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翔
■摘要
浙江“政府代偿”新闻背后,当能读出两点启示。其一,好政策更需要有好的传播,“接地气”的亮点环节,对政策能够切实“落地”并更大地发挥作用,当不无裨益。其二,年轻、优秀的人才更需要在城市里建立自己的事业。“第一桶金”与“失败兜底”是精确击中需求。
一则消息颇为“吸睛”,一经报道就引爆舆论。
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支持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情况。会上,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中欢迎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到浙江来就业创业,并表示:大学生想创业,可贷款10万到50万,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的由政府代偿,贷款10万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偿80%。一时间,“10万包赔”“政府代偿”甚至“浙江真有钱”“浙江出大招”成为诸多媒体兴奋的关注焦点。
喧哗之后,更为清晰的解读也逐渐浮出水面。譬如这并不是浙江刚刚推出的新政策,其出自2015年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现在虽有政策迭代,但主体内容未变。再有,“政府代偿”并不意味着债务消失,只是从欠银行变成了欠政府而已,只是有了一个更长的还款缓冲期而已。而清晰之后,我们当还能从这一热点新闻、焦点舆论中读出两点启示。
其一,好政策的单一环节亮点与整体环境构建。
不管是否有误读,浙江欢迎大学生来创业的新闻已然传遍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可以说,“吸睛”的政策亮点,为浙江吸引人才狠狠打了一波广告,为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来浙江创业“种了草”。
事实上,浙江在支持大众创业、优化创业环境的政策上,并不是只一两点“政府代偿”的亮点,他们是有着完备的整体环境构建的。单是上述的那份2015年的文件,就有着包括积极推进大众创业、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等方面27条意见。“政府代偿”只是其中一条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搜索“创业”两字,我们还能够看到更多的对创业者的福利。譬如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创业孵化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足见浙江省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和对整体创业环境的构建力度。
但另一方面,我们亦当认识到,在当代社会中,政府之所以要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其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换句话说,政策是给人制定的。那么,政策的有效性,第一步就应当是利于广泛传播,在人们看得懂、听得明白之前,要先能够看得见、听得到。如是,设计政策时考虑设置一些“接地气”的亮点环节并在宣传时予以重点传播,对政策能够切实“落地”并更大地发挥作用,当不无裨益。
《界面新闻》采访浙江省人社厅时得到了这样一句回答——“(2015年)省里发布指导性意见后,各地市也陆续印发配套实施细则。当时宣传力度不大,舆论未有太多关注。”
好政策更需要有好的传播,或许是浙江这一波舆论热点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其二,更精确地击中需求——“第一桶金”与“失败兜底”。
毋庸置疑,浙江的这一政策也是人才政策,有“抢人”的作用。正如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陈中所说,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浙江始终坚持“把他们作为优质的资源来配置、引进、使用和储备”。
应该说,中国现在的生育率,意味着我们已快要进入了争夺存量人口的时代了。而20-34岁的年轻人,正是各个城市争相抢夺的对象。有分析人士总结,此前,城市“抢人”是三板斧:送钱、送房、送户口。但近年来,“抢人”大战已经从最开始降低落户门槛,到在房价上做文章,再到着力在就业机会、创业环境上下功夫。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年轻、优秀的人才需要钱吗?需要。但他们需要在城市里建立自己的事业。
浙江的政策,其宝贵性恰在于,它是精确地击中年轻人创业最迫切需求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即使有过两三年工作经验,但也基本上是一无固定资产二无人脉,创业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二是创业是一件风险很高、成功率很低的事情,或许还没爬两步就摔倒,或许摔倒了再爬不起来,创业失败后怎么办?而有了浙江的政策,虽然钱是要还的,但好处还是有的——其一,让银行安心放贷款,创业者才能更轻松地贷到款;其二,政府代偿,创业者创业失败,也有了更长的还款缓冲期,创业也就多了一个安全垫。如是,创业的可行性将变得更高。
于是,当区域之间的“抢人”大战进入新阶段,浙江是以实实在在的措施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政策环境,“用市场留住金凤凰”。这样直击需求“痛点”的橄榄枝抛出,成为真正的“抢人”赢家,就最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抢人”,要“为我所有”,更要“为我所用”。“政府代偿”的政策,于过去送钱、送房、送户口“三板斧”的最大区别,恰在于,其落脚点在“用”上,是对人才的行为、行动上的支持与鼓励。唯有“动”起来,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内在驱动力才会真正澎湃而持久。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