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江苏省对口支援协作合作新闻发布会召开。长期以来,江苏始终将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合作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明确提出“江苏对口支援协作工作要走在全国前列”的总目标,统筹安排结对帮扶关系,不断加大财政性援助资金,积极开展干部援助、资金援助、项目援助、智力援助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安全稳定贡献了江苏智慧和江苏力量。
江苏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筹措对口支援协作合作资金623.7亿元(含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跨省交易资金221.5亿元),累计实施援助项目超过1万个。
助推新疆、西藏、青海、陕西等102个贫困县脱贫
江苏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的西藏、新疆、青海、陕西、贵州等地有的属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国家重点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江苏始终坚持把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紧盯重点贫困人群、深度贫困地区、重点贫困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攻坚克难,助推新疆、西藏、青海、陕西等102个贫困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近400万人脱贫摘帽。
此外,江苏结对帮扶力度不减。2021年,江苏共安排财政性援助资金68.62亿元,其中,对口支援34.72亿元(西藏拉萨市3.84亿元,昌都市1.28亿元,新疆25.58亿元,青海省海南州3.34亿元,三峡库区0.68亿元),东西部协作资金33.9亿元(陕西25.312亿元,青海省8.588亿元),均已全额拨付到位,确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项目顺利实施;组织实施援助项目超过2100个,进展情况良好,支援协作合作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助力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开展远程教育和远程会诊
江苏将对口支援协作合作援助资金的80%以上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重点解决一批住房、供水、道路以及教育、医疗等各民族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问题,对口支援协作地区乡村面临发生历史性改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援助一批学校、医院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医疗设备,组织实施组团式教育医疗援助,开展远程教育和远程会诊,拓展合作办学、异地办班、中高衔接等模式,完善院包科、师带徒、首席专家等帮扶制度,不断提高对口民族地区教育医疗质量水平。支援的克州人民医院成为当地唯一的三甲医院,塑造了全国组团式医疗援疆中的“江苏品牌”。新疆、西藏、青海在江苏开设的新疆班、西藏班,培养的优秀人才在大学毕业后带着深厚民族感情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输血”与“造血”并重
江苏始终坚持把因地制宜推动对口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重要抓手,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帮建产业园区、创业基地、扶贫车间、社区工厂等产业发展载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助推农牧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等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着力解决对口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各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十三五”期间,在陕西省安康市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18亿元,支持其发展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飞跃,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沈佳暄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