眼,方圆只有50余亩、20米高,但名气不小,它可是镇江古城区“三山五岭八大寺”的三山之一。又说,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描写的就是这一带,南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名寄奴,出生于此。听说此话,大家来了兴趣,有个同学立即就地搜寻,希望看到一丝故居残迹。我发现墙角有“墙仞”字碑,一时不解其意。有个同学即兴来了个“寿邱山怀古”:“千古寿邱,英雄无觅刘寄奴处……”

寿邱山一角

回来路上,遇见历史老师朱舒甲教授,他告诉我们,寿邱山是一座充满故事、充满文化的圣地。南朝时,因开挖新的通江河道漕渠而积土成山。宋《嘉定镇江志》记载,寿邱山“在城中,宋武帝潜龙旧宅基也。”刘裕幼时家贫,以贩履、种地和捕鱼为业。刘裕当上皇帝,不忘在此耕牧渔猎的贫困岁月,建造了丹徒宫,将其所用农具等置于宫中,以示子孙,毋忘其本。传说因山上长有延年益寿的何首乌而得名,后沿改为寿邱山。其实另有说法,西晋起大批中原人士迁居镇江,宋真宗时民族危机加深,发起寻根认祖热,他们不忘“皇宗所居”的洛阳寿丘山故地,将此山亦取名寿丘山,它所呼唤的是刘裕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精神。

我们边说边走,来到主教学楼梦溪楼旁。他继续说,北宋时期,寿邱山一带依山临江、风景如画,吸引了当时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晚年来此居住,并撰写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新教学楼取名“梦溪楼”,是为了纪念沈括,也为激励学子学习。我们听了,为生活在这片光荣的土地而深感自豪。朱老师同时答应下次上课时,可以再讲一些寿邱山的故事。

寿邱山山顶一角

朱老师果然兑现。有次上课,他说,寿邱山是镇江人独创的龙形山体,由东南起势,折向北再转西北,其蜿蜒之状,恰似“潜龙”待机而发;其西北指向,寓意刘裕北伐直下长安之伟业。刘裕生活在这里,为方便取水、灌溉,在茅棚前和竹林寺山坡各掘一井,取名“寄奴井”“寄奴泉”。由于常年征战疗伤,士兵们把他推广有效的一种中草药,取名“刘寄奴草”,这是唯一用皇帝名命名的中草药。

寿邱山培育了一位杰出的皇帝,也见证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殒命。萧齐代宋,刘宋末代皇帝刘准被迫禅位,齐帝萧道成使其“居丹徒宫”并杀之。后来丹徒宫改建为慈和寺,后称延庆寺。南宋绍兴年间,因避战乱,将洪泽湖南岸泗州城的僧伽塔迁建于寿邱山,改寺名为普照寺,明万历年间迁塔于鼎石山,此塔曾是昔日运河漕运进入镇江城的标志性建筑。普照寺和南麓的龙华寺,名列镇江古城“八大寺”。

我问了山上“墙仞”字碑的意思和来历。他说,是“万仞宫墙”中的两字。宋代之后,这里气息大变,丹徒县学常设于此,民间亦称寿邱山为县学山。明嘉靖四年,在此建有一座规制齐全的文庙,成为著名的孔门圣殿,同时陆续建起一个个书院。此后400年,这里书声琅琅,弦歌不绝,成为封建时代培育士子的重要基地和近代教育的发源地。“万仞宫墙”为文庙特有,本为学生崇仰孔子学问精深之词,这里是著名的文庙,自然嵌有,后文庙拆除,仅留下“墙仞”两字,以及正东路大门前的四棵古银杏树。对此,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万仞宫墙”中的“仞墙”

说来也巧,过去老行政楼旁有一座古老的深井,圆形石栏上有一道道被井绳磨出的深深沟痕,凸显岁月的沧桑,我们刚进校时以为是“寄奴井”,多方打听,已难考证。井水清澈甘甜,又像是消失的梦溪河遗留的唯一清流,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兴趣。夏天酷暑难耐,有时不少男同学在井边洗澡冲凉,有的抢着学习用吊桶打水,有的互相泼水嬉戏,不时还有女同学来取水洗衣,别有情趣。

文史不分家。中文系的老师上课,我们也喜欢追问寿邱山的历史。最早写寿邱山的是刘裕之孙孝武帝刘骏的《巡幸旧宫颂》。唐代许浑、张祜多次登临留下佳篇。北宋曾巩有“禅方寿丘山,平昔宋公宅”之诗句,张舜民亦留下“游延庆寺即刘裕故宅,有丹井、寿丘在焉”的文字。陆游途径寿邱山在《入蜀记》中写到:“东望京山,连亘抱合,势如缭墙,官寺楼观如画;西阚大江,气象极雄伟也”,赞赏有加。

寿邱山一角

1991年学校新建了学生宿舍楼,被命名“藏耜斋”,成为纪念刘裕的佳话。正大门从繁华的正东路迁建于梦溪园巷,与市政府恢复修建的“梦溪园”紧邻。新环境,增添了新话题。有一次,我们在新建的校门口,偶然谈起寿邱山。杨积庆教授介绍,梦溪园巷过去就是漕渠故道,流经寿邱山东侧入江。北侧东门坡所在地为乌风岭,为城内“五岭”之一。南侧曾有润州知府范仲淹所建“清风桥”,范仲淹为政有清风,人们崇敬他,把这座桥叫做“范公桥”。冯梦龙曾在此担任丹徒县儒学训导,与范仲淹一样务实清廉,他们给镇江留下了“寿邱山下有清风”的好名声。笪远毅教授介绍,古代寿邱山一带风光秀美,逐步形成连片的名士官员宅园。除沈括“梦溪园”外,有北宋三宰相陈升之、曾布、苏颂宅,判三司盐铁院刁约的藏春坞,近代有桥梁巨子茅以升。这些“沉默不语”的文化“印记”,已经沉淀于流淌的岁月长河。

今年春回大地,我再去寿邱山。站在山顶,探寻青春的足迹,翻起深藏于心的记忆,欣赏壮丽的城市风光和校园美景,再次深刻感受到寿邱山的刚毅、厚重和神奇。感叹之余,突然山下传来电视剧“人世间”的片尾曲:“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会为谁停下……我们像种子,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歌声悠扬,把我的思绪带向远方……千年寿邱,万年流芳。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