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奋斗者的天堂与烟火气息的都市

2021-12-06 10:31

华翔

■摘要

离开奋斗者的天堂城市,投身更具烟火气息的欲望都市,年轻人的选择折射出的是“人城产”的城市发展逻辑之变。

两篇文章,一篇记录了来自民间的最草根声音,一篇则代表着主政者对城市发展的最新观点。对比着看,却仿佛是在隔空呼应,颇有意思。

记录草根声音的是自称“青年文化观察IP”的新媒体《塔门》,其文章名为《一大批年轻人,正在从北京搬向上海》。文章的由来则是,“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20年,流出北京的人才前十去向地,上海排第二,2020年,流入上海的人才前十来源地,北京排名第一,占9.2%。”于是,《塔门》采访了多位离开北京来到上海的年轻人,想了解从北京到上海,年轻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有什么不同?

文章将年轻人的声音分成了四类。其一关于工作。结论是:北京是奋斗者的天堂;而上海,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更具烟火气息。文中有话:“许多年轻人意识到,比起成为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能摸得着、看得见的生活,可能是他们更需要珍惜的东西。而这,也是他们从北京来到上海的原因之一。”其二关于生活。文章用了一句比喻:北京是便利店荒漠,上海遍地都是精品咖啡。更精确的数据是:贝壳研究院曾在报告中提出“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数”的概念,从医疗、交通、文娱产业等方面评判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结果显示,上海综合得分97.07分,明显高于北京的85.91分。还有关于文化,“北京是老派的浪漫,上海是现代欲望都市”;关于归属感,“北京只是北京,上海意味着江浙沪”。

具体一些声音,琢磨琢磨颇有意味。比如“我在北京时,只有工作,从早到晚地工作,办公室的氛围也比较严肃……一回到上海,我的娱乐生活就丰富了起来……工作强度其实并未减弱,但和同事之间变得亲密,我们像好朋友一样相处”,再有“在北京两年,我喝咖啡几乎只喝美式,不加糖不加奶,有时工作日一天要灌两杯,用刺激的苦味去对抗困意和疲惫。在上海,喝咖啡更多是出于生活情趣”,还有“如果对社会划定出来的地域身份不在意的话,上海是更能让人有归属感的。从对疫情的处理态度,就能看出它的包容度和开放性,以及最根本的对人的尊重”。还有“苏州、杭州、无锡、南京……我会有一种心理错觉,这些二线城市离得这么近,就算在上海待不下去,还可以退而求其次”。

代表着主政者观点的文章则来自《上观新闻》,其名为《“人”字背后,上海传递的深意》,讲的是上海近期召开的两场座谈会。文章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或许会日渐显露其深远影响”。两场座谈会分别是11月16日,上海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重申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共同在沪举办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提出“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把两场会扯到一起写,因为文章认为:对上海自身而言,两个目标,及其背后两个“人”的议题,亦涉及这座城市当下安身立命的一些基本问题,更关乎其未来的潜力和动力。

城市主政者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两句话中。一个是关于人民城市的,曰“五个人人”,即“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文章如是解读:“这意味着,人们不仅能在这里(城市)‘得到’富有品质的服务、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在这里进行创造,通过自身潜能的充分激发,在自我成就的过程中反哺城市。”另一个是关于人才高地的,是“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具体的解读则有:这种“磁吸效应”来自一整套生态体系,既包括各类人才在其专业领域范围内能够享受的创新生态、合作生态,也包括日常感受的城市生态——居住成本,交通便利程度,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多层次、品质化生活需求的回应能力等,均是一座城市能否产生“磁吸效应”的关键所在。

品出味道没有?多层次的品质生活,不正是那些草根声音所讲述的内容吗?或许,正是上海的“下有所呼、上有所应”,让“一大批年轻人,正在从北京搬向上海”。

还有一个呼应,来自大西部。近年来一直走在城市发展形态最前沿的成都,再有新闻。《城市进化论》近日发文《“从幸福迈向美好”,成都温江谋局“人城共进”再出发》,讲述作为超大城市成都的中心城区,温江面临“新一轮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融入时代机遇与构筑城市特质中重塑竞争优势,以全方位转型为城市发展激活新动能”是如何解题破题的,并以此折射城市营建的逻辑之变。

具体的内容不多说,引用几句话吧。“城市迈向更高能级,越要将落脚点放在人本关怀的细微处。一切以人的需求和感受为标尺。”“高品质活化利用优势资源、丰富城市人文内涵的同时,又能创新消费业态、激活消费潜力,让宜居与宜业完美相融。”“建设人民城市,宜居是根本、文化是特质、治理是关键。”“以共担为要责,以有感为标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事实上,不只是温江区,正是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人城产”理念,并不断推动城市发展底层逻辑从“产城人”向“人城产”的实践探索。

必须承认,一线城市引领着国内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来自一线城市的草根声音诉说的当是一线城市生态的最贴近体验,来自一线城市主政者观点讲述的当是一线城市发展的最前沿思想。如是,多听一听,多想一想,对建设我们自己的城市,特别是应对一轮又一轮城市“抢人”大战,当是必须的!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120

华翔

■摘要

离开奋斗者的天堂城市,投身更具烟火气息的欲望都市,年轻人的选择折射出的是“人城产”的城市发展逻辑之变。

两篇文章,一篇记录了来自民间的最草根声音,一篇则代表着主政者对城市发展的最新观点。对比着看,却仿佛是在隔空呼应,颇有意思。

记录草根声音的是自称“青年文化观察IP”的新媒体《塔门》,其文章名为《一大批年轻人,正在从北京搬向上海》。文章的由来则是,“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20年,流出北京的人才前十去向地,上海排第二,2020年,流入上海的人才前十来源地,北京排名第一,占9.2%。”于是,《塔门》采访了多位离开北京来到上海的年轻人,想了解从北京到上海,年轻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有什么不同?

文章将年轻人的声音分成了四类。其一关于工作。结论是:北京是奋斗者的天堂;而上海,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更具烟火气息。文中有话:“许多年轻人意识到,比起成为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能摸得着、看得见的生活,可能是他们更需要珍惜的东西。而这,也是他们从北京来到上海的原因之一。”其二关于生活。文章用了一句比喻:北京是便利店荒漠,上海遍地都是精品咖啡。更精确的数据是:贝壳研究院曾在报告中提出“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数”的概念,从医疗、交通、文娱产业等方面评判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结果显示,上海综合得分97.07分,明显高于北京的85.91分。还有关于文化,“北京是老派的浪漫,上海是现代欲望都市”;关于归属感,“北京只是北京,上海意味着江浙沪”。

具体一些声音,琢磨琢磨颇有意味。比如“我在北京时,只有工作,从早到晚地工作,办公室的氛围也比较严肃……一回到上海,我的娱乐生活就丰富了起来……工作强度其实并未减弱,但和同事之间变得亲密,我们像好朋友一样相处”,再有“在北京两年,我喝咖啡几乎只喝美式,不加糖不加奶,有时工作日一天要灌两杯,用刺激的苦味去对抗困意和疲惫。在上海,喝咖啡更多是出于生活情趣”,还有“如果对社会划定出来的地域身份不在意的话,上海是更能让人有归属感的。从对疫情的处理态度,就能看出它的包容度和开放性,以及最根本的对人的尊重”。还有“苏州、杭州、无锡、南京……我会有一种心理错觉,这些二线城市离得这么近,就算在上海待不下去,还可以退而求其次”。

代表着主政者观点的文章则来自《上观新闻》,其名为《“人”字背后,上海传递的深意》,讲的是上海近期召开的两场座谈会。文章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或许会日渐显露其深远影响”。两场座谈会分别是11月16日,上海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重申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共同在沪举办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提出“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把两场会扯到一起写,因为文章认为:对上海自身而言,两个目标,及其背后两个“人”的议题,亦涉及这座城市当下安身立命的一些基本问题,更关乎其未来的潜力和动力。

城市主政者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两句话中。一个是关于人民城市的,曰“五个人人”,即“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文章如是解读:“这意味着,人们不仅能在这里(城市)‘得到’富有品质的服务、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在这里进行创造,通过自身潜能的充分激发,在自我成就的过程中反哺城市。”另一个是关于人才高地的,是“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具体的解读则有:这种“磁吸效应”来自一整套生态体系,既包括各类人才在其专业领域范围内能够享受的创新生态、合作生态,也包括日常感受的城市生态——居住成本,交通便利程度,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多层次、品质化生活需求的回应能力等,均是一座城市能否产生“磁吸效应”的关键所在。

品出味道没有?多层次的品质生活,不正是那些草根声音所讲述的内容吗?或许,正是上海的“下有所呼、上有所应”,让“一大批年轻人,正在从北京搬向上海”。

还有一个呼应,来自大西部。近年来一直走在城市发展形态最前沿的成都,再有新闻。《城市进化论》近日发文《“从幸福迈向美好”,成都温江谋局“人城共进”再出发》,讲述作为超大城市成都的中心城区,温江面临“新一轮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融入时代机遇与构筑城市特质中重塑竞争优势,以全方位转型为城市发展激活新动能”是如何解题破题的,并以此折射城市营建的逻辑之变。

具体的内容不多说,引用几句话吧。“城市迈向更高能级,越要将落脚点放在人本关怀的细微处。一切以人的需求和感受为标尺。”“高品质活化利用优势资源、丰富城市人文内涵的同时,又能创新消费业态、激活消费潜力,让宜居与宜业完美相融。”“建设人民城市,宜居是根本、文化是特质、治理是关键。”“以共担为要责,以有感为标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事实上,不只是温江区,正是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人城产”理念,并不断推动城市发展底层逻辑从“产城人”向“人城产”的实践探索。

必须承认,一线城市引领着国内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来自一线城市的草根声音诉说的当是一线城市生态的最贴近体验,来自一线城市主政者观点讲述的当是一线城市发展的最前沿思想。如是,多听一听,多想一想,对建设我们自己的城市,特别是应对一轮又一轮城市“抢人”大战,当是必须的!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