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读史札记 | 民力宽时国势张

2022-02-10 22:04

□ 滴石水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短命皇朝,一个是秦朝,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朝灭亡,仅14年;另一个是隋朝,剔除开创者隋文帝杨坚让隋朝迅速发展的23年,隋炀帝朝败亡也仅15年。这两个皇朝为何如此短命?各种研究分析的文章可谓积简充栋。近日再次研读这两朝历史,突然感到我们今天特别应该重视从民力使用即劳动力资源的社会配置角度进行分析,引以为戒。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始皇筑长城、造阿房宫、修骊山陵墓,征发人夫200万,加上守五岭50万,蒙恬防匈奴士卒30万,连同相关杂役,共征用人夫300万。而当时秦国的总人口约2000万,青壮年不超过500万。也就是说15%的全国人口,60%的青壮年都被征用去服役了。隋朝的情况大体相同。隋文帝朝,“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资治通鉴》)但隋炀帝杨广一即位,从公元604年到612年,八年时间里,修东京洛阳城、挖龙门到上洛的军事壕沟、修建大运河、筑长城、开驰道等,一共上马了22项大工程,加上三次出征高句丽,总共动用人力达3000多万人次。隋炀帝时全国人口才4600万,而8年时间就动用了3000多万,每年平均征用400万左右,将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几乎全国所有男丁全部被征用。如此巨大的劳动力大军,离开土地,不从事农业生产,而使用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浩大工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不濒临崩溃。少量的劳动力,既要保障浩大工程的劳动大军,又要保障因浩大工程而急增的各类官吏。秦汉时期,官员和人民的比例大约1:8000,可因为工程浩大繁多,相应的基层官吏剧增,平均400人左右就要养活一个官吏,农业生产本来就严重不足,而分摊在每个百姓头上的保障任务又十分繁重,百姓怎么能勉强活命呢?劳动者这个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被严重错配,结果只能是社会的急剧动荡。

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是秦隋两朝留给中华民族的瑰宝。可是从当时民力使用的角度分析,不能不令人思考。陈琳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写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筑长城的丈夫劝妻子尽快改嫁,自己归家无望。“何能久自全”,妻子答复说她也活不下去了。万里长城消耗了多少青壮劳力,积压了多少青壮年的尸骨。长城“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鲁迅因此发出了“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之叹。大运河也一样。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各地民工100多万修建通济渠,同时征发10多万民工打通邗沟。两个工程三月开工,八月完成。大业四年,隋炀帝再次征发民工100多万开筑永济渠。大业六年,又下令征发民工修建江南河。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用在修建大运河的民工近300万。“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隋书·食货志》青壮年男丁都征用光了,又征发妇女服役。修筑大运河,按理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可隋炀帝这么急迫地修建大运河,真是经济发展急需吗?史中记载,杨广在下令修运河的同时,下令造龙舟、楼船数万艘,分别用于数次巡游扬州。他第一次到扬州时,龙舟四重,高四十到五十尺,长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重有房一百二十间,都用金玉装饰,下重为内侍居处。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近二十万人伴巡,船队长达200里,所经州县,五百里之内都要贡献食物。有一次下扬州,选了1000名美女,让她们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纤,杨广在船上观赏,看上了“殿脚女”吴绛仙,当即纳为嫔妃。杨广靠着门帘,对身边大臣说:“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杨广修这大运河,究竟是为发展经济繁荣航运,还是自己穷奢极欲呢?民力被这样耗尽,天下怎能太平?

秦始皇是国人公认的千古一帝,统一六国充分展现出他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大丈夫当如是耳”,发出如此感慨的绝不止刘邦一人。建立大一统的秦皇朝之后,秦始皇为何又干出筑长城、造阿房宫、修骊山陵这样耗尽国力民力的事情呢?一方面是他视百姓如草芥,另一方面是他穷兵黩武穷奢极欲。隋炀帝也是一样。他接手的是“开皇之治”后一个十分富庶的国家。贞观二年,根据唐太宗李世民的说法,当时天下还在食用隋朝积累的粮食。隋文帝朝“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接了这么厚的家底,可隋炀帝杨广执政15年后,隋朝就亡了。穷奢极欲,根本不管劳动力使用的方向,耗尽民力,必然败亡。

“民力宽时国势张”,这是南宋名臣崔与之《送聂侍郎子述》诗中的一句话,反过来理解,民力耗尽国家亡,秦、隋两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无论哪朝哪代,都要高度重视民力使用也就是劳动力的社会配置问题。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63

□ 滴石水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短命皇朝,一个是秦朝,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朝灭亡,仅14年;另一个是隋朝,剔除开创者隋文帝杨坚让隋朝迅速发展的23年,隋炀帝朝败亡也仅15年。这两个皇朝为何如此短命?各种研究分析的文章可谓积简充栋。近日再次研读这两朝历史,突然感到我们今天特别应该重视从民力使用即劳动力资源的社会配置角度进行分析,引以为戒。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始皇筑长城、造阿房宫、修骊山陵墓,征发人夫200万,加上守五岭50万,蒙恬防匈奴士卒30万,连同相关杂役,共征用人夫300万。而当时秦国的总人口约2000万,青壮年不超过500万。也就是说15%的全国人口,60%的青壮年都被征用去服役了。隋朝的情况大体相同。隋文帝朝,“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资治通鉴》)但隋炀帝杨广一即位,从公元604年到612年,八年时间里,修东京洛阳城、挖龙门到上洛的军事壕沟、修建大运河、筑长城、开驰道等,一共上马了22项大工程,加上三次出征高句丽,总共动用人力达3000多万人次。隋炀帝时全国人口才4600万,而8年时间就动用了3000多万,每年平均征用400万左右,将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几乎全国所有男丁全部被征用。如此巨大的劳动力大军,离开土地,不从事农业生产,而使用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浩大工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不濒临崩溃。少量的劳动力,既要保障浩大工程的劳动大军,又要保障因浩大工程而急增的各类官吏。秦汉时期,官员和人民的比例大约1:8000,可因为工程浩大繁多,相应的基层官吏剧增,平均400人左右就要养活一个官吏,农业生产本来就严重不足,而分摊在每个百姓头上的保障任务又十分繁重,百姓怎么能勉强活命呢?劳动者这个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被严重错配,结果只能是社会的急剧动荡。

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是秦隋两朝留给中华民族的瑰宝。可是从当时民力使用的角度分析,不能不令人思考。陈琳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写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筑长城的丈夫劝妻子尽快改嫁,自己归家无望。“何能久自全”,妻子答复说她也活不下去了。万里长城消耗了多少青壮劳力,积压了多少青壮年的尸骨。长城“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鲁迅因此发出了“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之叹。大运河也一样。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各地民工100多万修建通济渠,同时征发10多万民工打通邗沟。两个工程三月开工,八月完成。大业四年,隋炀帝再次征发民工100多万开筑永济渠。大业六年,又下令征发民工修建江南河。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用在修建大运河的民工近300万。“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隋书·食货志》青壮年男丁都征用光了,又征发妇女服役。修筑大运河,按理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可隋炀帝这么急迫地修建大运河,真是经济发展急需吗?史中记载,杨广在下令修运河的同时,下令造龙舟、楼船数万艘,分别用于数次巡游扬州。他第一次到扬州时,龙舟四重,高四十到五十尺,长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重有房一百二十间,都用金玉装饰,下重为内侍居处。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近二十万人伴巡,船队长达200里,所经州县,五百里之内都要贡献食物。有一次下扬州,选了1000名美女,让她们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纤,杨广在船上观赏,看上了“殿脚女”吴绛仙,当即纳为嫔妃。杨广靠着门帘,对身边大臣说:“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杨广修这大运河,究竟是为发展经济繁荣航运,还是自己穷奢极欲呢?民力被这样耗尽,天下怎能太平?

秦始皇是国人公认的千古一帝,统一六国充分展现出他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大丈夫当如是耳”,发出如此感慨的绝不止刘邦一人。建立大一统的秦皇朝之后,秦始皇为何又干出筑长城、造阿房宫、修骊山陵这样耗尽国力民力的事情呢?一方面是他视百姓如草芥,另一方面是他穷兵黩武穷奢极欲。隋炀帝也是一样。他接手的是“开皇之治”后一个十分富庶的国家。贞观二年,根据唐太宗李世民的说法,当时天下还在食用隋朝积累的粮食。隋文帝朝“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接了这么厚的家底,可隋炀帝杨广执政15年后,隋朝就亡了。穷奢极欲,根本不管劳动力使用的方向,耗尽民力,必然败亡。

“民力宽时国势张”,这是南宋名臣崔与之《送聂侍郎子述》诗中的一句话,反过来理解,民力耗尽国家亡,秦、隋两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无论哪朝哪代,都要高度重视民力使用也就是劳动力的社会配置问题。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